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如今新闻媒体之间竞争激烈,为了吸引受众的关注,契合受众希望第一时间了解新闻的心理,各家新闻媒体多档新闻直播节目开播。直播节目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第一时间报道新闻,那么如何保证第一时间报道新闻的真实性,就需要记者在报道时交代新闻信息来源,对该信息做科学分析,并且采取连续报道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问题新闻”是指新闻媒体所报道的原生态问题新闻事实 ,它是即时获悉受众欲知的矛盾、疑难以及消极的信息。问题新闻具有矛盾性、失调性、震撼性、疑惑性、兼容性、负向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问题新闻”是指新闻媒体所报道的原生态问题新闻事实,它是即时获悉受众欲知的矛盾、疑难以及消极的信息。问题新闻具有矛盾性、失调性、震撼性、疑惑性、兼容性、负向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调查性报道是源自西方的一种报道方式。20世纪80年代,调查性报道传入我国,由于其特有的穿透力和影响力,迅速征服了中国的新闻媒体,为广大受众所热衷。在电视调查报道中,调查记者不但要"用事实说话",还要学会"用证据说话",因此,记者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以及勇气、责任感和人文精神外,还必须具备逆向思维能力和坚持平衡原则。  相似文献   

5.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目前已成为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扩大社会影响、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有力手段.如何把握选题,是做好报道的前提.本文从作者的工作实践出发,探讨了把握选题的三个方面:事件的矛盾性、典型性、和异常性.  相似文献   

6.
与美国的黄色新闻相比,我国网络新闻出现了黄色新闻的新趋势,我国网络黄色新闻报道在报道内容、传播手段和影响公共事务方面具有新特点,网络黄色新闻对社会风气、新闻媒体本身和受众产生了不良影响,文章针对不良影响,提出了行业自律和提高受众素质等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沙明 《黄山学院学报》2007,9(5):176-177
在媒介高速发展、信息快速传递的今天,受众兴趣已成为媒体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新闻的价值性、时效性、交互性、写作技巧等是新闻媒体影响受众兴趣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地震、洪水、塌方、恐怖袭击等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对这些突发性危机事件的报道已经成为新闻媒体能否在危机事件中肩负好第一时间公布相关信息,为受众答疑解惑,实施舆论监督职责以及引导舆论向好的方向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职责的重要考验。本文以鸟鲁木齐“7·5”事件为例,首先对新闻媒体对这次事件的报道做了概述,指出了这次媒体报道主要呈现出来的特点。然后针对危机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新闻媒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发挥自己的职责。  相似文献   

9.
以《西安晚报》为例,本文分析了受众与媒介对调查性报道及其公信力的影响。本文认为,受众的心理接近性与地理接近性是营建媒介公信力的起点,媒体在进行调查性报道时应根据受众的不同分类、社会关系来选择和解释媒介内容;媒介在调查性报道的研究中是公信力营建的支点,媒介组织现存的制度弊端、潜规则现象是削弱媒介公信力的重要因素;媒介从业人员新闻专业主义缺乏、报道独立性弱化和面临重重压力是制约媒介与受众关系的主要原因。最后,针对如何改善调查性报道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选择国内媒体对非典型肺炎的危机报道为个案,对疫情最早发源地--广州地方三大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以探讨其新闻框架;同时,根据每一时期流言传播情况、社会人心安定情况,分析受众接受框架,通过二者比较证实预先理论假设:新闻媒体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会根据一定标准框架凸显事件的特殊部分;受众在接受媒体报道时,也会表现出一定选择,从而形成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趋同、协商或对立,实现三种现实间的转换与互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为了争夺受众的眼球,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一些媒体热衷于报道“车震”、“车震胜地”一类的新闻。这类新闻表面看上去“无伤大雅”,但由于与传统伦理道德相悖,对受众生活的误导,无异于饫鸩止渴,将使受众逐步或者快速远离媒体。对于这种现象,新闻媒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有所为、有所不为,慎独、慎初、慎微。  相似文献   

12.
新闻娱乐化冲破传统的报道模式,打破了硬新闻为主导的格局,使新闻放下了千篇一律的呆板严肃形态,节奏变得轻松活泼,这对报道形式是一种创新;内容的通俗化和大众化,能够形成更广泛的大众传播;同时也是对受众心理需求的一种满足.积极效果的背后,弊端也在逐渐的显现出来,过度的娱乐化倾向使得新闻媒体在社会责任和公信力方面受到损失,导致新闻媒体走向会偏离.因此对于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利弊研究就变得格外的重要.  相似文献   

13.
如何提高新闻报道的表现力?新闻媒体记者在报道手法上能否做到简明化、个人化、感觉化、故事化?这已成为提高新闻作品受众效应的四个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4.
《宜宾学院学报》2019,(3):111-117
雾霾议题日益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和新闻媒体报道的重点,性质相同而区域不同的《人民日报》和《四川日报》对雾霾议题建构有不同。《人民日报》因其立足全国,注重报道内容全面与均衡,报道相对科学理性,善于使用评论进行引导,用词较为直接准确;而《四川日报》因区域事件影响呈现较强的偏向性,更多以数据和引述客观表现事实,在用词上也较为隐晦。媒体只有全方位、深度、客观地报道与分析雾霾现状、成因及整治措施才能让受众更信服,从而在雾霭整治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公共媒介对性侵案件的频繁密集报道,事实上并不意味着性侵案件在当下农村更为频发,甚至真实情况可能恰恰相反。近期,诸多媒体密集报道湖北、湖南等地农村学校教师性侵学生的个案,这给社会公众造成直觉性的强烈刺激,似乎近期内性侵案件相比以前频发。由此,评论者纷纷将事件发生的逻辑再一次简单归因于教师职业道德滑坡、社会底线沦丧、法律观念缺位、保护措施不力等可任意套用的万能分析模版之中,提出的相关建议也自然是要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加强学生教育防范、提高社会保护力度、完善法律救济体系等万能解  相似文献   

16.
方偲 《巢湖学院学报》2005,7(2):160-164
20世纪最后20年是中国新闻传媒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尤其是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的本位论在我国的确立.以受众为中心的观念代替传者、信息为中心的观念,是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我将从受众观念逐变的嬗变、"市场"层面上的"受众本位论"以及我新闻媒体树立理性的"受众本位"理念三个方面阐述科学的"受众本位论",以期迎来新闻媒体和受众双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对于影响我国公共政策调整的重大事件,不同的新闻媒体有不同的报道。而用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公共政策只有通过大众媒体公开在阳光下,才能为受众所了解、参与、监督,从而得以有效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在关于“非典”事件、“孙志刚”事件和温家宝总理为农民工讨薪事件、关于减免农业税等涉及公共政策调整的重大事件中,我国的新闻媒体纷纷进行了不同的报道。为此,从中选出几家媒体对影响公共政策调整的报道进行比较研究,寻找出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从而引导媒体在影响公共政策调整的新闻报道中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闻首要的基本属性是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虚假新闻是对新闻真实性的背离,媒体对受众提供虚假新闻既可以构成违约,也可以构成侵权。如果新闻媒体提供给受众的是虚假新闻,并且此虚假新闻是新闻媒体自己杜撰的,则新闻媒体既是构成侵权责任的主体,也是构成违约责任的主体;如果虚假新闻的提供者是政府机关或自由撰稿人,则新闻媒体因过失导致虚假新闻的传播,新闻媒体应承担违约责任,政府或自由撰稿人则承担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19.
新闻媒体语言的使用状况对构建和谐社会可以产生直接的影响,既会影响到社会受众的语言形态把握,也会更深层次地影响到受众的观念形成、更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就需要媒介从业者担负起在信息传播中维护、建设和谐的语言生活状态的责任。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新闻媒体的语言规范状况对构建和谐语言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近日来,猥藏、性侵中小学生的事件时有报道,令人震怒。我们在鄙视、斥责行为当事人非人性行为的同时,不禁扪心自问:我们的教育有没有缺位?诸如此类性侵事件也在拷问着社会:性文化还要戴着神秘面纱走向未来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