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在明代《西厢记》的续作中,红娘的身份屡次抬升,这与续作者的人物形象塑造策略有关,对此,前人研究有所缺略,本文试予补足。一、婢女-妾室:《续西厢》中红娘地位的常规抬升査继佐《续西厢》讲述了红娘勇敢维护张生与  相似文献   

2.
《会真记》、《董西厢》和《王西厢》,人们称为《西厢三幻》。幻者,化也、变也。仔细阅读这三部作品,就可以了解红娘在怎样蜕变着:元稹笔下的红娘,只是一个面目模糊的线索人物;通过董解元悬河之口,红娘变成一个不可或缺的、自个儿能够站稳脚跟的艺术形象;而经过王实甫  相似文献   

3.
自《莺莺传》至"王西厢",红娘更多也更积极地参与崔、张爱情全过程,往往在崔、张爱情发展、同时也是故事发展遭遇困境的时候,安排红娘作为第三方力量介入,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使人物和作品都具有更好的娱乐效果,而且展现了红娘反抗束缚、用智慧和勇气征服环境、追求自由爱情和美好生活的精神,使红娘摆脱了作为丫鬟的从属地位,成为具有独立精神和坚定意志的完整的人。在积极娱乐视角下,"王西厢"中红娘形象的形成,和观众读者积极娱乐的要求有重要关系,也更好地实现了积极娱乐,在带给观众读者娱乐的同时,能够唤起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使"王西厢"中的红娘具有特出魅力和久远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王西厢》和《(亻刍)梅香》分别塑造了一位血肉丰满的婢女形象——红娘和樊素。樊素形象虽本于红娘,但与红娘在人物关系中的身份地位、在剧中发挥的作用和各自表现出的精神气质与性格特征三个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首先,红娘具有侍候者与监视者的双重身份,樊素与小姐实质上则无明确的主仆关系;其次,在推动剧情向前发展上,红娘的作用和存在意义要大于樊素;最后,红娘身上更多地表现出作者生活时代市民阶层的价值观与审美情趣,而樊素则多了几分"文人气"。  相似文献   

5.
三《董西厢》之后约两百年,王实甫的《西厢记》问世(约在元成宗大德三年至十一年间,即公元1299—1307年)。经过这两百年的流传、丰富、加工和润色,特别是王实甫创造性的艺术处理,红娘的形象显得更加丰满、完美与和谐。关于红娘的侠义情肠、乐观正义、聪明机智、能言善  相似文献   

6.
假如说,《西厢》三幻的红娘似春蚕三蜕,那么,崔莺莺之三幻则如黄金百炼,越显真纯。三部著作中,三个崔莺莺同名文学形象有共同点:例如“她浑身浸透了宰相贵族大家之女的极其沉重的内心矛盾心理”(宋振庭《顾曲微言》,见83年4月26日《人  相似文献   

7.
红娘形象,历来为人民称道,但这是基于《西厢记》而言。有人以为,《莺莺传》里的红娘地位无足轻重。那么,在《莺莺传》中,红娘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相似文献   

8.
红娘是《西厢记》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在红娘的帮助下崔莺莺和张生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获得了美好的爱情。作者通过巧妙的艺术手法,刻画了一个淳朴善良、富有正义感、勇敢机智,敢于和封建礼教做斗争的红娘形象。红娘是封建社会中敢于突破封建礼数限制的代表人物,本文结合作品对红娘的典型形象进行了浅析。  相似文献   

9.
红娘是《西厢记》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在红娘的帮助下崔莺莺和张生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获得了美好的爱情.作者通过巧妙的艺术手法,刻画了一个淳朴善良、富有正义感、勇敢机智,敢于和封建礼教做斗争的红娘形象.红娘是封建社会中敢于突破封建礼数限制的代表人物,本文结合作品对红娘的典型形象进行了浅析.  相似文献   

10.
<正> 月圆西厢,迎风户开,张君瑞和崔莺莺幽情密约,幸得红娘从中作合。否则,这对恋人的美好愿望只会化作水月镜花,枉自怨嗟。人们因此高度评价红娘。但是,这种评价却总是囿于红娘穿针引线的具体言行作用中,而忽视了这个艺术形象有着自身独特的完整的性格史。一部宏伟优美的《西厢记》杂剧批判了封建礼教的禁欲主义,礼赞了崔张这对爱情主人公,也礼赞了支持他们的红娘。这样,认识剧作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就应着眼于崔张和红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