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从国家利益视角看“一边倒”外交政策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主义的国家利益原则是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首先是美国 的反华政策严重损害了新中国的国家利益,其次是与苏联结盟有利于新中国国家利益的 实现。任何外交政策的制定都以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一边倒”决策是在当 时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做出的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杜勒斯与基辛格分别作为20世纪50年代与70年代美国重要的外交决策人.他们继承了美国外交思想传统的不同方面,对国家利益有着各自的理解.前者重视信仰追求,将意识形态作为制定外交政策考虑的首要因素;后者讲求实际,强调现实的国家利益.他们各自不同的理论底蕴,使得他们在处理与新中国关系时奉行了两种不同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3.
纷纭复杂的外交政策问题以国家利益为焦点便可以变得有条有理,只有用国家利益的概念才能解释国家及其政府的行为。本文通过对国家利益这一概念的界定,分析美国国家利益确定的依据,最后阐述美国国家利益与美国对外政策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外交政策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历经叶利钦时期幼稚型的亲美主义、大国民族主义以及普京务实型全球主义的艰难历程,但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制定始终与全球化浪潮密切相关。其对外政策的形成不仅反映了俄罗斯对全球化的认知,同时,也反映了俄罗斯对全球化的抗拒与排斥,使其外交政策更加趋于务实化,更加注重自身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正处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历史进程日益加速但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尚未建构起来,中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威望逐步提升但又须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还不够充分发达和中国的世界"话语权"亟待提升这样的环境之中。维护与发展当代中国国家利益必须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肩负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感,奉行睦邻友好的地区合作观等为其基本路径,才能更好地抢抓当下面临的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努力使当代中国国家利益的发展同维护与发展当代中国国家利益两者形成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文化民族性是民族之间区别的根本标志之一。文化民族性影响国家的外交政策,而外交政策也反映了该国的文化民族性;不同国家的文化民族性对其外交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这种文化民族性也制约着国家间的外交关系。一个国家外交风格的形成,除了受到时代、阶级、经济等因素制约之外,文化民族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然而,文化民族性对国家外交的影响不能无限度地放大,要正确看待。  相似文献   

7.
高校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外交行为的原则,清醒认识我国现阶段国家利益重心,理解我国目前的外交政策和外交行为。  相似文献   

8.
冷战期间,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始终是美、苏争夺的焦点。美国在中东的外交政策与其说是为了捍卫国家利益,不如说是保护以洛克菲勒石油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几个垄断财团的利益。可以说在中东这一地区,美国的国家利益与洛克菲勒石油跨国公司的利益出现最大程度的重叠,并使美国执行带有“中东特色”的外交政策。文章拟简单阐述,并试图从中找出美国外交政策中的经济学内涵。  相似文献   

9.
陈兰琴 《教书育人》2002,(10):38-39
“态度”是人的高级心理活动,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依据自己的观念体系对待一类社会事物的认知、评价以及行为的准备状态与心理倾向。大学生由于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成长、生活,经历各不相同,先天素质也存在差别,除了形成多种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兴趣、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外,还形成了不同的信念、意见和价值观,对同一事物的态度也不相同,并导致其行为也不一致。因此,掌握大学生态度及其转变规律,有助于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一、大学生态度的特性大学生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心理成分:一是认知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立主义是缅甸冷战时期外交政策的基石。文章主要从地缘政治、国家利益和两极格局三个方面论述缅甸自独立以来采取中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原因,并认为地缘政治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维护国家利益是其最为根本的原因。两极格局是其形成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1.
外交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外交思想的形成,发展变化,走向成熟伴随了他革命的一生。毛泽东的外交思想是灵活的、务实的,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它长期作为我党我国的基本方针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指导意义。今天,当历史已迈进崭新的21世纪时,毛泽东外交思想的指导意义并未因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丧失。相反,发掘其中的精髓对于当今我们制定更加合理、更加适宜的外交政策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12世纪初,女真兴起,灭辽和北宋,并迫使高丽朝贡称臣,在东亚大陆构建起以金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新秩序。东亚局势的转向促使国家实力凋落的南宋朝廷不得不调整对高丽政策,逐步放弃了对高丽的主动外交,不仅对高丽主动示好的外交行为不再热心,还多次拒绝高丽的入贡请求。一种防范的、封闭的、保守的高丽政策开始形成,并主导了之后百余年的宋、丽外交实践。  相似文献   

13.
一个国家的外交风格包含领导人外交风格、外交团队风格和国家整体外交风格。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服务于国家总体目标和对外战略的需要,中国外交逐渐形成尚和但独立、大度而敢为、诚信又理性、谨慎且勇决、务实而坚定的显著风格,体现出刚柔相济、张弛有度、攻守兼备、外圆内方的鲜明特点。中国外交风格为保障中国外交战略的实施,营造稳定的周边和国际环境发挥了突出功效,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它又面临着新的巨大挑战,需要在国家外交战略调整的前提下,进行适度修正。  相似文献   

14.
纵观俄罗斯的外交历史与传统,空间因素下的自然地理状况、国土疆域、资源条件和地缘政治环境均深深影响着俄罗斯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以及对周边文明的态度,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俄罗斯人特有的安全观和发展观,对俄罗斯的外交理念、外交思想、外交战略和政策都有极其巨大的影响。空间因素是俄罗斯政治文化形成的依托和土壤。政治文化孕育了其外交思想的形成,外交思想又制约着其外交政策的决策。空间因素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潜在地指导并推动着俄罗斯各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外交进程,隐性地融入俄罗斯外交历史的传统和脉络,成为分析研究俄罗斯外交领域中极其重要的指导性原则。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来,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外交战略也随之而变。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战略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再到"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中国这30年的外交战略的制定,与这一时期的国际格局的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较之前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是在加强官方朝贡体制的同时实行与加强了闭关政策。明朝的海禁政策经历了明朝初期的强化、明朝中期的松弛、明朝晚期的反复三个阶段,清朝初期是海禁政策的延续,随后由于一系列历史原因,中央政府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开海政策,但最终在康熙年闻闭关政策正式形成。明清闲关政策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内在的深刺原因。闭关政策对当时、后来以及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但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外交工作从认识到实践,都出现过偏差和失误,背离了和平外交的本意。自党的十二大重新确立我国要继续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和平外交思想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对和平外交思想内容从理论到认识均给予了不断的丰富和升华,乃至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确立了中国以和谐世界为目标的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通过对党的十二大至十七大报告进行文本解读,可以看出,中国和平外交思想得以稳定、成熟、持续运行并且不断丰富发展的动力,既来自于国内政治、经济改革的需要,也来自于中国对以往历史经验的不断反思和对自身国际定位的深刻转变。这种源自内发因素的外交思想的转变和发展必定是长期的和持续的。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20年代,西属拉丁美洲开始走向独立,同时西班牙开始决定废除奴隶制,这些都导致了古巴对西班牙的离心倾向加重。于是,古巴开始试探与美国进行合并的可能性,但由于英国的强烈反对,美国拒绝了古巴的合并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对古巴的吞并野心。1823年,美国提出了针对古巴的“熟果政策”,它成为美国对古巴外交政策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刘丽君 《闽江学院学报》2003,24(3):66-69,74
20世纪50、60年代,在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采取“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对日方针,以发展中日民间贸易开路,为促使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俄面对内忧外患的处境,采取了积极的对华外交政策。苏俄对华外交政策经历了一个由联合吴佩孚到联合孙中山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使中国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成为加强苏俄同孙中山联盟的决定环节。经过多方努力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建立,然而由于苏俄对中国革命的实情不了解,过分重视国民党而轻视共产党,因而注定了国共合作破裂的结局。通过分析苏俄对华政策的转变,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