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猛 《科教文汇》2010,(31):112-113
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需要,"授人以渔"已成为为师者的最高教育境界。英语作为"教育面向世界"的重要学科,在新形势下作用日益突出。作为英语教师,我们的任务是"teach students how to learn English"而不仅是"teach students English"。我们应该站在新世纪的高度,以前瞻性眼光看待英语,积极主动营造英语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英语意识。  相似文献   

2.
自1988年踏上三尺讲台,风雨兼程三十年,尝遍为人师者种种味,深感教师不好当,做好老师不容易,做现代的优秀老师更难。"今天,我们怎样做老师",笔者试图通过"积德""蓄能"两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李如燕 《知识窗》2013,(12):1-1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的一段话,它让我们看到了一幕最美丽的教育场景,一种关于"慢"的教育艺术。慢是生命成长的特征,教育是对生命特征的唤醒,"慢"理应成为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所以,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该做的不是急躁冒进、揠苗助长,而是多一份耐心、多一点从容,静静地等待花开。  相似文献   

4.
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因为教师承担着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人才的重任,身为人师必须具备师者的应有内涵和风范,在施与学生德智体美老教育的同时,为学生当好“做人”的表率。做一个合格教师,是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几个条件的支撑。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基于杜威《教育演讲》中收录的8篇有关教师职责讲稿的一些总结和见解,通过对8篇讲稿进行归纳总结后,分别从"教师的职责"、"教师的资格"以及"教师的职业精神"这三个方面论述杜威教师观的形成。同时,本文结合我国教育实际谈我国教师应当怎样做才能称为优秀教师。  相似文献   

6.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究竟怎样"传道、授业、解惑",却没有人给予我们肯定的回答与讲述。叶圣陶老先生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工作的最终目的和意义不应该只是单纯的"教书"。我们不只是教会幼儿在每一项活动中怎样取得优秀的成绩,获得较高的分数。我们应有更高的工作志向和目标:"传道",即教育幼儿,使其学会"做人"。在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念中,教书的原意并不是单纯的教育,它应该是引领幼儿认识世界的一种有效途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授业"。而"解惑",解谁之惑。现代的教育告诉我们,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学习已经不被推崇了。所谓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告诉我们,给予幼儿的教育应该是让幼儿在"做"中获得的。  相似文献   

7.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的要求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手段。本文介绍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混凝土外加剂基础》教学中的实施方法并能将其应用到教学中,从而为国家和企业培养优秀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教育中的困惑实在太多,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为学生解惑,为家长解惑,对人生的价值取向解惑,更要为教育的价值、教育的观念等一系列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解惑。作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欣赏学生,关爱学生的成长,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德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9.
刘成志 《科教文汇》2011,(30):132-13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注重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大力倡导"质疑"、"探究"的精神。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反思被看做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我们要不断丰富教学反思的内涵,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相似文献   

10.
杨路楚 《科教文汇》2010,(17):8-8,16
师者,从古到今都是神圣者,是塑造人的内在品质的工程师,而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正吾身以及正吾生,爱吾身以及爱吾生",也就是说教师首先应该对自身行为、自身观念、自身习惯、自身德行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进而推广到对学生在行为、观念、习惯、德行等方面上的影响,真正实现自身和学生的双赢效果,实现"传道"的职能。  相似文献   

11.
王军 《科学中国人》2011,(24):56-57
"我是一个从一而终的人,一辈子就做一个工作,只有专注于一个事业,才能把事情做好。"眼前的长者,面容慈祥,眼神淡定。一句再朴素不过的话,蕴藏的却是半个世纪的坚持。  相似文献   

12.
范康宁 《科教文汇》2010,(35):4-4,15
教育的语言,逆耳就不易入耳,不易入耳便不易入心,不易入心何谈利行?为人师者应多些巧劲和韧性。事实证明,班主任巧妙、妥帖、高明的"顺耳忠言"更受学生欢迎,在批评、引导学生时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笔者通过认真学习和借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并把他的教育教学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做到因材施教、提倡自学、注重实践、鼓励学生做班级的"小教师"、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很多时候一个学生因为喜欢某位教师而喜欢她的课,也可能因为不喜欢某位教师而不去探讨她的课.其实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谐了,学生自然会对学习产生兴趣.班主任和同学们的关系融洽了,班级的工作自然也就好开展了.我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亲身体会到了这一点,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相似文献   

15.
陆吉果 《科教文汇》2011,(14):107-107
常言道:"人要面子,树要皮。"其实现在的教育更应该抓住这一点,用赏识的眼光和美好的语言来让学生体会你对他的关注,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让"每朵花都开放"呢?我觉得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首先是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其次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第三,我们的语文课堂还应该是求真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抒真情,要时刻注意引导和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已无可争辩地成为当下各种教育思想的指导思想,其关键作用是由其"一个都不能少"决定的。在国民都意识到"知识就是力量"的情境下,"精英们"主动或被动挑选着成才之路,教师的责任在于宏观上整体提高"全民素质",微观上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果仍然搞应试考试,用学生成绩评价教师,已不合时宜。教师应当关注的是行行有人做,行行高素质;应当关注不出现厌学、辍学;应当关注社会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所以,个体的心理倾向、个性品质、学生的背景、环境、情境、处境、心境是应当特别关注的。教育教学情境下,生生关系的心理平衡就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如李镇西"三心"、"三家"的教师们,必定会关注"生生关系的心理平衡"。  相似文献   

17.
目前的学生不会质疑,不能说是学生"笨",而教师在讲授的时候是否给了学生这样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问"为什么"。有些老师设疑的本领可以达到天衣无缝、登峰造极的地步。这样主导的是老师,学生却总是像被什么牵着似的。为人师者,应当承担什么责任呢?做为职业教育者更应该从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主动学。让其从实践中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想象力、进取心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8.
陈世平 《科教文汇》2010,(33):7-7,11
何者为师?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见,教师之所以伟大,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尊崇、称颂,是因为历史赋予了他们神圣的使命:传承文明,塑造灵魂。世人也因此冠之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称。身为人民教师,我们只有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为人之师;我们只有立足于本职工作,奉献于三尺讲台,不贪图,不索取,真正做到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才会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得到世人的尊重,人民教师才会得到世人的尊重。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立国之本,教师是兴教之源,抓好教育关键在于教师,而教师队伍的建设关键在其师德.师德是内在的,是教师思想和行为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需要在教师的教育实践中形成.教师的职责是培养人,"德为师之本,师者需德高",因此,实施以德治教,合理的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但关键在于师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通知》的颁布实施,更是体现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20.
贾莉 《科教文汇》2011,(30):106-106,164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传统的教学观。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教学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教师要放下尊严和架子,敢于打破课堂常规,放弃"填鸭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努力实现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交流、讨论、互动,你会从学生身上收获成功。这样我们才能看到新时代新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下熏陶出来的充满探索精神和思维活跃的21世纪的学生们,让他们在快乐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