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随着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兴起,各级各类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正在从传统的数字校园向更高阶段的智慧校园迈进。智慧校园面向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业务需求,以人为本,旨在实现教育环境的智慧化、教育资源的智慧化、教育管理的智慧化和教育服务的智慧化。在智慧校园中,基于班级授课制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知识传递模式正逐步让位于基于广泛的学习资源,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新资源——微课、教学新形态——慕课和教学新模式——翻转课堂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前沿议题和实践热点。  相似文献   

2.
智慧校园应当涵盖便捷的办公模式、泛在的育人模式、时尚的娱乐模式和实时的科研模式,而智慧型校园建设的目标是要使我们拥有一个"绿色节能型、平安和谐型、科学决策型、服务便捷型"的大学校园。当前,很多高校都在开展智慧校园建设,那么什么是智慧校园?什么时候能建设成智慧校园?智慧校园仍没有标准的定义,每个人对智慧校园的理解都有所不同。清华大学蒋东兴认为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化的高级状态。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阐述了BIM技术和GIS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将这两种技术的融合和智慧校园平台构建方法,并说明了该平台在虚拟三维环境、人员信息的遥感网络和实现校园设备的智能管理三方面的应用,基于此平台的智慧校园可更好地实现物联网技术,更有效地实现师生和校园资源相互交互,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当前关于"智慧校园"的研究与实施的现状,以作者主持的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智慧校园"示范工程项目为例,阐述了"智慧校园"系统的内涵与特征、系统架构、功能模块,并提出了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构建"智慧校园"系统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法,提供了"智慧校园"整体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虚拟经济应是一种根植于实体经济并对实体经济具有寄生性,以资本化定价行为为基础,以虚拟资本运作为核心,具有独立的价值运动特征和价格决定过程的经济形态。呈现在虚拟经济领域以金融危机为表象的现代经济危机,实际上是实体经济领域危机的表征化;虚拟经济在现代经济危机的恶化与蔓延中扮演了"催化剂"和"助推器"的角色。我国未来一段时间,仍应以实体经济发展为重,对于虚拟经济则应谨慎"规制",加强制度建构。  相似文献   

6.
智慧教育是新时期数字资源及教育产业的智能化发展的必然路径,以"智慧"作为教育发展和技术变革的关键指向,从教育内容、教育架构、教育生态来看,智慧教育具有阶段化的递进规律,可以分为以知识模块构建为内容的智慧课堂、以知识总量扩容为重点的智慧校园、以共建共享机制为核心的智慧环境.基于阶段化特点,智慧教育发展应遵循"体系、规模、质量"三步走策略:加强体系创建,提供"适需"学习服务,建设"智慧课堂";注重规模扩张,打造"云网端"信息平台,构建"智慧校园";注重质量提升,聚焦民生教育服务,建设"智慧环境".从长远来看,未来智慧教育的创新将更加注重操作便捷性和资源集约性,要完善操作界面打造"智能视窗",建设"在线班级",实现数字资源"集群推送".  相似文献   

7.
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以"激发潜能,成就卓越"为学校精神,以"人文校园、智慧校园、生态校园"为建设目标,以"让每一位职教中心学生都成为受社会尊重的人"为美好愿景,积极探索基于尊重的学生管理——致力扬长;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育网络》2016,(4):65-66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直以来,教育信息化备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我国高校信息化经过三十年左右的快速发展,在云计算、物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不断崛起的大背景下,各大高校正积极地筹备和建设"智慧校园",实现教育的新发展。"智慧校园"是"以有线、无线一体化的宽带泛载网络与以物联网为基础网络平台的智慧化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围绕"智慧校园"的建设,我们采访了大连医科大学现代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及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传统的数字校园的应用难以解决用户查阅信息的实时性与用户的移动性之间的矛盾,通过对基于移动终端的一站式服务平台相关技术的分析,构建基于移动终端的智慧校园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基于移动终端的一站式服务。提高智慧校园接入的终端类型、智慧校园的信息化、共享化和实时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前虚拟学习社区的建设存在学习模式创新性不高、资源模式灵活性不强、评价模式完整性不足等问题,而"互联网+"作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对虚拟学习社区的升级转型提出了新的时代诉求。在社区智慧化构建的过程中,以计算机网络云平台为依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智慧提升为目标、资源建设为基础、以评促改为桥梁",对学习模式、评价模式和资源模式进行了智慧化构建,以期实现"空间友好型、资源立体化、交互多元化、模式个性化"的虚拟学习社区。  相似文献   

11.
刘婧  邱化民 《中国教师》2013,(11):53-54,78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的迅猛普及,贴吧作为网络的伴随产品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校园贴吧无疑是在现实校园之外又重构了一个虚拟校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交流场所。构建一个和谐的虚拟校园,对实体校园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我们有必要全面了解"校园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数字校园发展的一个更高的阶段——智慧校园,分析了智慧校园的概念、特征及总体构架、建设内容,并展望了智慧校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云端一体化”高校智慧校园畅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智慧校园还是一个刚开始探讨的高校信息化发展方向,它是在数字校园肥沃的土壤上高校教育信息化向融合创新方面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目标。教育信息化建设一直以来备受重视,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兴起,多家高校纷纷开始建设"智慧校园"。智慧校园的特征与任务、智慧校园的要义与规划、智慧校园的探索与实践、智慧校园的行业解决方案开始成为高校信息化众多参与者和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高校智慧校园的若干特征"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化进入高级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育技术》2018,(1):73-79
智慧校园建设是校园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首先将智慧校园建设模式概括为技术驱动型、应用驱动型、知识驱动型、融合驱动型等四种类型,随后分析了智慧校园融合发展的趋势和特征。基于此,文章结合云服务、大数据分析、网络融合等新的技术理念,设计了基于融合发展的智慧校园技术架构。最后,文章提出从"五个维度"推进深度融合、促进智慧校园融合发展的技术策略。文章提出的融合发展理念和技术实现策略,为当前正在兴起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过重已成为当前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本文从信息技术利用层面探讨如何利用智慧校园平台实现地理作业的“减负增效”。以安徽省宣城中学为实验学校,开展了智慧校园平台下高中地理作业设计与实施研究。研究表明利用智慧校园平台可以实现地理作业的“四化”——作业准备精细化、作业分层个性化、作业管理信息化、作业生成校本化。  相似文献   

16.
随着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兴起,各级各类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正在从传统的数字校园向更高阶段的智慧校园迈进。智慧校园面向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业务需求,以人为本,旨在实现教育环境的智慧化、教育资源的智慧化、教育管理的智慧化和教育服务的智慧化。  相似文献   

17.
"智慧校园"是指通过利用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来改变学校在校学生、工作人员和校园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以提高应用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目前不少观点认为该提法尚不成熟,原因是定义不清楚,什么样的建设模式才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发展与时代技术的变革息息相关,"互联网+"新技术不断推动着校园的重构。教育信息化2.0时代强调"生态+人本+智能",文章结合2.0时代特征提出以人本为终极服务目标、以融合为基本组织形态、以平台为衔接空间介质、以开放为基础关系形态、以数据为互联互通手段的智慧校园内涵特征,提出包含平台建设、深化应用、运维保障以及信息安全等四大体系的智慧校园变革模式。同时结合洛溪新城中学智慧校园实践应用,为中学智慧校园建设及实施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校园教育信息化建设从数字化迈向智慧化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根据《南京市"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南京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红山分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扎实推进信息化建设,紧密围绕智慧教学、智慧管理和智慧环境三方面开展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努力尝试打造一个高效务实的智慧化校园。  相似文献   

20.
更正     
吴晓红 《江苏教育》2005,(1A):25-25
2003年新创立的洪泽外国语实验学校将追求智慧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并特别在校园立诗碑一座,着力构建以“智慧”为主题的校园化。诗曰“雕刻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