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0 毫秒
1.
关于鲁迅前期思想中改造国民性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是鲁迅研究领域中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只是到最近几年,这个问题才逐步得到了重视。确实,回避改造国民性的问题是无法正确评价前期鲁迅的战斗业绩的。如果我们把改变国民精神理解为改造国民性的同义语的话,那末,鲁迅走上文学的战斗道路。正是这个主张  相似文献   

2.
鲁迅关于奴隶问题的论述,是鲁迅关于“国民性”问题探索的一部分,贯穿于他的全部作品之中,在鲁迅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的精神,从鲁迅一生的战斗业绩和一些重要论述中,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长期性、艰巨性,同时强调要家鲁迅那样坚持运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研究中国的“国民性”、精神文明的状况。最后指出,要象鲁迅晚年那样坚信党的领导,相信鲁迅关于“改革国民性”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花一定会开遍中华。  相似文献   

4.
本文重在探讨鲁迅前期“立人”思想的形成的因素和“立人”思想的表现形态,以及文学观与医学观在改造国民性过程中的辩证统一;提出了鲁迅前期有“诚”与“爱”的社会构架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高晓声对鲁迅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景宏 《丹东师专学报》2001,23(1):17-18,22
本文论述了高晓声在示国民性弱点问题上对鲁迅先生的继承和发展,并从人物塑造及国民性弱点产生的原因和对待这种国民性弱点的态度上分别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在探讨鲁迅前期”立人”思想的形成的因素和“立人”思想的表现形态,以及文学观与医学观在改造国民性过程中的辩证统一;提出了鲁迅前期有“诚”与“爱”的社会构架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鲁迅早期提出的关于改造国民性的问题,在过去论述鲁迅思想发展的文章中,还很少有人作深入的探讨,至十年内乱期间,更是避而不谈,仿佛谈了,就会贬低鲁迅的思想似的。打倒“四人帮”后,学术界贯彻双百方针,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情况已有所改变。近年来,对此问题更掀起了研讨的热潮,作出了一些新的评价;尽管见解仍有分歧,但通过互相启发,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鲁迅思想发展的研究。据许寿裳的回忆,鲁迅在日本弘文学院学习期间,曾提出三个相关的问题,经常和他讨论: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这“最理想的人性”,也可以说是鲁迅所企求的“精神文明”,而这“精神文明”:又是“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  相似文献   

8.
“从小说来看民族性,也就是一个好题目”,这是鲁迅曾经赞许过的意见。中国的民族性(国民性),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但由于社会的,历史的诸原因,也造成了中国国民性的许多弱点。鲁迅的前期小说(《呐喊》、《彷徨》)和杂文一样,既充分肯定和热情歌颂了中国国民性的优点[注],也着重暴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性的种  相似文献   

9.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是他的社会思想的核心,也是他一贯的改革进取精神的思想基础。这种思想大体经历了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前期把重点放在揭露和批判国民性的落后面上,目的是引起疗救的注意;后期在继续揭示国民性弱点的同时,把改造国民性弱点与发扬民族精神忧点结合起来,不忘表彰中华民族精神之伟大。例如,一九三四年在《中国  相似文献   

10.
老舍与鲁迅因受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国民精神构建、国民劣根性根源分析以及国民劣根性批判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本文主要从文化角度分析老舍与鲁迅小说中关于国民性格的塑造与批判,阐述国民性和文化之间的关联性,为国民性改造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鲁迅国民性思想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性”与“民族性”在鲁迅的文章中是一对交替混用的同义词并有其特定的内涵。生死存亡问题促使鲁迅批判理性的觉醒和成长,而对历史教训的总结则使其思考的角度和深度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就命题的价值、思考的深度和幅度及论述的涵盖面来看,鲁迅的国民性思想事实上已形成了一个体系,虽然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正> 鲁迅的一生,贯穿着对于“国民性”问题的研究。“国民性”问题,既反映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家的深邃目光,也表现了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家的思想特色,还体现了鲁迅作为一个革命家的韧性战斗精神。 那么,鲁迅所说的“国民性”,指的是什么呢?从字面上说,“国民性”就是国民的性质。从精神实质而言,指的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结构和精神面貌。又由于鲁迅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他所看到的这种心理结构和精神面貌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鲁迅所揭露的“国民性”,指的是“国民的弱点”,即国民的“劣根性”。鲁迅曾经说过:中国的“国民性”是在“满是血痕”的条件下形成  相似文献   

13.
鲁迅国民性思想的形成,受到多种文化资源的影响,其中梁启超的影响不容忽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整套话语:将国民性作为政治变革的前提、以文学作为改造国民性的工具、以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概括,都是对梁启超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梁启超的国民性理论是鲁迅国民性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4.
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整个思想体系的关键性内容,也是其文学创作的基本出发点。学术界对鲁迅国民性思想的由来、分期、评价、现实意义以及鲁迅所塑造的中国国民性的典型形象等各个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这些成果加以概括和总结,对推进鲁迅思想的研究将大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鲁迅葬仪上“民族魂“的挽旗,是对鲁迅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内在联系的历史性肯定.鲁迅改造国民性(民族性)思想,包括从“检讨过去“出发针砭国民性的弱点,发掘形成这些弱点的历史根源,从“追求将来“着眼重铸民族灵魂以形成“理想的人性“等丰富内涵.鲁迅作为民族解放的伟大战士,其业绩主要体现在文学实践上.因此,对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内涵不能作孤立的、抽象的研究,而应该紧密地结合鲁迅的文学实践活动,从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加以具体探讨.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鲁迅是针砭国民性的国手,重铸民族精神的引路人.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一生是为建设中华民族精神文明而不懈奋斗和探索的一生。鲁迅认为 :精神文明关乎民族兴亡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互相依存 ,缺一不可 ;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继承、借鉴 ,更需要改造、创新 ;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内容是改造国民性。本文对鲁迅有关精神文明的论述作了全面介绍和评析 ,并且联系实际 ,阐明了鲁迅思想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和中国革命家鲁迅基于各自不同的立场和目的,在国民性这一问题上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明恩溥研究中国国民性的真正目的在于为其在中国传教做铺垫,而鲁迅呼吁重视中国国民性的目的在于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民族劣根性进行尖锐批判的鲁迅先生和对于老北京市民文化投入极大关切的老舍先生,他们的作品中都不约而同地涉及到国民性书写及对国民性的批判。作家的社会使命感促使文学史上很多作家对"国民性"问题投入了极大的关切,但老舍和鲁迅的思考路径却存在很多不同。从地域、艺术表现方式、思考维度等三方面浅析两者的国民性书写差异,并对差异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和重建是贯穿一生的重要思想,也是鲁迅思想研究中最具生命力和现实意义的部分.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其个人深刻的人生体验、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国外特别是日本研讨国民性热潮的启示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对鲁迅的误读与妄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鲁迅的妄评由来已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鲁迅的误读。这一状况在当前鲁迅评论与研究中仍表现得很突出。冯骥才将“国民性”与“国民劣根性”等同,而以阿0为“国民劣根性”的标本,作出了“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来源于西方人的东方观”的结论,把鲁迅对国民性的研究说成是一种“西方的霸权话语”,就是对“国民性”的严重的误读。思想家与一般读在思想上存在一定的距离,因而被误读、误解是会有的,作为评论应尽量避免误读。评论需调整心态,才能走近或走进鲁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