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明磊 《寻根》2013,(6):37-46
九莲山位于河南省辉县市西北部的崇山峻岭中,属南太行山系。清乾隆《辉县志》载:“九莲(山)在石门口内西北,上有九峰形如莲花,故名。东山名东莲,因西莲而得名,路皆石磴,甚险。”现隶属辉县市上八里镇管辖,历史上曾隶属山西省陵川县。该区域内有三座寺院,中间的一座叫“后静宫”;东边的一座叫“东莲寺”;西边的一座叫“西莲寺”,亦称“西新寺”。以西莲寺为中心,分布着40多座大小不等的庙堂和洞窟。根据新乡市考古专家贺惠陆对九莲山古代碑刻碑帽上头发的指向断定,该区域内的俗神造像应该始建于明代。  相似文献   

2.
"大理有名三塔寺"(民谣). 呈等腰三角形鼎立的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是唐王朝派工匠帮助设计修造的,造型酷肖西安小雁塔,而高43米的两座小塔建于宋徽宗时期,典雅隽秀. 它是中原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 "松阴塔影,隐现于雪痕月色之中,令人神思悄然."谁能说徐霞客的吟叹,不是古今共有的感受? 但是,很少有人在大理的三座古碑之下沉思.其实,它是耸立于历史中的有着另一种意义的三座巨塔.其文化的高度,内涵的丰赡和深远,甚至超过三塔.有本土学者为这三块碑石提炼出各自的精魄:一个国王的苦衷,一个可汗的骄傲,一个书生的抒情.  相似文献   

3.
原因 《大理文化》2013,(4):102-108
"大理有名三塔寺"(民谣)。呈等腰三角形鼎立的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是唐王朝派工匠帮助设计修造的,造型酷肖西安小雁塔,而高43米的两座小塔建于宋徽宗时期,典雅隽秀。它是中原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松阴塔影,隐现于雪痕月色之中,令人神思悄然。"谁能说徐霞客的吟叹,不是古今共有的感受?但是,很少有人在大理的三座古碑之下沉思。其实,它是耸立于历史中的有着另一种意义的三座巨塔。其文化的高度,内涵的丰赡和深远,甚至超过三塔。有  相似文献   

4.
"云南有座鸡足山, 离天三尺三. 百零八寺云里建, 佛光普照金灿灿." 这是历代以来,民间流传的朝山进香歌谣.还有一首民谣说: "宾川有座鸡足山, 走马观花去进香, 正月初一上山去, 三月十五才下山. 从这些民间歌谣里,可以看出鸡足山中的佛教建筑物的数量之多.  相似文献   

5.
古代大理佛教盛行,有"妙香国"之称.感通寺是苍洱之间建于唐代的一座名寺,传说择寺址时,高僧的樟木禅杖插地而活,寺成后,夜晚有佛像从空中降临,诸事皆遂高僧所愿,有感而通,故名感通寺;后来,"马嘶花放"和"名士高僧共一楼"的佳话,更让其名播千古,香火鼎盛.我是特别喜爱这寺名的,有感而通,岂不妙哉!  相似文献   

6.
到过北京的人,大约总会对那坐落在阜成门内的妙应寺白塔留下深刻印象吧,近读谈迁《北游录》和刘侗《帝京景物略》,始知此寺初名大圣寿万安寺,后又改称妙觉寺,天顺元年(1457年)始称妙应寺。不过北京人多以白塔寺称之,因其塔身通体皆白,倒也名副其实。这座雄伟壮丽的喇嘛塔,建于元始祖至元八年(1271年),历时8年才告竣工,是忽必烈营建元大都的重要工程之一。塔高50.9米,塔基为三层方形折角须弥座,复钵形塔身上环绕有七条铁箍,十三天顶上承托着径约10米的伞盖,周悬36个铜制风铃,伞盖上更有高5米、重4吨的铜质宝顶,是当时京…  相似文献   

7.
孙昌盛  朱存世 《寻根》2000,(2):63-67
贺兰山拜寺沟口北侧台地上耸立着两座西夏古塔,它们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夏贺兰县拜寺口双塔。1999年5月,宁夏文物工作者在整修双塔院落(俗称北寺)时,发现有彩绘的白灰皮出土。同年9月至10月,宁夏  相似文献   

8.
正显圣寺是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平水镇云门景区的一座千年名刹。寺院三面环山,东靠平水镇,北望秦望山,南有若耶溪、平江水库等。古诗有云:"耶溪十五里,窈窕启琳宫。径古见狮窟,苔深埋虎踪。云封西涧雪,花映半山红。明月偏清远,林篁度晚钟。"(赵甸:《云门显圣寺志》卷十五)诗中描绘的即是这处溪水淙淙、曲径通幽、依山傍水的佛门胜地。显圣寺原是东晋王献之(344-386)的旧宅,自晋安帝义熙三年(407)始有高僧居住。唐武宗会昌年间寺院遭毁,又于  相似文献   

9.
正浚县属河南省鹤壁市,位于豫北平原。浚县县城里有两座山:一是大山,又名"青坛山",当地人俗称"东山";一是浮丘山,当地人俗称"南山""西山"。这两座山上至今还有很多庙宇。年代最早的天宁寺,可以上溯至北魏太和年间;千佛寺,可以追溯到唐高宗永隆年间;太平兴国寺、龙洞,北宋时就有了;城隍庙、观音寺、白衣阁始自  相似文献   

10.
圣城凯鲁万     
凯鲁万清真寺、隐士基众多,每一个寺,每一个墓都有着一段传说,一段神奇。位于凯鲁万城西北隅的阿布&;#183;扎玛陵就是这神奇中的一个。这座建筑看上去像座清真寺,屋顶上两个巨大穹窿高高凸起,洁白似玉雕。人们习惯称之为“三根胡须清真寺”。实际上达是一座清真寺与陵墓结合在一起的综合建筑群。它的兴建,有着一段十分动人的神奇故事。据说,阿布&;#183;扎玛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弟子,  相似文献   

11.
灵山古刹     
清源山,又名静泉山,和泉州南少林寺同名,也是分上、中、下三殿,是上杭四大名山之一,被誉为灵山。清源寺座西向东,飞檐斗拱,凌空翅角,显得异常古朴壮观。前人有诗赞曰:  相似文献   

12.
无为香杉迎来不速客 大理,天气常如二三月. 1942年3月25日,就在这样气候宜人的大理,无为寺来了三位中年游客,从衣着及举止上看,这是非同一般的来客.他们从城里滇西警备司令部所在地杜文秀帅府出发,一路走一路谈,健步直前,乐而忘倦,连抬滑杆的伕子和扛枪的卫兵在后面都几乎跟不上.一直到了崇圣寺以北的五里桥,从平坦的公路拐上崎岖的缓坡时,他们才想起应当以滑竿代步了.他们之中那位穿一身白色西装书生模样留着分头的游客,显得有些古怪,好像滑竿座扎屁股,他不时地跳下来凝神四望.走走停停,待绕过山麓一座上面写有“南诏胜迹”四个绿色大字的高大照壁,他们一行就缓步跨入古寺了.  相似文献   

13.
田承军 《寻根》2015,(1):95-101
当我们回顾山东泰安城历史时发现,浩如烟海的文献留下的是数以万计关于泰山的诗赋华章,而绝少提及这座城市,以至于我们解读这座城的过去时,只有极少的碑刻和文献可资参考。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的《冥福院牒》留下了关于泰安城最早的城市信息。冥福院又称冥福寺,后改称资福寺(现已无存),现在泰安城尚有资福寺街,即得名于该寺。由碑记可知,当时该地有马司徒、张中舍、卞二郎、霍二郎、翟家、王官人、成三郎、韩五郎、  相似文献   

14.
杨周伟 《大理文化》2012,(3):105-112
在洱海东南岸凤仪古镇的三哨村,有座供奉“白马爱民景庄皇帝”的白族本主庙,庙的大殿内刻有一记录蒙世隆事迹的对联:“西京改中都日海内起烽烟只留得标记一庙铁柱一根诉沧桑,南诏立帝业建极钟数不清大寺八百小寺三千今安在”。  相似文献   

15.
阿尔寨石窟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后旗西北部的阿尔巴斯苏木境内草原上,又称百眼窑,处于北纬39°43′,东经107°10′。阿尔寨一词蒙古语意为隆起的平地突出的。该石窟被凿刻在一座孤立的高约40米,东西约300米,南北宽约50-80米的桌形山上陡立的立面上。其中,南部、西部的石窟较多,分布较密集,北部、东部相对来说较少,分布稀疏。目前,确认的石窟有65个,分上、中、下三层,保存较完整的仅43窟,其余的多被坍塌的岩石和风沙淹  相似文献   

16.
水目年華     
水目山景区位于祥云县城东南方向,是滇西地区的佛教圣地,登山远望,群峰秀色蜿蜒,下川坝百里纵横,尽收眼底,主峰山势嵯峨,古树参天.水目山开创于南诏龙兴四年(唐元和八年),即公元813年,因开山祖师普济庆光禅师"锡杖涌泉"而得名,为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皇家禅林、云南禅宗第一寺院、滇西佛教文化传播中心.依山建有九庵十八寺,现保存有水目寺、普贤寺、宝华寺等佛教禅院,有中国南部最大的佛教塔林,全国罕见的"寺抱塔"奇观和久负盛名的宝华寺"戒堂",特别是佛门圣物肉身"舍利子",更有"一见结禅缘、一拜保安康"的佛家禅缘.  相似文献   

17.
位于英国中部诺丁汉城北约12英里处有一座美丽无比的庄园,这就是著名的诗人拜伦的故居纽斯特德寺(NewsteadAbbey)。1997年6月笔者参观了这座花园般的庄园,了解到一些有关拜伦的鲜为人知的事。纽斯特德寺因它原本是一座中世纪的寺院而得名。纽斯特德寺内至今仍陈列着拜伦的多部手稿、书信和部分著作的第一版。拜论用过的卧室、客厅和餐厅宽敞明亮,富丽堂皇,墙上挂着拜伦和家人及友人的多幅画像,漫步其中你会觉得拜伦仿佛依然健在,仍是庄园的主人。除了这座高大的中世纪建筑外,这个占地300多英亩的庄园里还有…  相似文献   

18.
走读大理     
崇圣寺三塔 和崇圣寺三塔的特殊关系,是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高中历史课本.老师拿着一本教科书,言简意赅地讲述着南诏历史.历史老师的那堂课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当时我们还不懂事,这个大理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古刹,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只觉得不过是一座普通的寺庙而已,以至于我第一次去大理,只去了寂照庵和感通寺.  相似文献   

19.
明朝时期,大理苍山的感通寺里,住过一个和尚,名叫担当,诗书画三绝。他写过一首名叫《读骚》的诗:"山僧戒饮兴偏豪,解愤还须借浊醪;好置一樽于座右,助余佯醉读离骚。"也许是对大理那片人间最美的山水盆景心怀无限深情,当然也可能只是因为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前往感通寺喝茶,这首担当诗,铭刻我心,  相似文献   

20.
禹州善才寺     
正一武则天大周年间,阳翟(今禹州)城西北隅建起了一座寺院,名善才寺。"善才"一词,在古汉语中是用来称呼弹琵琶的艺人或乐师,意为"能手"。而在佛教中,"善才"与"善财"同义,是一佛者的名字"善财童子"。他是文殊菩萨的弟子,接受文殊菩萨对"善"的点化,开始了游历参访的生涯。他游历了110个城市,参访了53位善人,求得种种的法门知识,称为"善财五十三参",最后终于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