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学”概念2010年由杜贵晨提出,指的是研究《三国演义》等小说作者罗贯中的学问。“罗学”的提出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其内容包括罗贯中本人及其小说内外的研究。“罗学”尚待广泛认可,未来发展必将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专书研究并存共长,良好学风是“罗学”未来发展的保障。“罗学”应运而生,任重道远,大有希望。关键在于研究者的信念、态度和努力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刘怀峰 《教师》2019,(10):54-55
学生喜欢“玩”,但“学”又不可被忽视。如何将“学”与“玩”结合却又不偏向于“玩”;如何才能让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推力;如何让刚步入小学的学生打开新知识的大门,为整个学习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对世界、知识的初步认识,这些对一名小学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面对新时期新要求,教师要把握好“玩”与“学”的教学结合,以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科举场域是科举制度在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自身的发展逻辑。科举场域、科举资本、科举惯〉--j的研究领域与“书院学”研究有着内在的关系,“科举学”研究不仅是“书院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且“科举学”研究拓展“书院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4.
教育中有两个元素,一是教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对这两个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如何促进学生“学”;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真正转化为教育生产力。也就是说,学生的“学”是决定因素。陶行知先生将这种关系概括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相似文献   

5.
《黄山学院学报》2007,9(2):100-100
“小徽州”就是指徽州本土一府六县歙、黟、休宁、婺源、祁门、绩溪的地域范围,徽州化形成于徽州,研究范围局限于此.我们称徽州学研究的是“小徽州”。[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正>一、关于建立"罗学"我所谓"罗学",是指研究罗贯中的学问。或以为研究罗贯中,就大家研究下去好了,为什么还要立一门"罗学"?又果然要有一门"罗学"的话,随着研究的扩大深入,水到渠成,"罗学"自然就会有了;火候未到的时候,提倡云云,无乃多事?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7.
林振华 《考试周刊》2009,(12):169-170
随着我国中学新课标的贯彻实施,信息技术教育也面临着改革,改革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把握好“教”与“学”的互动关系。本文作者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教”与“学”的对立辩证统一关系.指出了教学互动对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对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危害.最后具体论述了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应构建协作型、理论结合实践型、启发探索型的教学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动词“整”、“搞”、“弄”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泛义动词,它们的用法有许多相同之处,在很多句子中可以互相替换,比如它们都有替代功能、关系功能,都可以带名词性宾语等。其不同之处是:使用地域上,“整”经常在东北地区使用和“异”则在中部地区使用频繁;句法方面来说,“搞”可以带动词性宾语。  相似文献   

9.
试用“体”、“用”范畴探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次借用“体”、“用”范畴探讨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并在回顾“通专”之争进行思想溯源的基础上,对大学教育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思考,从中提炼出“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基本关系,并对这一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电子政府”是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最高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的建设,“政府上网”是第一阶段,也是基础阶段,郴州市“政府上网工程”建设方案以第二阶段为规划目标,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软硬结合,专公互联,同城信息,本地交换”的总原则,将政府上网与系统及部门办公自动化建设这二个方面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郑婵婵 《文教资料》2013,(31):157-159
“年”与“岁”是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意义相近的词,虽然起始义不同,但有许多相同的引申义,用法也有相似之处,尤其是在计时和纪龄用作时间单位时,更是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将论述“年”与“岁”的异同,理清二者在历史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才”、“气”、“学”、“习”是刘勰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刘勰认为,“才”、“气”是性情所铸,属于先天的禀赋,“学”、“习”是陶染所凝,属于后天的素养;但通过“学”和“习”可以增进“才”、陶冶“气”。他欣赏“刚强之气”,而不喜“靡靡之音”,主张作家应该研读经典,深入生活,并注意到社会环境对作家和作品的影响。这些观点比其前的曹丕等人的看法更为高明。  相似文献   

13.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从读学写,是一条被实践证明能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方法。新课程实施以来,教材发生了变化,课时发生了变化,课堂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更主要的是,教材、教者、学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然而,新的变革并未促进“阅读”与“写作”的进一步结合,编者特意设计的课后小练笔也没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我们必须调整“读写结合”的思路,做到双向的“结合”。在阅读课上,通过阅读中的练笔,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提高动笔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彭彩云 《亚太教育》2019,(11):112-112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就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本土化进行了研究,例举了将地域文化和地域特色引入“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希望能有效促进“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开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5.
“汉宋学之争”是清代学术史上的焦点之一。最初,以姚鼐与戴震之间的争论最为引人注目,“汉宋学之争”也因此而成为桐城派研究中常常涉及的问题。但学术界多从“扬汉抑宋”角度评论这场争论,或用戴震拒绝姚鼐师从的请求来解释这场争论的发生。“汉宋学之争”是关于儒学本质与功能之争,它是清代学术流变的产物,即“汉学”家放弃了顾炎武所倡导的“通经致用”的“实学”思想,而将经学蜕变为考据训诂之学,并以考据训诂作为汉、宋学的分界线,从而引发了“汉宋学之争”;其导火线则是戴震在谈到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关系时,以“考核”自诩而视文章为“等而末者”,贬抑了义理、文章,从而引起与姚鼐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李详“桐城派”批评是“宗派”之争、“骈散”之争、“汉宋”之争、“新旧”之争的合力效应。“派别”界说上,李详否认“桐城派”,有意误读其义界,忽略流派多元性,存门户之见;但他于“桐城”之外率先命名“湘乡派”,点明“桐城派”转型契机。“骈散”观念上,李详批评“桐城派”、批评林纾,有意张扬骈文地位,争夺话语权;但他指出“桐城”古文空疏之弊,理性评价“桐城先贤”与“桐城后学”,利于“桐城”古文近代转型。李详立于“汉学”阵营,批评遵奉“宋学”的“桐城派”,以宣扬“汉学”;新、旧文化冲突时,他自觉以“旧派”文人身份对抗“新文学”阵营,力图维护“旧文学”。梳理并反思李详“桐城派”批评,对深化李详研究、“桐城派”研究、骈文学研究、近现代文章学研究及文学批评史研究皆有助益。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共党史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共党史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是中共党史的理论之根。一方面 ,它为中共党史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使中共党史学明确了研究的主线和新的重点 ,扩大了研究课题的范围 ;另一方面 ,中共党史学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提供了充分的历史的论证。  相似文献   

18.
古籍数字化研究发展前后,"学"与"术"的分合与内涵都发生着变化,"学"与"术"曾连属为一名词,随后渐趋分野。随着古籍数字化的兴起,"学"与"术"的内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从古籍数字化产品的生成看"学"与"术"的结合、古籍数字化体现的"学"与"术"关系两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9.
“十七年文学”是在特定的政治和文化语境中产生的,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来讨论它自然有其合理性。但多数研究者要么把“十七年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视为一种理所当然的预设事实,要么就只考虑国内政治因素;即便论及中外文学关系,强调的也是苏联文学同期对应的单方面影响,很少将国际场景和国内语境结合起来,从文学的交流互动层面来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20.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人们常把代数称为“数”,把几何称为“形”,“数”与“形”表面看相互独立,其实它们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数量问题可以转化为图形问题,图形问题也可以转化为数量问题。数形结合是指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从而使“数”与“形”各展其长。优势互补,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