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中衍生出来的,情感作为人的重要发展领域,将其与教育相结合,在培养学生情感品质的同时,促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独立的个性和人格特征,不断地融入社会。语文阅读中本身就含有情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学习能力与写作技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和品味阅读中包含的情感,进而形成完美的人格,所以在语文阅读中渗透情感教育既是当前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在教育过程中语文的学习是打下其他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通过教授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进而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在语文教育中,阅读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教育文本之间沟通的途径。因此,语文阅读教育需要语文教师将其摆在重要的位置,不断地反思和探究: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3.
"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是新课程标准给学生提出的要求,语文教学必须突破以往的课本篇章式教学,通过对学生整本书阅读进行指导和训练,进而符合新课标的标准。对整本书阅读的习惯培养,更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改变学生阅读碎片化与零散化的现状,利于学生形成更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因此,研究整本书阅读教育的方式方法迫在眉睫。本文将以部编版教材中"阳光读书吧"这一板块为例,探讨在部编版教材下,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  相似文献   

4.
高博  吴刚平 《现代教育》2023,(Z1):59-62+85
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性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但仅通过增加课时来加强语文教育的方法很难行得通。当前,语文课标单向整合思路难以支撑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的战略主导地位,非语文科目缺乏阅读与写作标准意识,语文和其他科目未形成相互促进合力。语文教学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课程整合设计思路,通过制定和实施双向整合科目阅读与写作标准等政策措施,促进语文教学与其他科目教学相互依托,实现双向跨学科整合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5.
贾红琴 《学周刊C版》2019,(23):145-145
在如今的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资源是知识。自古以来,语文教育一直是国家施行教育文化的内容目标,也是各类型教育的基础,而阅读,更是有效推动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要素。根据2016年PIRLS国际阅读素养调查结果,我国在全球50个国家地区中排名第18名,e-PIRLS(数字阅读)则在14个国家中排名第11名,中国学生的纸本阅读排名虽然位居前段,但数字阅读排名则在中段。此情形在农村偏远地区尤为严峻,若能将阅读与当前青少年所熟知的数字科技相结合,提升数字阅读素养,必能引领农村偏远地区小学形成另一波语文教育新风潮。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教育的发展,小学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不仅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较为扎实的语文素养,还有利于其全方位的发展。小学六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已经积累了相应的基础,而对其在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阅读能够提升学生语感,陶冶学生情操,有助于小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当关注学生阅读能力,对学生的阅读兴趣着重培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效果往往与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讨,并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谈谈体会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傅静 《新课程研究》2009,(12):46-48
21世纪是全面创新的世纪,小学语文阅读也要跟上这一时代步伐,积极的在教育中创新。但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新时期的转变不甚理想,本文从小学语文阅读的独特性、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阅读创新的必要性出发,结合阅读教学常规过程提出课前激发兴趣、形成阅读期待,课中关注“对话”,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培养创新思维,突破文本、在现实生活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等四方面提出语文阅读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阅读是语文学习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在笔者长期的语文教育实践中,深深感受到语文阅读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深感自己身上的责任,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试图找到教师教好,学生学好之间的平衡,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还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渎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大语文教育观看来,语文教育是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