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窗》2007,(4):54-54
冰箱虽然不是用作烹饪,但是它对菜肴仍然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冰箱对原料的维护程度,可以说决定了菜肴的优劣。  相似文献   

2.
《科学生活》2011,(4):67-67
生姜、大蒜、洋葱、辣椒、胡椒、花椒等是我们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佳品。虽然在绝大多数菜肴中,都有它们的身影,然而许多女性朋友出于形象或是保养的考虑,断然拒绝这些调味品。这种做法科学吗?除了让菜肴更美味外,这些调味品还发挥哪些作用和功效呢?  相似文献   

3.
“味”是制作菜肴的核心,本文阐述了味的含义、类型,菜肴味道的形成、制作要求以及影响菜肴味道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勾芡是菜肴烹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而所谓的勾芡就是指借助淀粉在遇热糊化的状态下,而勾芡具有吸水和粘附以及光滑润洁等众多优点。通常情况下,在菜肴的烹饪过程中为了使菜肴的色香味能够达到最好,一般都会在菜肴接近成熟的情况下,将勾兑好的芡汁淋入锅内,使卤汁稠浓,增加卤汁对原料的附着力,从而使菜肴汤汁的粉性和浓度增加,改善菜肴的色泽和味道。由于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而在菜肴烹饪中勾芡的技术也非常多,虽然这些勾芡技术都大同小异,但是要想掌握菜肴烹饪中勾芡的技术要领,加大对菜肴烹饪中勾芡技术的分析研究力度不仅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从而才能够提高勾芡技术的水平。本文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以及勾芡技术的深入分析,然后对菜肴烹饪中勾芡技术的要领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5.
上浆是烹饪工艺中重要的技术之一,它对菜肴的色、香、味、形诸方面均有很大影响。莱肴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浆,因此。从现戕科学角度,探讨影响上浆的几种因素。  相似文献   

6.
客家食文化,是在客家先人经历几次的大迂徙之后,与当地畲、瑶等氏族、部落的食文化相撞击、相融合,从而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客家民系的食文化。可以说客家菜肴大都还保留了中原菜肴的习俗,只是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经过客家人的不断改造,不断创新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勾芡是在菜肴接近成熟时,将调好的粉汁淋入锅中增加汤汁对原料的附着力,使汤汁稠浓的一种方法。勾芡是烹制菜肴的基本功之一,掌握好芡汁的浓度、用量、入锅时机等,将对菜肴的色、香、味、形、口感等影响很大,是决定菜肴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化及国际间交流的加速发展,中国食物也更加全球化,这给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很宝贵的机会。中国菜肴名称的英译有助于外国人更加了解中国菜肴,与此同时也传播了中国饮食文化。本文基于对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分析,提出了几种中国菜肴名称英译的原则和方法,以此达到进一步规范中国菜肴翻译、促进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校的扩招,许多高校对食堂菜肴食品安全与质量不断提高重视。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部分学校采用HACCP等标准对食堂菜肴食品进行检验控制,但对菜肴食品质量的检测方面,目前尚无明确的质量检测标准。本文对高校食堂菜肴食品监测依据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推动建立高校食堂菜品质量检测标准.提升高校后勤食堂菜品质量。  相似文献   

10.
巧剥栗子皮     
《今日科苑》2004,(12):63-63
中餐里有些菜肴需用板栗肉做配料,但剥板栗皮却很麻烦。现在介绍一个比较简单的办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门艺术,不仅在于其烹饪手法,还在于其色彩搭配。在烹饪菜肴的过程中,并不只是根据相关菜谱进行翻炒即可,还需要厨师们将对生活的领悟融入到菜肴当中,为菜肴赋予中国文化特色,体现其中国艺术,另外,还可以将美学思想融入到菜肴当中,使菜肴达到色香味俱全的目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饮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美味,更需要其具有审美价值。而中式烹饪恰好完美体现了这两个方面。烹饪艺术也就是以食用为主,将佳肴进行色彩与造型的合理搭配,将其赋予特殊的意义。本文就中餐烹饪中色彩与造型的保险艺术进行深入研究,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2.
冬天在餐桌上就餐时,由于气温过低,原本热气腾腾的菜很快就变得冰凉,不仅影响口感,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还使营养流失,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近几年,人们喜欢上了各种火锅就餐方式,但火锅只能对单一的菜肴加热。为解决冬天菜肴易冷的问题,我发明了可内置热水盆的餐桌,使用时,可为桌面的菜肴提供热能。  相似文献   

13.
勾芡是烹调基础技术之一。在中式烹调中运用极为广泛,许多菜肴在烹制过程中,都要经过勾芡。芡汁还是评定菜肴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主要探讨了勾芡的一些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中国菜肴名称蕴涵了丰富多彩的故事与传说。笔者概述传统中华菜肴的方式,并列举此译法所造成的误解现象,同时在"音译/直译+释意法"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以"典故图片"辅助"典故菜肴"英译,激发食者探究图后的故事,以此更加有效地传播中华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东西方美食各有千秋,但少有人从分子层面来分析两者的差异。英国科研人员El前进行了这样一项研究,结果发现西方菜肴的食材大多含有相同滋味分子,而东方菜肴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6.
各种肉类是主要的烹饪原料之一,而肉类品质的好坏又直接影响着菜肴的质量.因此,掌握有关肉类原料的科学知识,及合理的使用各种肉类原料,也是保证菜肴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正>大千风味菜肴作为大千文化及内江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味和历史典故。为了助推大千文化国际化传播,推广内江地域文化,提升内江文化知名度,本文从大千文化和内江地域文化出发,采用直译、意译的翻译策略,结合中式菜肴翻译命名特点,对大千菜肴菜名进行英译,旨在使英译后的大千风味菜肴既能反映菜肴原料和烹饪方式,也能彰显内江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从而讲好大千故事,传播内江声音。1引言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大批外国友人来到中国参观旅游,品尝中国美食,在吃中了解各地本土文化和中国文化,因此,对地方美食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在川菜上的翻译有一定的成就,但对于大千菜肴的翻译却仍处于空白状态。大千菜肴是国画大师张大千创作的菜系,作为川菜中的一部分,不仅具国画大师张大千叹为观止的绘画艺术特色,更具有四川特色还具内江地方特色。本文采用合理的翻译策略对大千菜肴进行翻译研究,以达到传播内江本土文化,旨在让更多的人认识内江,了解内江文化,从而促进内江经济和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在烹制菜肴时放盐,不仅可起调味作用,还能刺激人的味觉,对增进食欲大有好处。但何时放盐,却有讲究:烹调的菜肴不同,放盐的先后也不同。1烹制前先放盐的菜肴烹制块状蒸肉等时,因为物体厚大和在蒸的过程中不能放调味品,故宜在蒸前先把盐和其他调味品一次放入。这样既能去除腥膻,更能使调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花样繁多、各种形状复杂、技术精湛的菜肴体系。在中式菜肴中,其中很大一部分程度主要表现在对各种热菜的烹饪和制作中。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菜品形式逐步的涌现而出,形成丰富多彩的风格形式,在当前的菜肴结构中是数以千计的精巧制作方式,各种模式栩栩如生,并且富有营养和外表成为当前菜肴制作和烹饪中的主要探究和探索模式。这些千姿百态、外形雅致的"厨艺杰作",在中高档宴会中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构成了一种完美而又富有中国特色的烹调技术体系。本文就重视烹调师在菜品制作中的创新模式进行探讨和阐述。  相似文献   

20.
宋政清 《科协论坛》2007,(12):74-74
烹调实用美术,主要是指烹饪菜肴造型,菜点装饰围边,雕刻出各种花卉、鸟兽、鱼虫、盆景人物等,用以装点菜肴,美化宴席。这里讲的烹调实用美术是狭义的,"实用美术"它只涉及烹调美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