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D·H·劳伦斯的困惑与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H·劳伦斯的困惑与矛盾郝素玲,郭英剑1在对劳伦斯的长期研读过程中,一方面,我们折服于他将其哲学思想深刻地反映在创作之中,其表现时而激烈,时而和缓,时而粗野,时而温柔;另一方面,我们更惊诧于:劳伦斯倾其毕生精力将他的哲学思想融入艺术创作之中,但在其...  相似文献   

2.
英国劳伦斯研究专家基恩·萨加认为劳伦斯具有独特的、戏剧性的并且是带有内在节奏的生活经历.而使劳伦斯的生活具有这些特点的最主要因素,是他采取了神话形式中最古老的、最富有感染力的形式——探索形式.基恩·萨加的话说出了劳伦斯一生的一个重要特征:为了解救人类和改造社会,他一直在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而且,他的这种对于人类出路的探索又经历了一番苦难的历程.纵观劳伦斯的创作和他富有独特性的生活经历,我们可以把劳伦斯的探索过程分成三个  相似文献   

3.
大卫·赫伯特·劳伦斯是现代派作家之一。他的思想虽受过佛洛伊德的影响,但对于性爱的本质和功能,他与佛洛伊德的意见相异。劳伦斯认为,性之真正意义,是美感。性和美是一回事,尤如火和火焰是同一回事。憎恨性,就是憎恨美。想让爱具有生命之美,就必须尊重爱。劳伦斯认为,性爱的功能是快乐,而不是生育。人类的本能是积极的创造。劳伦斯的大部分性爱观点在其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均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4.
<正> 在现代欧美文坛上,英国作家大卫·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不仅堪称多产,而且“最具有独创性”①。在劳伦斯卷帙浩繁的作品中,小说构成了他成就的核心,也最充分地体现出他的创作思想和风格。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Sons and Lovers,1913)是迄今公认的劳伦斯的四部杰作或代表作之一。在这部带有浓厚自传色彩的小说里,劳伦斯对他故乡的矿区生活,他的矿工家庭,他的父母的龃龆和冲突,特别是他的母亲对他(即小说中的保罗(Paul))的那种强烈的爱,  相似文献   

5.
大卫·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是英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共完成了十余部长篇小说、三个剧本、上千首诗歌以及大量的散文、游记、评论和中短篇小说,对西方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世纪初,当体现劳伦斯独特风格的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6.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一生致力于揭露20世纪初期英国工业社会的弊端。在劳伦斯看来,工业化无疑是造成环境肮脏、人性倍受压抑以及人际关系扭曲的罪魁祸首。劳伦斯对工业化的批判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然而,看待问题必须以矛盾的观点去全面客观地观察,以免得出片面的结论。从矛盾论的角度看,劳伦斯的工业观是片面的。他一味地夸大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端,而完全忽视了工业化给人类带来的一切利益和实惠。本篇论文从矛盾论出发,分析了劳伦斯片面的工业观,旨在避免读者持有同样片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戴·赫·劳伦斯是个颇有多议的作家。本文从三个方面评介了劳伦斯及其作品:1、“不做生活中死人”的小说家,通过对他有关信件的分析研究,指出劳伦斯“拉纳尼姆”主张的荒谬。2、劳伦斯的几部重要代表作。较扼要地分析了《儿子和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查特莱夫人的情人》。3、劳伦断和“血的意识”。意在阐述劳伦斯有关性的观念,指出我们在劳伦斯小说中所领略到的“血的意识”,是建立在反科学的神秘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劳伦斯独尊男性的偏见以及赞赏男性性器的心理变态,比弗洛伊德的“里必多”说更玄乎。  相似文献   

8.
戴&#183;赫&#183;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最有成就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劳伦斯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都探讨了关于人性的解放与人的生存问题,关于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而宗教思想则是贯穿于劳伦斯一生的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他对宗教的理解也随着他的创作而不断地改变、发展和完善。在他的作品中,劳伦斯强烈反对清教徒思想对人性的压抑和扼杀,并勇敢地提出了强调无意识和性意识的“血的意识”理论。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他曾经希望能找到一种原始的宗教来拯救人类以及当时的英国社会。在晚期的创作中劳伦斯又进一步提出了“星际平衡”理论以追求人性的彻底解放和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平衡的关系,至此他把宗教救世上升到了一种关于人和宇宙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9.
论劳伦斯笔下的人性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H·劳伦斯是一位处于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交汇点上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英国工业社会人性异化这一主题:劳动对人的异化以及现代文明压抑下的多种病症,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危机和人的心灵创伤。  相似文献   

10.
2月21日哈佛大学在其网站上宣布,校长劳伦斯·H·萨默斯将在2005-2006学年结束时辞职。据称,萨默斯的辞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去年他语出惊人地提出了“女子学理逊于男”的论调,引起了校内外的哗然。  相似文献   

11.
论川端康成文学的“死亡”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和生存一样,都是人生的重大问题。川端康成创作中不断出现的死亡主题,反映着他的人生观和美学观。川端康成笔下的死亡笼罩着恐怖的气氛,渗透着悲哀的情愫,同时也表现出了人生无常的生死观,以及死之亦真亦幻、既悲且美。川端康成如此热衷于写死亡的主题,是与他的生活经历、人生观、美学观以及他生活的时代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苏轼一生的主要经历来研究苏轼的文学创作过程,以代表性作品分析、探讨作者在人生观基础上所形成的艺术风格。苏轼的文学作品极富有艺术生命力,这与其内在情感和人格魅力有着紧密联系,作品反映出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佛老思想影响下的平和心态、豁达的人生态度等。苏轼作品真实地体现出作者对自然界的思考,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超然物外的人文精神,对后人的文学创作影响广泛而深远。  相似文献   

13.
浅析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对于陶渊明的研究,但多数是从文学角度对其作品进行分析。本文作者试图从陶渊明作品的基本内容来分析其人生观,并由陶渊明对战争、士庶、自然及贫困生死等方面的认知来对其阐释并探析其影响。  相似文献   

14.
潘阆的诗词作品在北宋已颇有名气,但今人对潘阆的研究甚少。他仰慕高洁、狂放不羁,却又心存功名、难绝尘想。从其诗词作品入手,揭示出潘阆充满矛盾的功名思想,由此论及潘阆在词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是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写史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他的实录精神和进步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他笔下的作品具有批判性。本文从传主的身份、作品的写实精神、作品的序和赞、作者的生死观四个方面来阐述《史记》思想内容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16.
CharlesDickens( 1812 - 1870 ) ,thegreatEnglishnovelistinthe 19thcentury ,belongstotheschoolofcriticalrealism ,andheistherepresentativeofit ;hencehispositionintheEnglishliteraryhistoryisprominent .Inhisshortlife ,CharlesDickenswrotemanyanovelssuchasThepickwickPapers…  相似文献   

17.
在苏轼的青年时代,对人生的思考已成为其文学作品表现的重点。在《南行集》中苏轼即已流露出对有限与永恒、仕与隐的困惑;正式步入仕途后,他对时间与生命、仕宦出处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踯躅在仕与隐的矛盾中,内心斗争相当激烈。苏轼人生观的形成与其个人禀赋、家庭背景以及蜀地特有的乡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做记者要将自己的人生与民族的命运血肉般凝铸,这是周立波独特的新闻观。灾难、奋争的人生,志士仁人的引导,湖湘文化和中外文学作品的作用是这种新闻观产生的要素。  相似文献   

19.
摆脱枷锁 走向彻悟——试评毛姆作品所反映的宗教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通过对著名作家英国威廉·毛姆 (1874 - 196 5年 )几部重要作品的分析 ,探索其作品中所反映的反基督教情绪的根源 ,并通过毛姆的创作及人生观的转折分析了叔本华、易卜生对其所产生的影响 ,从而对毛姆作品中所反映的宗教观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学研究会小说家用主观感悟的心态品味人生和描绘人生,以主观意向化的哲理深度探索“人生究竟”。他们的作品既是真实反映现实人生诸层面的写实学,又是强化了主观理性色彩的心理小说;既有对现实人生的审美观照,又有对人生至境的理性思索和哲理表现。这些感情深挚、境界深邃的人生小说,蕴涵着诗化哲学的人生内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