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技术主义盛行的当下,以人文精神培养为导向的金融史课程及其思政教学对于回归金融学科传统研究范式、纠偏金融人才培养重“术”轻“道”之倾向都具有重要意义。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可以依托金融史课程,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指导下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系,以此打造以“金融—世界—人”关系为内核的思政教学内容体系,探索从专业教学入脑到思政教学入心、从低阶思维培养到高阶思维形成,并最终达到人文精神培养目的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
王伟  孙纪磊 《成人教育》2022,42(1):12-15
林德曼终身教育思想缘起于社会变迁对终身教育的吁求,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驱动以及个人终身教育实践的引领,主要包括终身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学习过程、终身教育是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以及终身教育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形式三个核心观点,为新时代我国终身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现实启示。基于此,未来我国应致力于构建“持续性”终身教育体系,营造“无疆界”终身教育生态,形塑“个性化”终身教育模式,以推动我国终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3.
以云计算、大数据和深度学习为核心驱动力的人工智能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它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教育”)正在不断变革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手段、丰富教育内容。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不断推进应用之时,围绕它的批判声也络绎不绝。究其根源而言,人工智能试图驰骋于整个教育疆域但却力不从心,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使它步履维艰。以此为根,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领域而招致的批判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人工智能+教育”系统、工具的安全性能无法保障,教育数据隐私泄露,教师主导地位沉沦。基于此,可以制定统一的“人工智能+教育”系统、工具开发与设计标准,利用区块链技术保护教育数据隐私,划定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边界,从而拨开“人工智能+教育”前行中的重重迷雾。  相似文献   

4.
“教师”“教材”“教法”作为教育的核心组成,具有“能动性”“灵动性”“互动性”等内在特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在师资储备、教材开发、教学手段上存在不足。要改变此现状,需立足“三教”改革,以教师改革为核心,教材改进为抓手,教法创新为突破,深入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学质量新飞跃,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文科建设的推进,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前沿阵地,必须加快创新发展.历史学专业作为主要文科之一,其创新人才的教育和培育自然成为各高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从新文科的提出背景、新文科新在何处、传统文科的不足,以及新文科人才培养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论述,使历史学专业在新文科视域下服务于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将立德树人的内涵贯穿于专业课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底线,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工科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主要偏向于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操作能力,对道德价值领域的涉猎较少。往往导致工科专业的学生在面对社会选择时,缺乏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指引。当前课程思政理念下,专业教师基于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充分与时代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全过程中,做到专业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的培育相辅相成,实现工科专业课程全方位育人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7.
在探索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实践中,精致化理念走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域。作为精致化理念终极价值追求,“精致育人”既是一种价值追求,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同时也是一种育人态度。实施“精致育人”必须坚持制度为先、以学生为本和系统过程等原则。“三位一体精致化互补育人”“年级差异精致化分层育人”和“特征差异精致化分类育人”等路径设计,为“精致育人”的深入研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学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关键问题。基于自然属性视角、社会属性视角、教育属性视角出发,全面分析和理解“什么是学习”,智能化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互动、学习动机存在着“四维度”的反思命题。以此职业教育学习论的路向应该包括:以“社会”为核心,搭建“多元跨界”的学习内容新平台;以“开放”为理念,建构“多维扩展”的学习方式新平台;以“对话”为方式,创设“多维互动”学习情景新平台;以“幸福”为目的,生成“个体完善”成为学习内驱动机新平台。  相似文献   

9.
张更庆  王萌 《成人教育》2022,42(1):80-86
1+X证书制度下的“三教”改革,是落实1+X证书制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意在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蕴在职业教育类型说,旨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重在“书证融通”模式构建。基于教师面向1+X证书制度的胜任力不足、教材缺乏面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转化、教法缺乏基于育训结合的教学设计和实践,职业院校应立足产业和教育信息技术前沿,重塑“三教”,即:教师改革,从数字化能力切入,打造新“双师型”教学团队;教材改革,从产业APP切入,建设立体化教材;教法改革,从应用场景切入,推行理实一体化混合式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西南地区新建本科师院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关系全国大局,东西部的发展差距实为人才差距。西南新建本科师院应把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培养高素质师资作为首要任务,用现代大学理念引导自身发展,积极创新教师教育体系;大力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培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牢固树立自主办学意识,主动协调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努力成为地方“标志中心”,“立足西南,面向全国,放眼东南亚”。  相似文献   

11.
“生活·实践”教育在继承杜威“教育即生活”、美欧新教育运动以及中国近现代教育理论本土化探索成果精髓的基础上,充分汲取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精华,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实践育人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其对当下落实“双减”政策,推进劳动教育,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培养符合未来社会所需人才以及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术话语体系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An analysis of the history of primary education in Belgium by Depaepe et al. in 2000 has demonstrated how the idea of “order” structured classroom reality in the course of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This “order” is not only visible in the internal organisation of schooling (e.g. division into year classes, a structured timetable, the use of the didactics of teacher-centred instruction), but also in the design of the curriculum. Good behaviour and moral decency were consistently prioritised over “intellectual knowledge”. Very similar paternalising practices – including the cult of order – were transported to the Belgian colon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practices, however, did not go smoothly, because the African context of missionary education wa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Belgian educational context. Precisely as a result of these difficulties, the core characteristics and likewise mistakes of the transported “grammar of educationalisation” become even more apparent. On the basis of a variety of sources,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secondary education for boys in the Belgian colony of Congo was founded on the same educational norms and values that characterised nineteenth-century Belgian education. In this respect, order was considered the conditio sine qua non for discipline and self-discipline. But, in contrast to what Nikolas Rose has argued, the Foucaultian paradigm – although attractive and interesting – is not imperative in explaining the educational strategy of order. On the contrar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as a science could benefit from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coming “from within” the discipline. Until today,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has been explained from a history of education perspective only to a limited extent. By exploring the duality of a didactic grammar of schooling, on the one hand, and an educational semantics of moralis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rom with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如何将此工作落实到体育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工作目标。通过文献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立足于学校实际,并结合其他学校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探索了落实高校体育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家提出“新工科建设”这一思路,人工智能作为新工科专业中的代表,对于适应其产业发展的人才有着全新的要求,主要表现有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前瞻眼光。为培养出具备较强工程理论能力、胜任工程事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路径需从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和师资队伍四个方面展开,以期抓住新工科建设和“双一流”建设叠加的历史机遇,借助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5.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新要求、“育技”与“育人”不平衡现状、生源质量和构成出现新动向等给“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时代挑战。为此,要准确把握“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通过“明理,点理想之光”“增信,增信仰之力”“崇德,筑匠人之德”“力行,做实干之人”,探索从“迎合”青年喜好到“赢得”青年价值认同的“四史”铸魂育人之路。  相似文献   

16.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现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资本论》选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体现了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资本论》选读"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同时还可以从理论与现实层面拓展性地融入育人元素。为了更加深入地提升"《资本论》选读"课程的育人功能,可以从完善的教学设计、新的教学模式、多元的教学方法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新工科”建设旨在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培养高质量人才。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在我国得到进一步实践。虽然目前我国科教融合如火如荼地进行,但保障机制不完善所带来的问题非常突出。结合“新工科”建设背景,提出适应新时代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事业发展的运行保障策略,这将有助于促进我国高质量社会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8.
“生活·实践”教育是周洪宇教授提出的扎根于中国大地的教育理论,是一种基于生活、生命、实践的新教育思想。本文从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目标、绿色高分数的素质目标、“六合一”学校教育功能定位、“合育”教育机制、重视意商等方面分析了“生活?实践”教育视野下学校教育改革框架,接着从“三备三研”“高效课堂”“双课程体系”“双师制”“学导合作单”“自主学习体系”“弹性教学模式”“教学质量保障”等方面阐述了“生活·实践”教育视野下学校教育改革实践,最后分析了“生活?实践”教育视野下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以专业课程育人目标为基本,基于"一轴六核"教学理念进行汽车底盘构造课程思政的建设探索.一轴即是以课程育人目标为纵轴,六核是以课程内容中涉及的底盘各个系统功能、工作原理、结构形式、关键系统发展史、前沿技术现状、教学团队科研成果为核心支撑.基于育人目标成效,通过修改及完善教学大纲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使得底盘构造课程的知...  相似文献   

20.
推进高等教育“三全育人”,归根结底是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高等教育各领域,体现在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各方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锻造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如何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从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际出发,探索面向人才需求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提出“三全育人”新模式及实现路径。通过五位一体架构,构建有特色的创新培养体系。利用软件资格考试平台,培养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软件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