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从神韵的角度,归纳出沈尹默诗歌创作中神韵化这一重要现象,并试图论证在中国新诗发展中存在着一个早在沈尹默诗歌中就已经出现、一直到“第三代”诗人于坚、韩东诗歌中部存在、至今却仍然没有得到学术界重视的发展线索:新诗神韵化。  相似文献   

2.
诗人沈尹默是最早参加白话新诗创作实践的代表作家之一,同时也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前后保卫北大和学生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通过对沈尹默早期诗歌《三弦》的品读,不仅使我们从诗人营造的“动”与“静”的独特场景中感受到他豁然悲悯的情怀,也能在《三弦》的“情”与“境”中体会其诗歌朦胧多变的创作形式,从而进一步了解到沈尹默白话诗歌创作的目的及主旨.  相似文献   

3.
沈尹默,我国现代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南社成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他是写新诗即白话诗的一员骁将.新诗而外,兼写旧诗.此外还工倚声,能拍曲.所著《秋明诗》、《秋明室杂诗》和《秋明词》,已辑成《沈尹默诗词集》一册,1983年3月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至其所作散曲,现知共有五调八  相似文献   

4.
本文辑录评析了沈尹默先生1918年1月至1920年1月发表在<新青年>上全部18首白话诗,并指出沈尹默新诗注重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借鉴西洋诗歌象征取意、散文诗行的优点,锐意探索创新,是我国散文诗和象征主义新诗的源头.  相似文献   

5.
在情感系统方面同初期的其他白话诗人相比,沈尹默的白话新诗,几乎都强烈地投射出了一种悲感色彩,而这种悲感色彩又总是通过不同情境中的具体的悲感意识透射出来的.本文试图对沈尹默白语新诗中的悲感意识作出分类解读.  相似文献   

6.
“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出现最早的新文学样式是新诗,从1918年《新青年》四卷一号发表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的新诗起,到现在已是七十余年了,七十年来新诗的境况如何呢?与小说、戏剧比较,则可说新诗出现得最早而成绩则最小。“五四”时期的青年知识分子,大都爱新诗,因为当时的新诗适合新思潮的需要。在大胆抨击封建旧意识的同时恢复了纯洁的情泉,诗人们拨动了时代的心弦,因此能震撼读者:胡适的《鸽子》能得到读者,是因为它表达了当时青年追求自由的愿望,郭沫若一首《天狗》,咆哮出“五四”时代毁旧求新的  相似文献   

7.
在新文化运动初期的白话新诗创作中,沈尹默的新诗个性鲜明、特点突出.与胡适、刘半农等人的新诗相比,除了语言形式的新颖外,他的新诗在时代内容中浸透着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精华:意境美,表现出融古发新的艺术取向.而这与沈尹默独特的成长经历,深厚的传统家学底蕴,包容含蓄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新诗二次革命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诗86年的创作成绩实在让人无法高估。为免新诗从历史的地平线上消失之虞.须整顿诗坛风气.重建新诗秩序.通过改善诗歌世界、调整情理关系、规范诗体原则这三个方面.对新诗进行“二次革命”。  相似文献   

9.
沈尹默是新诗探索时期的先驱者之一,其新诗创作为中国现当代新诗增添了新的篇章.许多人认为《月夜》是他新诗中最杰出的一篇,但本文认为《三弦》更具人文气息,诗歌中蕴含的温暖与悲凉值得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五四”时期新诗理论,创作现象,语言革新等方面的论述,论证了“五四”新诗现实主义美学观的确立。这种美学观,是一种功利性的观念,它根植于“五四”时代的社会、政治、历史土壤中,并与之有着血肉关联。也是诗人们探求强国富民之路的“救亡”意识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魏一媚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7):120-121,126
在学界享有盛誉的骆寒超教授,是一位学者型的诗人,诗人型的学者。他一生热爱新诗,研究新诗,创作新作,致力于中国诗学的探索,著作等身。着重分析他的新诗研究及新诗创作道路以及两者间的内在联系,以学习并阐释他的诗歌本体论,为更好地领会、宣传、发展新诗作出一点尝试。  相似文献   

12.
晏几道时常巧妙运用天气描写,创造出奇特的艺术表达效果。用天气虚写与天气泛写之新概念从天气描写的角度分析小山词,从而对流传千古、家喻户晓之名篇警句进行新视角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而利用此理论分析诗歌仍有很大的空间。《安娜贝尔·李》与《江城子》都是追思亡妻的诗歌,对这两首诗从意象图式方面进行分析,可以为解读诗歌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繁花似锦的盛唐,王昌龄是一位相当有特色和成就的诗人,尤以其七言绝句艺术精湛而得名,与李白并称为“七绝圣手”。本文从王昌龄诗歌中爱国、闺怨、送别赠答三类题材作品,对其七绝的艺术特色进行解析。从一个特别的面来再次审视诗人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5.
论朱湘的文化身份——纪念朱湘逝世70周年、诞辰10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湘是现代著名诗人 ,他对现代新诗的救赎精神与美学维度的营构是他人难以企及的 ,但他的文化身份是复杂的。精美朱湘 ,焦虑朱湘 ,边缘朱湘 ,悲剧朱湘 ,这些才是真实朱湘的有机构成 ,也是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认知朱湘的人、诗、人与诗的悖逆及悲剧价值的法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诗派,又名“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最有影响的一个新诗流派,具有现代主义的倾向,自觉遵循“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而穆旦是中国新诗派中流派风格最浓烈且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歌充分体现了中国新诗派的特点。文章力图通过对穆旦的诗歌分析来透视中国新诗派的诗学主张和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17.
在国外著名诗人中,裴多菲以一首诗歌奠定了他在全世界青年读者心中不可磨灭的地位。学习裴多菲的诗歌,我们需要从生命、爱情、自由的角度来理解诗人是如何用生命来实践他对民族深爱的诺言。  相似文献   

18.
林徽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才女,其诗作数量不多,精品不少,秀美之作几乎无可比肩;诗作多发表于新月社的《诗刊》、《新月》等,其诗作最美者为《别丢掉》;沈从文以小说闻名于世,亦有诗作问世,其格律诗多,自由体少;长于爱情诗,表现欲爱不敢疯狂的爱,不擅创伤时事诗;柔美中略带硬度;部分诗受民谣影响。  相似文献   

19.
晚清民国时期的唐宋词选本中,“名家词选”的编纂体例较为盛行,选者各矜手眼,注重于凸显各自不同的词学主张和观念,故而名家词地位的高下成为选者甚至词坛风尚的反映。经过历代词选的遴选和积淀,在晚清民国时期,唐宋词逐步完成了接受史意义上的经典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罗伯特·弗洛斯特是美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他的诗清新隽永、意味深长。弗洛斯特的艺术特色是能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赋予诗歌新的艺术生命,从而在现代派诗歌创作中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