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甘肃反贫困实践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贫困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症结,相应地,人类对贫困的治理行为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动体系。20多年来的反贫困实践已基本改变了甘肃农村普遍贫困的局面,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变。甘肃的反贫困又面临着新的问题:一是贫困问题的性质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二是返贫问题突出。而原有的反贫困模式,既存在着投入的不足,又存在着制度创新的不足,同时还存在着科学化、市场化水平较低的问题。这一切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重新调整反贫困对策。  相似文献   

2.
《柳州师专学报》2016,(2):48-51
贫困是社会发展长久面对的问题,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家实力不断增强的今天,中国的贫困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当前的反贫困政策更多针对绝对贫困,而对相对贫困的关注较少。贫困的代际传递和贫困再生产,以及脱贫脆弱性和返贫现象显示,当前的反贫困政策存在贫困线标准过低、重绝对贫困轻相对贫困、政策执行不力、扶贫模式单一、重救济轻发展等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收入和能力贫困是当前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的认识基础,事实上,权利意识匮乏导致的权利贫困是诱发我国农村贫困的深层次原因。因此,今后我国的反贫困战略应该切实投资于穷人的教育事业,充分发挥教育的意识观念和知识技能提升的双重功能,促进穷人自我持续的脱贫。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贫困面大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老、少、边、穷地区。深入探讨中西部地区的贫困现状,尤其是从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实际出发,对于政府制定和实施反贫困攻坚战略的现实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章针对这一现实性课题,以贵州省大方县鼎新乡的贫困现状为个例,调查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原因,商讨贫困对策,探索性地提出建议性的脱贫渠道。  相似文献   

5.
我国后脱贫攻坚时代的减贫事业面临巩固脱贫成果、建立反贫困长效机制,解决相对贫困、多维贫困,反贫困与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统筹等新形势,职业教育在提升贫困风险个体的经济、人力和社会资本,助力脱贫乡村经济转型和产业兴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城乡融合、解决相对贫困等方面均具有相对优势.在脱贫攻坚战略指导下,通过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和东西协作、对口支援机制,以"三区三州"为代表的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培养与培训供给能力、教育质量有效改善;通过精准培训提升劳务输出水平与规模,为东部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职业教育扶贫政策方面也有所创新,开始探索契合本地社会经济需求的专业布局;但同时也面临学校资源容量告急、专业建设粗放、校企合作层次低、职业教育内涵不足、社会认可度低等挑战与问题.因此文章建议"后脱贫时代"继续加大脱贫地区职业教育投入、扩大对口支援范围,壮大职业教育规模、完善其体系,打造出特色品牌,从而提升职业教育助力减贫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不公正、不科学的制度是造成贫困的根本原因。贫困分三个层次,高度贫困是指生存艰难.中度贫困是指财富匮乏,低度贫困是指生活缺憾。对于三个层次的贫困应区别对待,即消除高度贫困、减少中度贫困、减缓低度贫困。反贫困有赖于三个方面的制度创新,一是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消除高度贫困;二是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反贫困机制以减少中度贫困:三是建立以居民生活质量为主要指标的政绩考核机制以减缓低度贫困。  相似文献   

7.
收入和能力贫困是当前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的认识基础,事实上,权利意识匮乏导致的权利贫困是诱发我国农村贫困的深层次原因。因此,今后我国的反贫困战略应该切实投资于穷人的教育事业,充分发挥教育的意识观念和知识技能提升的双重功能,促进穷人自我持续的脱贫。  相似文献   

8.
2020年脱贫攻坚目标实现之后,中国减贫目标将转向相对贫困问题的解决。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专业理论基础和因人施策的专业方法在相对贫困问题解决中具有可行性。为推进社会工作介入反贫困实践,政府需要在制度建设、平台搭建和保证社会工作的独立性等方面加强配套建设。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反贫困:约束和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贫困人口呈现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村;二是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因此,中国的贫困主要是西部的贫困,而西部的贫困主要是农民的贫困,现实决定了中国反贫困的战略侧重点是西部农民。要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须从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消除西部农民的经济性贫困、知识性贫困和保障性贫困四方面人手。只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西部农民形成合力,持之以恒,西部地区的反贫困必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0.
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社会不和谐的主要根源。邓小平认为中国的贫困有三大根源:一是长期的闭关自守;二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破坏;三是建国初期,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不清。相应采取了四项反贫困战略措施:其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其二,坚持改革开放;其三,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其四,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反贫困的经验在于:从实际出发;保持稳定;以农村改革为切入点。邓小平的反贫困思想无论对我国部分贫困落后地区的发展还是第三世界贫困国家的发展都具有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脱贫工作已取得重大进展,但以往的粗放式模式为扶贫战略的实施带来挑战。精准扶贫是解决我国当前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对世界范围内反贫困的创新发展。如何将公平纳入教育精准扶贫体系中去,这是新时期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贫困面大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老、少、边、穷地区.深入探讨中西部地区的贫困现状,尤其是从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实际出发,对于政府制定和实施反贫困攻坚战略的现实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针对这一现实性课题,以贵州省大方县鼎新乡的贫困现状为个例,调查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原因,商讨贫困对策,探索性地提出建议性的脱贫渠道.  相似文献   

13.
贫困问题能否解决、如何解决关系到人民幸福与国家繁荣。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国国情,深入贫困地区实地考察,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创新并发展了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理论,形成了关于贫困治理的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有着科学的理论内涵,其中包括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体职责明确,形成社会合力,生态保护脱贫等。这些理念对进一步促进中国减贫实践发展和推进全球减贫实践进程提供了科学指导与理论智慧。  相似文献   

14.
农村人文贫困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人文贫困更甚于经济贫困。人文贫困限制了农民综合素质和自主脱贫能力的提高,使其不能充分参与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失去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人文精神对贫困农民具有内在的价值功能,中国农村反贫困应从经济转向人文。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把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要求动员全党全国以及社会各界的力量打赢这场攻坚战。针对我国精准脱贫工作中出现的贫困者"志智"缺失问题,如,行政式反贫困导致的福利依赖,弱化了贫困者主动脱贫的脱贫"志气";受教育程度低导致的知识技术匮乏,消解了贫困者从根本上减缓贫困的脱贫"智能"。社会工作在"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指导下,提出"志智双扶"脱贫路径,助力脱贫攻坚。路径一:扶志,依据ABC理论,改变贫困者的依赖思想认知,唤醒其脱贫自觉性。路径二:扶智,以优势视角理论为指导,挖掘贫困者的优势及资源,提升其脱贫智能;以增强权能理论为指导,为贫困群体增权赋能,提高其自我脱贫和发展智能。  相似文献   

16.
自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提出之时,经过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不断继承发展、丰富充实之后,在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具体实践中历届领导人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朝着共同富裕这个最终目标前进。在经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央领导集体的创新发展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反贫困已经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中国共产党自诞生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完善着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在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之际,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对我国走好攻坚克难全面脱贫的最后一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把贫困问题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经济制度相联系.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贫困实质论。邓小平紧紧抓住了我国的基本国情.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反贫困的一系列思想和战略对策,明确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消灭贫困。  相似文献   

18.
陈维旭 《商洛学院学报》2006,20(3):47-49,60
商洛贫困的现状是面积大、程度深、返贫率高、脱贫难。贫困的成因主要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说明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既限制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更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作出制度性安排,在广大农村尽快推行合作医疗,在城镇重点解决困难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及低保人员的医疗保障,逐步实现全民医保,是反贫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时至今日,中国反贫困应从重新认识贫困概念和重新划分贫困标准开始,在重视用正式制度反贫困的同时,更应注意解决非正式约束对反贫困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
《资本论》蕴含有丰富的反贫困思想元素,标志着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形成和完善。在这一巨著中,马克思考察人类贫困的历史和具体的事实,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贫困化现象,从贫困认知、贫困批判、贫困抗议、贫困消解、贫困终结等多方面探索人类贫困问题,构建起反贫困的思想观念和方法论体系。《资本论》的反贫困,既是制度的反贫困,又是实践的反贫困;既是绝对的反贫困,又是相对的反贫困;既是物质性的反贫困,又是非物质性的反贫困;既是历史的反贫困,又是现实的反贫困;既是生存的反贫困,又是道德的反贫困。由此形成的反贫困理论,在理路构思、规律揭示、内容界定、逻辑展开、价值诉求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辩证思维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