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节省篇幅,本期不再刊发《集邮博览》2004年总索引。《集邮博览》2004年总索引将和其他集邮类报刊索引联合编排,收入《2004年全国主要集邮报刊文章索引》,在《集邮博览》2005年增刊1《中国集邮年刊·2005年版》发表,读者届时可向本刊邮购。上述索引不收录的收藏类文章索引现予刊发。  相似文献   

2.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2014,(10):M0002-M0002
正博览通联做得好我是《集邮博览》的老读者,偶尔也给杂志投稿,杂志社每次给作者惠寄样刊都很及时,稿费也及时发出。近日我在整理《集邮博览》时,发现杂志社每年给作者惠寄样刊的红色戳志不一样。2010年和2011年是八边形"集邮博览样刊致谢作者",中间两边还有笔尖和@形图案;2012年是"集邮博览敬赠2012感谢作者",图案是书本杂志形,中间系着花形结;今年又变成折叠卡状"集邮博览感谢作者",从上边这些细节可以感受到博览杂志通联工作做得好。(辽宁邵茂庆)  相似文献   

3.
捧读2004年第2期《集邮博览》杂志,一则“无锡将举办全国民间集邮文献展览”的信息,让广大集邮研究者、邮文作者喜出望外,拍手叫好! 这则仅400字的信息,却传递了许多现代开放性的集邮特色:此届全国民间集邮文献展览,由无锡市集邮协会、无锡市文化宫、《集邮博览》文献集邮联谊会等单位联  相似文献   

4.
邮票资料     
集邮博览北京生肖会合制纪念封本刊讯2011年是中国农历辛卯年,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集邮博览杂志社与北京生肖集邮研究会合作印制一枚辛卯兔年春节纪念封。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收到了《集邮博览》杂志社寄来的"致作者的一封信"及赠送的"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会员卡",这是《集邮博览》复刊三周年,送给曾在《集邮博览》辛勤耕耘的作者的一份厚礼。这枚"会员卡"的有效期是从2010年5月至2013年  相似文献   

6.
2006年年末《集邮博览》的休刊,可以说给集邮界带来了不小的震撼,整个集邮界陷入悲痛、消沉,并为之思考,读者更是呼声四起。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谁又能料到,《集邮博览》的休刊竞是她的一次重大转折?如本文的作者。本文作者得知《集邮博览》休刊后,在失望之余开始收集集邮文献,在他收获满仓的同时,他又迎来了《集邮博览》的复刊——  相似文献   

7.
2004年10月26日《集邮博览》杂志社召开了关于改进2005年杂志编辑工作的会议。会议邀请了本刊顾问及部分热心作者参加。林轩首先总结了2004年的工作。关于扩版后的反应:《集邮博览》从2002年的48页、增加到现在的96页,已经成为全国集邮杂志中容量最大的刊物。读者对扩版的肯定意见居多,普遍反映栏目内容丰富、文章分量重。新增栏目有特色,特别是与邮票博物馆合作的“封面故事”。对“论文园地”的篇幅是否过多有争议,但这些文章也代表了2004年全国集邮界最高最新的研究水平。“自得其乐”反映了集邮者的感觉和体会。“视点扫描”对当前的事件进行点  相似文献   

8.
《集邮博览》2011年第4期刊登了肖高键先生的文章《对美国:轮生肖邮票的质疑》,本人对肖先生的观点不敢认同。并且本人认为,美国”第二轮生肖邮票,,御有值得重射门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资讯     
贵州协会与《集邮博览》举办读者座谈会本刊讯8月4日,贵州省集邮协会与《集邮博览》杂志共同举办读者座谈会,贵阳当地部分集邮者就杂志的内容、风格、形式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贵州省集邮协会副会长魏成康主持会议,贵州协会副秘书长邓曦,集邮博览杂志社社长吕兴华等参加了座谈会。  相似文献   

10.
来函照登     
《集邮博览》编辑部: 见《集邮博览》2004年第九期“来函照登”倪利民“莫把《集邮博览》办成《集邮研究》”一文,对此,看法不尽认同。《集邮博览》的“博览”,有“多广”之意,即所刊内容可涉及集邮各个领域,兼普及与提高尽可能适应各层次集邮者的要求。历年来《集邮博览》刊有研究之类文章,对集邮者广开思路,献计献策,分析透视,很有启示。也有别于其他刊物,这也是我长期订阅的一个理由。就以第九期为例,“研究”8页、  相似文献   

11.
日前在“中国知网”(http:// www.cnki.net)检索本社编辑发表的论文,笔者在《集邮博览》2005年12 期发表的《完善邮文索引服务集邮研究》也在其中。原来《集邮博览》的文章已经“上网”了。就此检索,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4月初已收录《集邮博览》2003年第1期至2006年第2 期刊发的集邮和收藏文章(含广告)  相似文献   

12.
《集邮博览》2000年6、7期发表了李明等先生《外国在华邮政属于中国邮政史范畴》文章后,张莘农先生在《集邮博览》2001年4期发表《“外国在华邮政”不属于中国邮政史范畴》一文,提出了相反的看法;李明等先生在《集邮博览》2001年8期发表《再论外国在华邮政属中国邮政史范畴》文章,作出进一步的探讨;王微先生在《集邮博览》2001年11期发表《依然值得商榷》一文,谈了自己的观点。此后一年多来,未见有人再撰文探讨。  相似文献   

13.
《集邮博览》2010,(2):95-95
为感谢广大读者一年来对本刊的支持与厚爱,集邮博览杂志社在元旦、春节期间特别推出节日优惠活动。活动期间,您不仅可以享受特价商品,而且挂号邮寄费用也均由杂志社承担。本活动将于2010年2月28日截止,以汇款日期为准。(注:2008、2009年度集邮博览俱乐部会员均可享受本次特惠价格。)  相似文献   

14.
《集邮博览》一册在手,品味一个"邮"字。《集邮博览》的生命力,也在"集邮"这条线上,就像轮船不能偏离航线一样。《集邮博览》的个性和魅力在于耳目一新的文章奉献给读者。宗旨体现出"博览"二字。集邮爱好者与《集邮博览》连接的桥梁就是信息传递。第10期《奥运邮品永恒  相似文献   

15.
《集邮博览》从1982年7月创刊以来,已经走过了25个年头。《集邮博览》创造了我国集邮类杂志的多项第一,最早的起脊装订集邮杂志;最早的大16开全彩色印刷集邮杂志,领先于国内各集邮报刊,成为集邮报刊的品牌。她不但面貌越来越美,而且内容也越来越有看头,成为集邮者争相阅读和收藏的对象。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集邮博览》的发展作出过贡献的作者们,让我们从头翻阅一下这220册《集邮博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本人从《北京集邮》创刊以来,一直是贵刊的忠实读者,后来改名为《集邮博览》,也从未间断订阅。近年来《集邮博览》大规模扩容,从原来的每期48页扩大到96页,刊费也相应增加。现在的杂志把原来“集邮研究”的内容都加了进去。“研究”、  相似文献   

17.
读编往来     
正稻花乡人:今天是1月28日,我早晨从大街报刊亭就买到了第2期《集邮博览》,回家翻阅一遍,感觉确实不错。从开篇说年,到专题谈吃,年味十足。看来我这个春节有博览陪伴,可以一饱眼福了。谢谢各位编辑的努力!一稿两投对读者不公平《集邮博览》2014年第2期和《中国集邮报》2014年第9期,刊登同一作者的文章,所附插图及文章内容一样,只是开头一段不同,这种做法对于同时订阅《集邮博览》和《中国集邮报》的读者是不是很不公平?(福建叶玉桂)  相似文献   

18.
祝贺与希望     
《集邮博览》创刊至今,转眼已20年了,作为一名老读者、老作者、老顾问,感到由衷的高兴。改革开放之后,全国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十年动乱中被扼杀的集邮得到复苏。北京市在1982年成立了市集邮协会,又很快的出版了《北京集邮》。如果说当年《北京集邮》的任务主要是为北京的集邮爱好者服务,1994年改名为《集邮博览》并相应的调整栏目和增加内容后,  相似文献   

19.
《集邮博览》2010,(1):36-36
《集邮博览》诚邀广大作者赐稿。要求如下1.来稿文字简练,图文并茂,一般字数在千字内(部分稿件除外)。2.作者向本刊发送稿件之日起30日内(以邮戳或发送电子版文稿日期为准)未收到本刊通知决定采用者,作者可另行处理,本刊与作者另有约定者除外。  相似文献   

20.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2008,(6):9-9
收到《集邮博览》第5期,感觉特别厚重,取出一看多了一本增刊,因见过上期预告,不然肯定喜出望外。向订户赠送增刊,《集邮博览》堪称国内集邮报刊第一家。近年来集邮报刊出版增刊较多,但不管是读者还是作者都得自己掏钱购买,不但耗费时间,还得搭上汇款、邮挂等费用,稍不留神增刊就擦肩而过。《集邮博览》此举无疑拉近了杂志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我等订户、读者和作者倍感温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