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也说语文教学的“转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学语文理论界,"转身"一词当是刚刚过去的2011"年度热词"。有论者认为,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是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出路所在。他们坦言,除了极少数经典篇目,课文内容基本不属于语文课程的内容,因此课文内容不是教学的重点,语文教学应当以课文为工具,学习语文知识、指导  相似文献   

2.
杨峻岩 《新读写》2008,(12):42-43
“有些同学语文成绩差,读写能力薄弱。根本原因就在于学习语文没有真正‘动起来’。或时‘动’时停,‘动’不得法。可以说,谁抛弃了‘动’,谁就抛弃了学语文的灵魂。”这是专家切中肯綮的忠告。怎么“动”起来呢,我们特意选编了几位老师的经验之谈。虽说只是一得之见,难免挂一漏万,但是集腋成裘、聚沙成山,只要一点一点“动”起来。相信我们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定会与日俱增。我们不仅欢迎老师们来稿奉献自己的经验,也热忱欢迎同学们奉献你们自己独特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相似文献   

3.
李西让 《课外阅读》2011,(11):308-308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文学素养。但是“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  相似文献   

4.
吴忠豪先生提出:“教语文,是指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我们的教材是以一篇篇课文呈现的,如何从一篇篇课文的范例中引导学生品悟文本的表达形式,从而为他们的阅读、习作积累更多的经验与方法,沉淀更多的思想与意识,是我们语文教师更该关注和担当的。  相似文献   

5.
吴忠豪先生提出:"教语文,是指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我们的教材是以一篇篇课文呈现的,如何从一篇篇课文的范例中引导学生品悟文本的表达形式,从而为他们的阅读、习作积累更多的经验与方法,沉淀更多的思想与意识,是我们语文教师更该关注和担当的。  相似文献   

6.
《今天我喂鸡》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一位老师就这篇课文上了一堂公开课,这堂课的语言文字训练扎实到位,朗读训练很多,由此文引发的习作指导也很精当。课由一开始到临近尾声都像一首美妙的乐曲,正当我听得津津有味之时,这位教师发问了:“同学们,威武的‘金皇帝’,淘气的‘小老鸹’和老实的‘老好人’这三只鸡中你  相似文献   

7.
沈天才 《师道》2007,(4):41-41
那是一节语文公开课,授课教师抽签抽到全校最“差”的班级。听课者除了本校的一些教师外,还有县市的教育专家。主讲人上的是《故乡》一课,这位年轻老师正在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分析“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时,该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圆规一面愤愤地转过身去’这句话中的‘圆规’是指谁?用‘圆规’来形容这个人你有什么感想?”话音刚落,一个留着长发的学生脱口而  相似文献   

8.
下面是小学语文一年级的一节公开课(《“红领巾”真好》)里的两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 :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配上音乐)。师 :老师读得好不好?一学生 :(质疑)老师 ,你为什么把课文的最后一句读得那么大声呢?(课文的最后一句是 :小鸟在枝头高唱 :“‘红领巾’真好!”)师 :(笑眯眯)你真用心听 ,连老师哪里重读都听出来了。你对课文可能有自己的看法 ,等一下你可以按你的理解来读。片断二 :教师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小节。这位学生一朗读完 ,就有一男生举手表示有意见 ,老师请他发言。生 :我觉得××同学读得太快了 ,我认为应该读慢一些。师 …  相似文献   

9.
钱梦龙先生早就提出:“阅读能力虽不是语文能力的全部,但它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坚实基础,落实到操作层面,就是一个重要的‘抓手’、抓住了‘培养阅读能力’这一条,就是抓住了语文教育的‘牛鼻子’,语文教育的‘减负’就有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
正20多年前的一位学生,在微博上写道:"很有幸,名列于‘百度’版‘中学语文名师谱’中的毛荣富老师正是我高中三年的语文老师。他经常会选择一些有趣味、有难度的语文材料给我们阅读,练习。比如,他曾让我们翻译‘物物而不物于物’这句话,我一直牢记并以之自律,可谓获益匪浅。可惜那时的我学习并不十分认真,于今则很是感激老师……"我是主张要让学生吃点"零食"的。——语文作业不能只做课文后面的题目,每天都吃老一套的饭菜,势必令人倒胃、厌烦。  相似文献   

11.
以下片断是有位教师在教小学语文第八册课文《趵突泉》第二段的教学过程 :教师 :“这段描写趵突泉的泉水 ,你最喜欢哪一句?谁愿意说说 ,并把你喜欢的理由与大家分享一下。”学生 :“‘一溪河水 ,清浅 ,鲜洁 ,’我认为这句很简洁。”教师赞赏地重复 :“简洁。”学生 :“我喜欢‘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的优美意境。”教师发出会心的微笑 :“大家和这位同学一样闭上眼睛体会一下优美的意境。”教师 :“大家对喜欢的句子理解得真好。老师最喜欢第三句 :‘假如没有趵突泉 ,济南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 ,妩媚这个词写得很传神 ,你们怎么体会这一句…  相似文献   

12.
一、谁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人公 “课堂教学是一个大舞台,但这个舞台上只能有一位主人公,要么是教师,要么是学生。”“教学应该是一个‘偏正词组’,但究竟是偏‘教’,还是偏‘学’,这就代表着两种教学理念,如果是偏‘教’,轻‘学’,教师则是语文课堂中的主人公,并要求学生的学习要听命于教师的教学;偏‘学’轻‘教’,学生自然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主人公,语文教师的教学只是服务于学生的而已。”  相似文献   

13.
教了多年的语文课,我们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教学生学语文?我们都教过《狼和小羊》这篇课文,有的教师为教学生识字学词,指向语文知识;有的教师为教学生练习朗读叙述语言与角色语言,指向语文技能;有的教师为教学生认识狼凶残的本性、要善于保护自己,指向思想内容。有一位教师却慧眼独具,聚焦在小羊与狼的争辩上,教学生学习如何争辩,更重要的是教学生识别争辩的对象,谁可与之争辩,谁不可与之争辩。若是‘狼’,则走为上策。很显然,这位教师的教学指向的不仅仅是争辩的  相似文献   

14.
石英 《山东教育》2011,(6):32-32
【片断一】《孙中山破陋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教师提问:“‘缠足’是怎么回事?’”“‘缠足’就是把脚缠起来。”学生回答。接着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解:缠足,  相似文献   

15.
周晓芬 《考试周刊》2010,(25):51-51
很早就听说专家在大声疾呼:语文姓“语”,语文课要上出浓浓语文味。但说实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并不很理解专家的话.也不知道究竟什么才算是“语文味”。听课时总觉得那些越煽情越令人感动的公开课便是好课。王崧舟老师这样说:“我们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即‘语文味’。  相似文献   

16.
呵护童心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堂语文课上,教学《乡戏》这篇课文(苏教版语文第八册),一位学生提问:“‘逢年过节’的‘逢’是什么意思?”一位女生兴致勃勃地答道:“是‘每逢佳节’……”见她说不下去了,我提议“将它代进去——‘每逢佳节’年过节。”“哈哈哈……”一阵哄堂大笑。  相似文献   

17.
钱梦龙先生早就提出“语文老师如果能够把他的学生都培养成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读书人’,那么提高学生的素养就不再是一个遥远而蒙咙的目标了”。又说“阅读能力虽不是语文能力的全部,但它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坚实基础,落实到操作层面,就是一个重要的‘抓手’、抓住了‘培养阅读能力’这一条,就是抓住了语文教育的‘牛鼻子’,语文教育的‘减负’就有了可能”。  相似文献   

18.
正有很多语文老师认为语文课难上,一些思路相对比较清晰的课文还好说,一旦遇上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散的课文,简直无从下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一文中也颇有感触:"好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简简单单上语文’,可是就连许多特级教师似乎也没有把语文课上简单。为什么简单的事反而搞复杂了?老师们说:怕别人说没有‘新意’,没有‘亮点’。‘没有亮点’意味着什么?它虽然不能和失败画等号,至少意味着平庸。"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不要说我们这些普通教师会对语文课感到为难,即便是特级教师也有束手无策的时候。  相似文献   

19.
施建平 《考试周刊》2012,(25):41-42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和激励学生与课文进行对话,从而发现他人,发现自我。叶圣陶先生说:"‘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在语文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在指导学生朗读悟情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新新课标的指导下,孩子们的兴趣得到保护。他们不再一味单纯猜测、迎合老师的想法,而是做课堂的主人,说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样的环境中,略读课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二年级下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篇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虽然我们的略读课文教学,存在“一‘略’而过”或“一‘精’到底”两种误区,但我们却无法忽略略读课文的那份灵动。在充满智慧的课堂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应该像“柳絮入水化为萍”般的自然而然。而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略读课文的阅读兴趣比较浓厚。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略读课文的特点,多创设、多捕捉、多培养,让学生的感悟、思绪流露于笔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