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语言具有模糊性,文学语言更是如此.文学翻译不能消除语言的模糊性,因为语言艺术作品的效果在源语中和目标语中都是模糊的:人对外部世界的感应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客观世界的美或丑的感受只具有一个模糊测度.本文从审美角度探讨了决定文学翻译模糊性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语言的模糊性决定了翻译的模糊性。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始将札德创立的模糊理论运用于翻译领域,但目前对该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和系统化。本文主要从语言的模糊性层面探讨了模糊性与翻译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模糊性是翻译活动中的最基本部分,英汉互译中翻译更具有明显的模糊性.近年来,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依据国内外语言模糊性与翻译理论对比研究,对翻译实践中的模糊现象逐个分析,最终得出模糊语言翻译过程中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秦小红 《英语辅导》2014,(1):181-183,190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作为自然语言一部分的翻译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模糊性。文学语言本身的模糊性使得文学翻译中准确表达成为不可能。近年来,翻译研究者对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以及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做出了诸多探讨,其研究成果证明了文学翻译自始至终都带有模糊性。本文主要就模糊理论对翻译的渗透、理解过程的模糊性、表达中的模糊性以及翻译标准的模糊性等方面探讨了文学翻译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5.
张玉 《华章》2010,(33)
唐诗是中国文学的奇葩,如何将其独特的风格,神韵及语言恰到好处地翻译颇受广大翻译界人士的关注,而唐诗中模糊语言的汉英翻译因其模糊性也就成为了翻译问题中的难点之一.本文将对唐诗中的模糊语言及其模糊性下定义,阐述其具体表现形式,对翻译造成的困难,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翻译学中的语言模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客观属性。语言的模糊性必然会给翻译带来许多问题,包括翻译标准本身、理解源出词和用译入语表达。语言模糊性与翻译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可以有机结合起来。在文章结尾,作者着重讲述了经贸翻译的模糊信息及处理技巧。  相似文献   

7.
本文梳理了等值翻译理论的发展脉络,认为等值理论的精髓在于其"标准的模糊性"。模糊语言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因其意象的不确定性而赋予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文学作品的模糊性在翻译中不应显化,而应通过保留其模糊性使译语读者和原文读者能得到同样的美的感受。本文通过鲁迅小说《呐喊》中具体例子的对比分析探讨了"标准的模糊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得出"标准的模糊性"是指导文学翻译的理论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8.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客观属性。语言的模糊性必然会给翻译带来许多问题,包括翻译标准本身、源出词的理解和译入语的表达。精确的翻译只能是相对而言。文章分析了语言模糊性的具体表现,《荷塘月色》两译本中模糊语言翻译的局限性和可能性,希望能更深层次地挖掘作品的价值,对后来研究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语义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文学作品离不开模糊语言的运用,语义的无限衍生不可避免,这也是同一个文本会有多个译本的原因之一。本文拟从语言模糊性的特征和表现等角度分析欣赏霍克斯、杨宪益和乔利三位翻译家的译本所塑造的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形象。语义模糊性决定了人们对文本翻译本质的认识,决定着人们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但模糊必须体现建立在准确把握原文的基础上,只有准确把握原文、精通译语,才能恰如其分地重构原语的模糊含义,从而跨越文化差异,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0.
英汉模糊语言的表现层面及其翻译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的模糊性源于客观现实的模糊性和思维的模糊性。文中对英语和汉语在语言的三个层面(即语音、词汇和语法)所体现出来的模糊性进行研究。而语言的模糊性也是翻译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模糊语言,一般采取模糊译法进行处理,即将其翻译成模糊语言或者精确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