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2017年全国博士生离校调查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博士生的平均延期率为39.68%,在延期群体中,48.15%的平均延期时间为一年,且延期率和延期时间在不同个体、不同学科及不同院校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首先,自然科学中,男性延期概率显著低于女性;入学年龄越大,延期概率越高,延期时间也越长;博士生培养的贯通程度越高,则延期概率越低。其次,与人文学科相比,农学的延期概率显著更高而医学延期率显著更低;入选"一流学科"的博士生延期概率显著更低。第三,在自然科学中,院校层次越高,则博士生延期概率越高,但不同区域间延期率的差异并不显著。根据不同学科"内在规定性"和学科知识生产属性制定合理的培养周期是重要的改革趋势。  相似文献   

2.
基于“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探讨收紧培养关口与博士生延期毕业概率的关系发现:严把资格考试(事前控制)关口和论文开题(事中控制)关口均能显著降低博士生延期毕业的概率,而严把正式答辩(事后控制)关口会显著增大博士生延期毕业概率;学科因素对上述关系产生了调节作用,即在自然科学领域显著增强,而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不再显著。为降低博士生延期毕业率,自然科学领域博士生培养可前移管理重心,从资格考试、论文开题两方面同时发力;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博士生培养可寻求其他有效的制度工具。  相似文献   

3.
分析9816份博士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数据,结果发现:第一,四成以上延期毕业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得分超过了按期毕业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均值。第二,根据学位论文是否高质量可将延期毕业博士生分为两类群体,学位论文高质量的延期毕业者在学术时间投入上显著高于按期毕业者,但其就读心理压力较大。第三,学位论文高质量的延期毕业者更可能出现在一流大学、科研院所以及基础学科领域,学术志趣明确和有境外学习经历的博士生更可能成为学位论文高质量的延期毕业者。为此,培养单位应针对合理延期毕业的博士生采取更具包容性和支持性的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4.
为探寻博士研究生规模扩张的影响因素,利用1980—2017年美国研究型博士培养的经验数据,构建包含博士生规模、GDP、修业年限以及导师数量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GDP和导师数量对博士生规模扩张具有促进作用,修业年限具有抑制作用,短期内修业年限的抑制作用更为强烈。结合近些年我国博士生延期毕业率超过60%的困境,建议通过调整学制、实施分流与淘汰机制以及建立良好的院系文化环境等方式缓解博士生延期毕业问题。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1年对北京大学延期毕业博士生开展的调查,研究博士生延期毕业现象.通过对博士生延期状况和主要原因的分析,探讨了博士生延期现象的本质,进而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博士生完成其培养环节,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学校有限的教学、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高校博士生延期毕业情况的调查分析,认为博士生能否正常毕业与学习年限的设置、发表学术成果的要求、导师及博士生自身因素具有相关性,提出高校应深入开展博士生培养机制改革,采取合理设置博士生基本学习年限、提高生源质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培养过程管理、科学制订学术成果要求、健全博士生教育投入机制等措施,有效解决博士生延期毕业问题,提高博士生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博士生延期毕业问题已经引起各国高等教育学界的关注。博士生毕业时间的影响因素可归纳为个人先赋性、外部环境、个体自致性三个方面。个人先赋性对博士生毕业时间的影响并不显著;学科文化、导师等大学支持系统、社会就业环境等,会间接影响博士生的毕业时间;博士生的个体自致性特征是影响毕业进程的关键因素。外部环境和个体自致性因素的叠加、消减作用,使博士生毕业时间的影响因素呈现出个性化、动态化和交互性的特点。对其内在机理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对博士生进行追踪式的个性化指导。  相似文献   

8.
博士生延期毕业现象受到高校和政府的重点关注,但相关研究付之阙如。为探寻博士生延期毕业原因及矛盾根源,研究访谈了32位博士生及15位导师。围绕高深知识的生产、学习与传授,得出延期矛盾的根源如下:延期博士生学术基础与高深知识高深性、深奥性的失配,延期博士生学术动力与高深知识开放性、探索性的失配,延期博士生自学能力与高深知识个人性、缄默性的失配,院系培育服务与高深知识学习、传授方式的失配。为改善延期现状,研究建议:应严格把控博士招生环节,多途径提高学生科研素养;正视导学冲突的负面效应,弥合师生沟通的现实张力;加强过程监管及考核力度,回归科研评价的学术本位。  相似文献   

9.
吴易林  张强 《江苏高教》2023,(6):117-124
按期毕业的博士生是研究博士生延期毕业问题的另一视角。文章对13位按期毕业的博士生求学历程的分析发现,他们“刚读博时”“在读博中”及“临近结期”共上演了六类生活事件,发生了两次转换。其中,培养型事件与资源型事件的贯穿式发生促成了博士生“向内归因”,以应对首次转换面临的科研挑战。基于认可型事件、实践型事件、交流型事件与休闲型事件所达成的“向外借力”,是博士生在第二次转换时应对困境的主要方法:前两者使他们更能客观看待何为深耕科研,后两者则帮助他们避免落入或走出自我怀疑的能力陷阱。研究认为,破解博士生延期毕业问题的可能发力点为:细化培养过程的各环节,探索构建导学双向反馈机制;注重培养过程评价,把握学术与生活相对独立的尺度。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0名正处于延期阶段的博士生进行深度访谈,以扎根理论的方法展开分析,发现:延期博士生消极的自我认知是强化结构性困境的关键要素。象牙塔到现实的连接断裂,带来了自我预期落空、群体位置变动和机会成本显现的情境变动,衍生出“延期就是失败”的消极心理感知,进而引发了人际疏离、自我设限和心态失衡的角色实践。鉴于此,提出:在博士生教育中,应从减少环境变动、完善帮扶系统、提供就业支持等方面完善纾解延期博士生的学术困境。  相似文献   

11.
自主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理论,是学习者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很重要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全世界教育界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自主性学习的研究状况,然后以问卷的形式对新疆师范大学汉语教育学院对外汉语系2006级的同学的自主性学习能力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期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自主学习研究综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学习这一重要命题.通过对自主学习的价值、概念、特征、重点及方法的述评等方面,可以进一步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人学习的不完全性特征,揭示了它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据此特征进行学习指导要注意的五个要点:最优化的选择、多维度的视界、全时空的开放、多级次的展开、本源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列入高中课程计划,对于课程和教材的改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在认识上,要把学生(终身可持续)的发展作为一切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实践上,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组织、指导学生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选择研究专题,与学生一起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引导学生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增加体验。获得发展。“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对于其他的教学活动有着借鉴和指导的作用。要大力提倡教学活动的探究性,积极探索并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我国近三十年的翻译研究有其历史阶段性,该文对我国翻译研究范式进行解读,分析了经历过的语文学范式、结构主义范式和解构主义范式各自的长处和不足,解释了它们不能真正支架起翻译学的理由。该文介绍了研究模式多元清晰的翻译研究新范式--建构主义范式,并阐释了其哲学基础是实践哲学,理性基础是交往理论,语言学基础是言语行为理论,真理观是共时性真理。  相似文献   

16.
吴承仕乃章太炎弟子,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中国大学国学系主任,民国时期著名的经学家。《疏证》是他经学史研究的代表作,具有独到的撰述特点和丰富的学术价值。一是广泛汇集史料,运用章句、史源、疏解、考证、论断等多种方法,在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的基础上,疏通、拓展了对唐前经学史的记述,丰富了这一阶段经学史的内容。二是综合众说,断以己见,从条理诸经次序、论述源流演变、阐明经籍流传、辨析误植伪托等几个方面梳理了唐前经学史的脉络。三是钩稽索引,缜密考订,在史料来源、典籍状况、经学人物、典章制度等与经学史相关的问题上,纠正了《经典释文序录》及多家论著的谬误,为后人的经学史研究扫除了障碍。  相似文献   

17.
文章就课文背诵这一看似简单但很重要的方法进行了剖析,认为背诵课文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众所周知,但方法各不相同,背诵课文有利于语言知识的识记,语言技能的掌握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19.
记得小的时候,曾经看过一部少儿影片叫《七色球》,影片的最后安排了这样一个情节:某教育专家在世界各国少年儿童中做实验,把7枚颜色不同的彩球,分别拴根绳子放入同一个窄口宽肚的玻璃瓶中,要求7个孩子在3秒钟之内把7个彩球拉出来。这个实验在很多国家都失败了,但在中国获得成功。在其他国家失败的原因是孩子们各自为战,都想尽快把球拉出来,结果卡在瓶口;在中国成功在于7个孩子合作分工,在一个学生的口令下,按照顺序依次拽出彩球。  相似文献   

20.
一、西部贫困地区发展高中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贫困落后,教育投资少西部地区是我国的贫困地区,尚未解决温饱的人口就达3200多万,占全国贫闲人口总数的近40%。全国592个贫困县,其中近90%的在西部地区。以1996年的统计资料来看,甘肃省86个县中就有41个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约有640万,占全省人口的近27.8%;四川省共有1.1亿人,其中43个国贫县和40个省贫县的贫穷人口达3784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近34.4%;云南省127个县、市中就有73个贫困县,贫困人口约700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