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戏曲已经有着千年的发展历史,并在这个过程之中形成了大量演唱技巧和艺术形式,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不断发展中,其与我国传统戏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在演唱技巧方面,两者可以相互借鉴和促进,更好地实现共同发展。本文对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现状、传统戏曲演唱与民族声乐演唱的关系进行概述,重点探讨了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戏曲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瑰宝,我国文化艺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被众多文化熏陶,其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艺术学科亦极具民族特性。民族声乐是基于中国传统戏曲发展的,汲取了西方声乐艺术的优势,并将其演唱技巧合理融入,历经不断创新与完善,已发展形成了完善的歌唱艺术形式。民族声乐演唱技巧与中国传统戏曲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源远流长,其于各自发展中互相借鉴与融合,促使两者共同发展。本文探讨了民族声乐演唱技巧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运用,并对其相关方面进行了分析,为民族声乐与中国传统戏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历程,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演唱技巧和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艺术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现代声乐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与传统戏曲植根于同一民族土壤,在演唱方面与传统戏曲实现了相互借鉴和糅合,促进了二者的共同发展。为此,本文首先对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述,并对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重点探讨了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中的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4.
传统戏曲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民族声乐在借鉴西方声乐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传统戏曲为民族声乐提供了大量素材,促进了民族声乐的发展,民族声乐的发展也是对传统戏曲的继承和发扬,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民族声乐的概念,然后阐述了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最后从唱腔、表演形式、演唱技巧、审美熏陶等角度分析了传统戏曲元素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增强对民族声乐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经济、政治、艺术、教育等诸多领域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尤其对于艺术教育来说,时代背景下艺术教育产生了诸多变革,在中国民族声乐中积极对传统戏曲演唱方法进行借鉴和运用,可以让整体音乐风格更上一层楼,让其更具备民族声乐特色和传统戏曲特色,从而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正因如此,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戏曲中的演唱方法,进行借鉴。本文以孝义碗碗腔为例就中国民族声乐对传统戏曲演唱方法的借鉴运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民族声乐是传统戏曲的继承和发展,我国现代民族声乐借鉴和吸收了大量的戏曲精华,尤其是在民族声乐创作和演唱方面,传统戏曲更是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不断的研究和应用戏曲演唱技巧和风格,有助于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创作更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演唱和表演是两项非常重要的学科,这是一项将演唱与表演形式相融合的民族艺术,戏曲表演是我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其扎实的演唱功底与精湛的表演能力非常值得借鉴,本文就从戏曲表演技巧的发音技巧、气息技巧和舞台表演技巧等方面做出了借鉴,将其实际应用到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本文针对戏曲表演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传统戏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演唱方法,对于声调的把握、动作的选择等有独特的要求,特别是在表演中对于演员的每个眼神、动作以及台词的唱法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民族声乐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地借鉴和应用了传统戏曲的演唱技巧,通过加强其相关的研究,对于丰富民族声乐的内容和演唱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多种多样每一种都具有其独特之处,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经由历代的艺术大家,传统戏曲在不断的实践和完善中传承。在经久不衰的传唱和时代潮流的分割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戏曲类型风格和文化,有着各自的戏曲演唱技巧,本文主要分析如何将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吸收运用到民族声乐中。  相似文献   

10.
民族声乐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至今,为人们留下的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而且在民族声乐表演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审美观念,包含着浓厚的艺术气息以及民族情感。民族声乐发声方法能够不断提高演唱者的能力。戏曲唱法中也存在传统歌唱的技巧,在戏曲演唱中使用民族声乐发声方法,能够促进戏曲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