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虽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但夫妻婚内侵权行为却依然屡见不鲜。虽然男尊女卑的腐旧思想逐渐被男女平等思想替代,但在夫权制度基本消逝的现代社会,妇女权益仍然得不到完全有效的保障。本文旨在从现行法律婚内侵权制度缺失的原因、建立婚内侵权制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对婚内侵权制度建立的构想三方面入手,论述建立婚内侵权的救济制度的重要性,以期达到维护家庭稳定、社会和谐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论确立婚内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人格独立"、"男女平等"的法律思想以及婚姻秩序的要求,在民法这一私法范畴内,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由于另一方的侵权而寻求法律保护已成为必要和可能.然而,我国现行婚姻法在追究婚内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上仍存在不足,不能对受害人进行有效救济.因此,构建婚内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确定不同的侵权救济方式,有利于消除夫妻间侵权行为不予赔偿的法律误区,有利于维护法律的统一,有利于婚姻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稳定,是民事立法进一步完善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论婚内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婚内损害赔偿应该属于侵权责任的范畴.针对婚内夫妻侵权行为,我国的法律更多的是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婚内侵权行为所引起的民事责任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中明确规定了夫妻个人财产的范围,夫妻约定财产的内容、方式和效力等问题,这些规定为婚内损害赔偿提供了可能。我国立法有必要对该制度加以确认,使之与我国婚姻法修正案已确立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婚姻损害赔偿责任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4.
尽快在我国婚姻法中确立婚内侵权损害赔偿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针对我国现行婚姻立法中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对另一方实施侵害行为造成损害后果,过错方应承担法律责任这一问题所存在的法律保护真空,阐述了作者的观点.认为:法律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行为准则,只有对法律关系的最重要主体--人提供合理的行为规范和及时的法律救济,才能算是达到了其应有之功能;并在对"婚内过错赔偿责任"的法律规定进行社会学和法理上的评析后,提出尽快确立我国婚内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确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夫妻双方的地位平等,决定了夫妻双方具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夫妻双方应互相尊重,互相保证权利的行使、义务的履行。否则,必然造成对对方的侵权。基于“人格独立”、“男女平等”的法律思想和观念及婚姻秩序的要求,在民法这一私法范畴内,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由于另一方的侵权而寻求损害赔偿的法律保护已成为可能。因此,构建现代婚姻的侵权损害赔偿制度体系,确定不同的侵权损害赔偿的救济方式,维持婚姻家庭的稳定,应是婚姻立法进一步完善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家庭是社会组成的最基本元素,因此,家庭的稳定对于社会、尤其是法治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而离婚又是家庭矛盾亦或是社会矛盾的突显。通过历史的、纵向的比较研究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二部婚姻立法(即1950年和1980年)中离婚制度、离婚财产、离婚后的子女抚养的变迁,最终以家庭文化这个大历史的视野论证我国妇女法律地位不断提高、以子女利益为主以及感情破裂原则与离婚率提高的关系,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婚姻本质,达到在立法上完善了社会和谐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婚内侵权赔偿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婚内侵权现象的广泛存在,不仅严重地侵犯了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与我国的法治精神相悖离。本文通过对婚内侵权行为的界定,在分析建立婚内侵权赔偿制度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我国婚内侵权赔偿制度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8.
阿柔部落属青海藏族土著游牧部落,其婚俗中有许多原始遗留,"串帐"习俗成为赘婚的基础,也是婚姻不稳定的潜在因素.赘婚发挥着调整双方家庭的劳动力结构与财产分配、和谐家庭关系的社会功能,避免了靠男子传宗接代的弊病,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中国同性恋者日益强化的身份意识在饱受污名化之后开始发出声音谋求同性婚姻合法化.然而当下存在着同性婚姻的立法环境吗?中国同性婚娴合法化还有多远?同性婚姻所面临的远不是立法上的作为,而是立法之外更艰难、更严酷的制度缺失和当事人的自我屈从,以及法律与社会等复杂的立法关系.  相似文献   

10.
婚姻内部的人身侵权行为,以暴力对配偶的伤害最为严重,也最易为人们所忽略。为使女性远离暴力,免遭侵害,从立法上对消除婚内暴力进行研究探讨实为必要。文章提出了在现有法律中补充和完善有关立法内容,对情节、后果各不相同的婚内暴力行为运用多层次的法律手段,相互配合予以制裁的立法构想,以供立法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