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微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其法律意识在全社会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但由于大学生自身法律意识的错位、学校法制氛围的缺失、家庭教育的失误和社会转型时期各项制度的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少数大学生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从而更好地担负起国家法治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权利义务意识、加强高校法律基础课程建设、实行依法治校、注重家庭支持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总体目标是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实施。法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具有现代文明的法律信仰,包括传授法律知识和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让高校法治教育得到更好的落实。  相似文献   

3.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作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公民群体,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培育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优秀接班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分析了法治背景下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必要基础上,切实加强法律知识教育,强化法律规范社会实践,提高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水平,逐步并牢固树立大学生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4.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可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目前大学生中存在法律知识缺乏、维权意识差、重权利轻义务、对司法公正缺乏信心、违法犯罪层出不穷等现象,反映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已迫在眉睫。本文将陈述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从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的质量、创新普法宣传工作、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家庭教育、树立法律权威等途径来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和国家的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确定下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质就是依宪治国。文章从法律信仰的概念入手,对当前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危机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解决大学生法律信仰危机的对策,并指出宪法信仰是对公众宪法情感的最高要求,是树立法律意识的最高层次,更是打开大学生法律信仰危机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6.
高校法学专业是掌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前沿理论、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专业法律人才,为国家法治战略的实施提供思想与理论支撑的重要阵地,地方高校在培养专门人才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设成为大学生法律素质与法治精神养成、本地区法律咨询与社会服务、周边区域专有法律问题研究的三大基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推进本地法治进程,服务本地人民生产与生活,应该成为地方高校法治教育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法治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理应主动维护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但近年来,因为缺乏对大学生开展有效的法律素养培养,我国大学生往往法律知识匮乏以及法律意识淡薄,大学生群体中法律纠纷事件日渐增多。因此,在大学生获取知识获得成长的重要阶段,大学应该承担起新时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责任,增加新时代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大学生通过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法律意识的养成,自觉地维护法律尊严。文章探讨了新时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构成维度以及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8.
非法律专业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呈现片段化,碎片化倾向,缺乏主动性,使得他们的法律意识相当朴素。表现在他们对法律知识的知晓度较低,欠缺现代法治的基本理念,对我国现行法律评价失当。培养非法律专业高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要落实依法治校,营造校园法治环境;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健康法律心理;积极探索法制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当前,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已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任务。为此,需要寻求四位一体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新途径,即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水平,增强领导干部法治观念、全面完善法律体系,全面实现科学立法、推进司法制度改革,保证司法公正公平、明确权责范围,严把执法之关。  相似文献   

10.
论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精神应从法律实践,法律知识的积累,对法律真实性的体验,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律思维的锤炼,法律文化的积淀等方面进行考虑,这对于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