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葛承雍 《寻根》2000,(5):100-106
在中国北方汉语方言中,有许多地方将用湿适中的黏土放在模子中夯打而成的方形土坯,叫作“胡墼”。例如陕西关中“胡墼”,又写用“胡基”、“胡期”或“胡其”,山西太原、忻州、万荣等地就叫“胡墼”,青海西宁地叫“胡墼”  相似文献   

2.
周士琦 《寻根》2003,(1):128-130
→128胡同是北京极富地方特色的一景。北京的“胡同游”可谓盛极一时,颇受中外游客青睐。北京的历史、民俗等莫不与胡同息息相关,不脚踏实地到胡同一游,就不可能真正地了解北京。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人对充满了人情味的胡同更是满怀眷恋之情,说起来眉飞色舞,如数家珍。可要是一问起北京“胡同”一词的起源,恐怕很多人都不清楚了。构成“胡同”这个双音词的两个语素“胡”和“同”在该词中不能单独解释,至于古人有解释为“胡人大同”的,纯属望文生义。目前学术界所公认的解释则让人大跌眼镜—汉语中的“胡同”一词源于蒙古语中的“…  相似文献   

3.
“雕胡”探源李晖“雕胡”一词出自唐李白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五松山,在今安徽省铜陵市,唐时属南陵县境。玄宗之后,李白因支持水王李磷的“造反”行动,而触怒...  相似文献   

4.
也说“雕胡”游修龄《寻根》1995年第2期上刊有李晖的论文《“雕胡”探源》,对雕胡这一古代相当普涌而现今非常陌生的谷物.作了周详的文献引述和考证分析,使读者含糊疑惑的,得以豁然明朗,并对古人食用雕胡的风俗习惯,及其历史变迁情况,有了生动深刻的了解。这...  相似文献   

5.
汪荣祖 《中国文化》2004,(21):104-121
导论:“现代性”(modernity)一词与“现代”(modern)、“现代化”(modernization)、“现代主义”(modernism)在各学科用之甚广,下易界定。西方中古时代约六世纪时,始出现“现代”(modemus)这一名词,产生“现在的时间感”(modernitas),以及“现代人”(moderni)的意识。现代意识必然与“古代”(antiquus)对称而意义相反,与中国的今古观,心同理同,  相似文献   

6.
人在巴厘岛     
江严  林枫 《世界文化》2004,(6):39-41
素有“千岛之国”之称的印度尼西亚,据最新统计,足有17528个岛屿。在这如一串翡翠贯穿在南太平洋上的群岛国度中,巴厘岛(BALI)则被公认是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巴厘人生性爱花,处处用花来装饰.因此,该岛有“花之岛”之称,并享有“南海乐园”、“神仙岛”的美誉。数不清的海景风情以及色彩丰富的食物、木雕、蜡染、油画、纺织品、舞蹈和音乐让游客沉醉其中不思归期。每年来此游览的各国游客络绎不绝。巴厘岛是印尼的标志。在西方国家,许多人只知道巴厘岛,而不知道印尼。  相似文献   

7.
汉代的冠     
汉代的冠黄强古人在狩猎活动中,从鸟兽的冠角受到启发,于是发明了冠。“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帽皮,未有制度。后世圣人……见鸟兽有冠角髯胡之制,遂作冠冕缨,以为首饰”①。冠冕发明的功能是装饰美化,兼有束发作用。《释名·释首饰》云;“冠,贯也,所以贯韬发也...  相似文献   

8.
唐都长安的胡食□韩建武胡食是唐代都城长安对西域传入的各种少数民族食物的通称。它在当时长安十分流行,《旧唐书·舆服志》载唐代长安“贵人御馔,仅供胡食。”说起胡食的来源应追溯到汉,张骞通西域,开通了至今仍誉满中外的“丝绸之路”。由丝路传入中原的食物有胡豆...  相似文献   

9.
湯用彤與胡適 在《胡適日記》中多處記有胡適先生與用彤先生之來往,我在《湯用彤與胡適(一)(二)》(刊于《中國哲學史》雜志,2002年第四期)中用了一部分,這裏對未錄部分再補錄于下,并作些簡單說明。  相似文献   

10.
刘纳 《东方文化》2003,(4):28-32
在《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华书局,1979)里,存有一些写信人不愿公之于众的信件。例如,1919年陶孟和致胡适信,由于讲了一个姓傅的人“据云品学皆无”之类的坏话,曾嘱收信人“读后请焚之”。而收信人胡适并未按照写信的要求“焚之”,却保存了下来,与  相似文献   

11.
赵标 《华夏文化》2008,(4):16-18
追求智慧,成为智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理想。早在《书》、《诗》中即有“哲”、“哲王”、“哲人”、“哲夫”、“哲妇”、“既明且哲”、“知人则哲”、“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等言辞,而“哲”却“明智”之义。可见,古人很早就已表露出摒弃愚昧、崇尚智慧的美好愿望。不过,这止导尚“智”之辞多为一鳞半爪,不成体系。真正开始对智慧与智者进行初步系统而精辟论述的要数孔子。  相似文献   

12.
谢泳 《东方文化》2001,(6):29-35
我在《百年潮》杂志(2000年5期56页)上看到龚育之先生的一篇章《毛泽东说:可叫胡适当个图书馆长》。章说,1947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一次中央会议上(也就是讨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那次会议上)曾说过:“可叫胡适当个图书馆馆长。革命到了南京、上海,你还捉他干什么?”据龚先生讲,这个材料是他根据陈毅的一个记录和传达而来的。他后来还就此事  相似文献   

13.
金亿燮 《中国文化》2004,(21):95-103
一、民间字的定位。文字学的研究方法有综合(或称归纳)与比较,本文的基本方法是“比较”,其具体方法是不同层面汉字之间的对比。一般的语言学把“比较”和“对比”这两个详情吩得很清楚。“在语言学上,‘比较’往往仅旨那些在历史上同源的语言(即在发生学上同源的语言)之间的比较,而‘对比’则指在历史上不同源的语言的比较”。本文所用的“比较”或“对比”是从一般意义的广义上说的,没有进行严格区分。  相似文献   

14.
王风 《中华文化论坛》2003,1(4):122-126
《周礼》以“三易”、“三兆”、“三梦”并列,这种并列,可能隐藏着古人以“易”名筮的原因。本认为,由于“兆”指龟甲之裂罅,占人凭借裂罅在空间中的延伸形态占断吉凶,相应地,“易”可能指挂力归奇之策(溢策),筮人凭借溢策在时间中的演变占断吉凶。上一世纪的甲骨研究和金研究可佐助“易即溢策”的推测。“日月为易”不是“易”字的原初合义。  相似文献   

15.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辽阔的青海高原上,藏族民间舞蹈以它质朴热烈、清新明快的风格享誉海内外。其中流行最广、最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有“卓”、“依”、“龙鼓”、“则柔”、“尧姆”等。“卓”主要流行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康巴地区。“卓”的内涵十分丰富,表现极为广泛,舞姿节奏变化比较大。轻歌曼舞时,舞姿舒展轻柔,节奏缓慢、稳健而豪迈,给人~种飘逸之感;劲歌狂舞时,舞姿洒脱粒矿,节奏敏捷而激烈,透出一股阳刚之气。“依”是汉语“歌舞”的意思,在康巴地区又叫“弦子”,也是青海牧区流行极广的一种藏族民间舞蹈。…  相似文献   

16.
陈勤奋 《东方文化》2000,(6):116-121
陈寅恪先生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曾论及自昔大师巨子之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所言不仅在学术思想方面,更在社会道德与习俗方面。在《赠蒋秉南序》中,又从欧阳修撰《五代史》,“作义儿冯道诸传,贬斥势利,遂一匡五代之浇淳,  相似文献   

17.
《坛经》中“獦獠”一词读法─—与潘重规先生商榷蒙默《中国文化》第九期载活重规先生《敦煌写本六祖坛经中的“撩”》一文,考此“撩”之“”为“猎”字之俗写,旁徵博引,洋洋洒洒,五千馀言,宜若可以论定矣,而潘先生虚怀若谷,谦光照人,谓“管窥所得,不敢自信,草...  相似文献   

18.
陈华 《寻根》2005,(3):131-133
对于客家源流的问题,许多人都做过探索,但大都集中在迁移的路线、方式、类型、迁出地、迁入地等方面,而对于客家先民南移的原因则讨论甚少,且不够深入,有些就简单地归结为北方战乱或广东大量待垦土地的吸引。罗香林先生在《客家研究导论》及其他有关客家问题的研究中多次指出,客家祖先因为晋代的“五胡乱华”、“永嘉之乱”而开始迁移,这当中还包括了他引征的许多官方志书和私家谱牒。  相似文献   

19.
裴登峰 《寻根》2002,(6):17-20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社会急剧变革、思想空前活跃的一个时代。与春秋相比,战国在某些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做了如此概括:“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因而王夫之《读通鉴论》称战国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的确,战国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气象。的感情。一旦要离开时,便有割舍不开的眷恋。《孟…  相似文献   

20.
谭邦和 《寻根》2012,(5):22-25
俗云,“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盖如孔老夫子所说的,少壮之人“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而老年人则“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少壮之时读水浒易“以武犯禁”,而到了老年,若还是患得患失,放不下机心,则这辈子也未免活得太累了,何苦来哉!其实,“少”与“老”的划分倒并非绝对。人之不同,各如其面——对于一个天性恬淡、崇尚简单的人来说,就算少读水浒,老读三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