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是目前社会发展的主题,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建设资源节约性社会的根本就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这是地理学科的主要研究课题和应用方向。地理科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其研究领域非常广阔,地理教育的内容全面地反映了世界的环境、经济和文化。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进行资源开发、城市建设、河流治理、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和国土整治以及对人地关系的研究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到充分利用地理条件和地理科学知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环境描写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叫生活环境,它有大小之分,大到社会发展形势、社会风尚,小到一街一市、一院一室;自然环境,主要指气候、地理和各种自然景象变化。环境描写,就是围绕人物活动或事件的发生、发展有直接关系的环境的具体情况和条件所进行  相似文献   

3.
<正>一、紧密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进行地理教学,将地理教学渗入学生生活中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通篇体现了"生活化的地理",强调地理为生活服务,倡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从关注周围社区的生活环境、家乡所在的市区省区,到关注国家和世界领域的各种地理现象,了解人地关系、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地理现象的分布及演变等内容,揭示了地理教育的真正责任,强调地理教育是维持人类生活和学习的教育,是为人类生活所服务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让这些耳熟能详的口号真正走进课堂,落实在平时的学习之中,使学生真切感受"生活·地理·社会"这一基本学习过程:生活感知—探寻地理规律—尝试社会应用,从而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诸多环境问题也相继出现。目前的问题已不是人类是否能在一个和谐优美的环境中生活,而是环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加强环境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环境民族心理。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古老而年轻的科学,具有进行环境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理应成为环境教育的主阵地。地理教师应更新观念,构建开放型教学模式,大胆进行地理教学改革,有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6.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它既研究地理环境,又研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更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地理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充分体现地理课标准的基本理念,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真正对生活、社会和终身发展有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广泛蕴藏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教育资源。[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1.高中地理新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思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反映地理学科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课程的使命。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等不同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8.
林辉 《山东教育》2005,(3):50-51
可持续发展是目前社会发展的主题,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建设资源节约性社会的根本就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这是地理学科的主要研究课题和应用方向。地理科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其研究领域非常广阔.地理教育的内容全面地反映了世界的环境、经济和文化。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正>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知识含量极高的课程,其中地理题材的教学内容占有很大比例,大致包括地理地貌、气候民俗、世界人口等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地理知识本身的学习不是最终目的,它仅仅是促使学生品德形成与获得社会性发展的一个有效载体,是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服务的。因此,我认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地理应该是生活的地理、人文的地理。  相似文献   

10.
信息动态     
黄雷  李苏 《地理教育》2011,(4):10-10
1.作业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从学生的身边环境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社会发展的现实,可选择适合培养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地理素材,设计现实有趣的作业,帮助学生解决现实地理问题,形成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例如,根据表1,完成下列各题。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枣庄市第十六中学北校赵霞教师问答: 地理是研究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环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而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与人类活动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地理学科内容涉及的面广,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因此把握日常生活、生存发展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地理知识,了解家乡、祖国和世界的地理概况,了解地理环境的变化状况,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重大问题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李靖 《考试周刊》2013,(10):127-127
<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和重大地理问题,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社区体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东三省各地区的社区体育由于受到地理、人文等环境的影响,存在着不同的特点。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对东北三省市地区体育发展历史进行整理和分析,不仅深刻剖析制约东北各地区社区体育发展的人文、地理等因素,并对如何改善东北地区社区体育现状提出了建议,从而使社区体育真正地服务城市居民,让社区体育成为带动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项目。  相似文献   

14.
第一部分 前 言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都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 ,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 ,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增强社会责任感 ,强化人口、资…  相似文献   

15.
张恩洪 《考试周刊》2012,(66):148-149
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呈现出培养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强地理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本文主要探讨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联系生活学地理,把生活问题地理化,地理问题生活化。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地理学科特征分析初中地理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意义和优势条件,从选择融入点和融入方式、提高地理教师思政教育水平、创设思想熏陶的环境、立足社会发展需求等方面,探索初中地理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和方法,以期实现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为了让人们都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国家、地方和群众对于社会环境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烈.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主要是人文地理、区域地理、自然地理等,不管学习的重点在哪一块,地理学习的本身是和环境情况分不开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本文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马春琪 《考试周刊》2011,(72):180-181
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文章就如何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等问题作探讨。  相似文献   

19.
陈志慧 《考试周刊》2013,(61):127-128
<正>【设计意图】地理科学体系不仅是作为地理课程的内容体系,而且是关注现实社会的重大问题和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注重地理技能、能力和地理思想的培养,倡导合作探究式的课堂问题动态生成的学习方式,这无疑为地理教师创新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创造了条件。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课堂"教学即生活""问题即课  相似文献   

20.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拉近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结合生活元素来学习地理,感受地理科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