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在政治课学习活动中普遍存在着依赖性较强、自主性尚存缺陷、创新性几乎空白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政治课教师以大局为重,大力推行并实践“学生主体论”的教学方法,把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师为主的教法转变为素质教育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政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引导、矫  相似文献   

2.
一、“导学——自悟”的含义。导学”体现教师对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指导。实现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它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地结合,突出以导为主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四环探索法"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的原点,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从国内外研究的教学模式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简称为“教师中心模式”)。一种是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简称为“学生中心模式”).还有一种就是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双主”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前苏联(主要是凯洛夫)教学理论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系统。这种课堂教学评价以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确立的一堂好课的标准为核心,以教师传授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为重点。这些标准中有较明显的重教轻学,强调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倾向。它直接导致了在具体教学中使教师的作用被无原则地放大,出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言堂”、“满堂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包办甚至代替学生的能动性发挥等现象。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而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教学完全成了“一言堂”、“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致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得到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无从谈起。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6.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但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中不是以“导演”的身份出现,而是充当“演员”,学生则当“观众”,只能被动地听教师讲,无独立思考活动。这种“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着放手,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真正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方面笔进行了一些探索,也有一些体会,现写出来,供同仁们参考,并恳请指正。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 ,成人英语教学所沿用的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尤其是精读课教学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 ,教师“一言堂”,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长此以往 ,教学双方 ,“教”则变成了一味地讲 ,“学”则成了单纯地听。结果 ,学生只具备语言知识 ,而不具备语言运用能力 ,导致出现“哑式英语”现象。这种模式不仅违背了语言教学宗旨 (即 :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 )而且还给学生的语言实践设置了障碍 ,极大挫伤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为学生语言实践提供了可能。因此 ,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中心的转移势在必行。就学生而言 ,…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是教师实现教学目的,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因此,把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已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彻底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一言堂”的旧教法.取而代之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教法。但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学生学习抓不住重点、不能合理掌控时间等。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 ,对学行进行体贴入微的情感教育 ,学生会从同老师的接触中 ,感觉到老师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从而激发起学习热情 ,调动起求知的内因 ,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 ,在教学实践中 ,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变“一言堂”为“群言堂”现在的学生很讨厌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应该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这既培养、提…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其重点突出一个“导”字。地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动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认识规律,在课堂教学结构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变厌学为乐学;诱导学生学习动机,变怕学为敢学;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变拙学为善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变死学为活学。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变“教”师为“导”师,变“教”课为“导”课。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的统一。这种统一实质是交往互动。只有突出交往互动,才能提高师生素质。只有突出交往互动才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讲,学生听,形成了以教师灌输知识和信息为主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阻碍学生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3.
要使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就要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把数学教学从“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模式,转变到“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上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  相似文献   

14.
秦春庭 《成才之路》2010,(15):I0015-I0015
学习与发展是当今教育的主题,“独自式”的课堂教学已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与要求。现在的课堂应是一个“对话式”的课堂,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应鼓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发展一种“对话”关系。在教学中进行知识、情感的相互碰撞与启发。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摆脱了“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15.
"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双边活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晓燕  万敏 《教育与职业》2006,(36):128-129
外语教学必须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双边活动,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原则的两个方面。教师不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本领,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相似文献   

16.
一、对“学案式”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认识 我认为适合我们农村学生学习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学案式”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旨在实现课堂教学工作的“六个转变”:变课堂教学以教师“教”为中心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变课堂教学“教师边教学生边学”为“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变课堂教学以“教师全面讲解”为“突破学生难点的重点讲解”;变课堂教学以“讲”为主为以“练”为主;变课堂教学以“教师展示为主”为以“学生展示为主”;变课堂教学“教师专制独断型”为“师生民主开放型”。  相似文献   

17.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重点不再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而是学生的语言实践。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任务的完成者、问题的发现者和学习目标的实现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抹杀教师的作用,让课堂放任自流。相反,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导。  相似文献   

18.
所谓主体性教学,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条件,以教师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建构为特征,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建构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主体性教学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应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表现出的往往是“僵化”的课堂组织方式。教师“一言堂”,学生处于从属的地位。学生对学习没有主动性、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中的课堂教学,在于强调课堂教学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并树立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的观念。结合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特点,在减负的情况下,如何发挥这个主渠道作用,提高学生的素质,尤其显得重要。这就要求我们立足素质教育,加强“五性”,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   一、面向全体培养主动性   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创设多种自主学习方法,如:抢答式、辩论式,…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围绕着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进行着,它的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为改变这一状况,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必须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小学数学教学要改变观念,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