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有关“为什么人谋利益”、“为什么人服务”等论述。“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提法出自斯大林。毛泽东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为人民服务”思想。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服务”的定义是“为集体(或别人的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即服务是为集体、他人、事业提供的,其行为是很高尚的。“服务”作为一种美德,人们都喜欢挂在嘴边。如“为人民服务最光荣”、“管理也是服务”、“国家公务员也是为人民服务”等。在高校还对后勤服务增加了“服务育人”的功能,与其它行业的服务相比,就更加崇高了。我以为从职业道德的范畴来看待“服务”,这些提法无疑都是正确的,无可非议。但是,仅从词典的定义和职业道德的要求来看“服务”是很不够的,在建立市场经济的今天必须强调“服务”的商品属性。“服务”是一种经济行为,服务不仅是为集体、他人和事业,也是为了自己。对实施服务行为的人来  相似文献   

3.
“三个代表”在法律上表现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化都是为“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作在《法律基础》教学中对“三个代表”的贯彻,是以“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目标,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正确行使自己公民权利,严格履行公民义务。  相似文献   

4.
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一,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及不断向前推进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其二,大革命期间,制订的宪法及罗伯斯庇尔民主思想蕴含着“人民主权”思想;其三,广泛的大众参与也是“人民主权”思想深入人心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11周年的纪念日子,在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政治氛围中,重温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为人民服务本质上要求廉洁政治,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生命线”;为人民服务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正因为如此,所以,《决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  相似文献   

6.
侯雨夫 《平原大学学报》2003,20(1):13-16,19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 ,是我们党在上世纪 80年代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① 、“目标”② 和“根本任务”③ 提出来的 ,一直沿用到今天。前年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也说过 :“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这说明 ,现行培养“四有”公民的提法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一个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方针。它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至整个社会主义建设都有着极…  相似文献   

7.
一、为人民服务的历史渊源 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史上,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早就使用了“为人民服务”、“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口号,而且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还使用了“为组织在公社里的人民服务”的提法。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也说,党的文学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毛泽东同志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思想,在1942年所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使用了“为人民服务”的概念。1944年他在中央警  相似文献   

8.
国家主权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是国内的最高政治权力。一般的传统观点认为,基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洛克最早系统地论证了议会主权说,是议会主权论者。洛克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人民主权”的概念,但他在另一种意义上表达了人民主权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从一家教育刊物上看到,有一位学者认为“教育是一门科学”的提法不科学、不成立,应当净化掉,并“要请作者、编者在意啦,不可再以讹传讹了”。看后,有一些不同想法,提出来供大家商榷。 一种提法是否站得住脚,是否经得住推敲,关键在于它的内涵。“教育是一门科学”这个提法,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它的确切含义又是什么呢?教育工作有其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并不是谁想去做就能做好的,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精神,深入研究和掌握其固有的规律,才能取得成功。这一提法本身就昭示着这  相似文献   

10.
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艺发展的首要问题,它关系到党的文艺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四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定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的方针;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改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从“为工农”到“为人民”,这一提法的改变,标志着党的文艺方针已逐步进入完善阶段。  相似文献   

11.
安东尼奥·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理论认为,有机知识分子应该具有实践性、教育功能和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阶级属性.然而,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界群体迷失导致责任缺位,表现在为既得利益集团服务,脱离人民大众实际,追逐学术名利,公共领域言论缺失.事实上,他们应该成为社会的良知,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说话,在实践中培养公民意识,勇于为民众伸张正义,发出声音.  相似文献   

12.
关于近代中国"女国民"观念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女国民”观念提出于20世纪初,是在国民概念的基础上“国民之母”的延伸,反映了人们国家意识和人权与女权意识的觉醒。民国成立后,人们的“国民”意识进一步加强。五四时期,全民性的思想启蒙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女子作为“国民”,也是具有个体尊严与独立人格的“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女国民与新女性的形象出现了整合趋势,“新女性”成为流行更为广泛的语汇。由于在民族斗争与政治斗争的旋涡中,中华民国始终未能成为民主与法制的现代国家,因此民众的国民意识与国民观念,尤其是女国民观念也未能得到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公民观是对资本主义传统公民观的扬弃。首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宣扬的"自由、平等"的公民观,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的阶级虚伪性与历史局限性。其次,资本主义公民观存在明显的理论与现实语境的缺陷。为此,马克思对这种公民观进行了充分的批判,建构出以社会人载体形式存在为内涵的公民观。  相似文献   

14.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公民”一词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代替了“人民”一词。中国每个社会成员内心怎么完成由“人民”转化为“公民”,怎样使社会成员内化理解“公民”的内涵,然后外化为合格“公民”的行为,那就需要树立全社会成员的公民规则意识。讨论“公民规则意识”的内涵、现阶段中国公民规则意识的现状、以及现阶段中国公民规则意识的成因、在当今现实下培养中国公民规则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百姓"一词在历史文献和在目前生活中使用现象的举例陈述,说明"百姓"一词存在的封建性;而在现行社会制度下,"百姓"则是完全没有权利意识的被管理层,揭示了"百姓"一词在现行制度下存在的不合理性;然后从文化词汇差异方面入手引出"公民"一词,最后利用"公民"和"百姓"二词的"等同"关系得出"百姓"一词存在的悖论,从而得出"公民"替代"百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公民们都应从自我做起,尽量少用或不用"百姓"这一称谓,努力唤醒自己的权利意识。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基础是公民权利的理念,它所直接对应和满足的是公民的社会权利。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公民社会权利的主要手段,同时公民社会权利的实现在改善民生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通过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实现公民的社会权利。  相似文献   

17.
自“社会教育”引入我国以来,其目的经历了四个时期的变化:民国时期作新民、改造社会与救亡图存三位一体;建国初期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时期培育服务经济发展的终身学习者;新时代培养信息社会友好生活的数字公民。历史回顾下,社会教育目的的发展遵循一定的演进逻辑,主要表现为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过渡;从“现实依赖”向“未来开放”转向;从“教育阐释”向“社会形塑”演变。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教育目的应努力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创新私人定制,拓展“学会学习”的内涵;转换教育观念,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凸显教育特色,彰显“自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客观要求;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落实以德治国方略,二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19.
公民道德责任属于社会文化软实力的范畴,可以促进人们的精神自律和自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每个公民的参与,需要公民的良知自觉,为什么构建和谐社会要强化公民的道德责任,并提出了强化公民道德责任,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试论公民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和公民社会本是西方文明的产物,由于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原因,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公民社会还未真正形成,这使得国人的公民意识一直很缺乏。市场经济的运行带来了公民社会的形成,一个健康的公民社会也是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公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时代呼唤着公民意识,培养公民意识有两个着力点:一是提高公民个体的素质,一是建设公正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