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春光明媚,鲜花盛开,自然界洋溢着勃勃生机,固然逗人流连;秋光晴好,景色秀丽,田野上充满着丰收气象,更能使人赏心悦目。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秋游》一课,从“秋”字落笔,着力描绘了秋天郊外的迷人景色;以“游”贯全篇,表达了孩子们的欢乐心情。情景兼备,真切细腻,突出了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2.
一、在生活中感受美《秋天》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由一幅色彩明丽的秋景图和一篇短文组成。图文对应,描绘了秋天美丽的景色。学习此文时,正值仲秋时节,我先设计了“找秋天”的活动,让学生到野外去找秋天,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回到教室后,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秋天的样子,然后让他们用手中的笔,把秋天的美丽景色呈现在白纸上,或用日记的形式记下自己的感受。学生们看着、读着自己的作品,自然有说不出的喜悦。二、在诵读中体验美《秋天》一文,语言优美、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每一句都能使学生产生美的遐想。学生通过感情朗读、配乐读,抒…  相似文献   

3.
一、文本简析春光明媚,鲜花盛开,自然界洋溢着勃勃生机,固然逗人流连;秋光晴好,景色秀丽,田野上充满着丰收气象,更能使人赏心悦目。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秋游》一课,从“秋”字落笔,着力描绘了秋天郊外的迷人景色;以“游”贯全篇,表达了孩子们的欢乐心情。情景兼备,真切细腻,突出了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4.
《秋天的雨》是一篇遐想联翩、意境柔美的抒情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以及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  相似文献   

5.
《秋天的雨》是一篇遐想联翩、意境柔美的抒情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以及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6.
《第一场雪》是作家峻青写的一篇语言优美、意境清新、诗情浓郁、情景交融的美文。教学这篇课文,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优美词句,披文入境,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美的心灵。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欣  相似文献   

7.
《五彩池》是“九义”教材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新增选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到四川松潘去旅游,在藏龙山上看到五彩池的情景.课文描绘形象、生动,语言优美.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加强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一、创设情境,感受美五彩池是四川松潘优美的旅游景点.教学本课时.教师应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思考:1、五彩池在哪里?水池是什么形状的?池水都有哪些颜色?2、课文哪几句是讲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的?然后,让学  相似文献   

8.
《秋游》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全文描绘了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去郊外游玩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欢快心情。当我与学生们共同欣赏了秋天的天空和田野的美丽景色,让学生感受了秋天的充满生机和收获后,看着学生一张张情绪高涨、意犹未尽的脸庞,我拉起身旁的一位小女孩说:“来,老师也带你们去秋游。”学生们拉起了小手,跟随着我唱起了《郊游》。我适时用动情的话语说:“小朋友们,现在我们就来到了郊外,面对着美丽变幻的天空和色彩斑斓的田野,你们最想干什么呢?”喜悦飞扬在学生的脸上。大家纷纷举手,有的说:“我想在青青的草…  相似文献   

9.
小语新大纲把审美教育明确规定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要在语文课上实施美育教育,发掘把握小语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是基础,寻求正确的途径与方法是关键。一般来说,语文课审美教育的基本途径要经历感知形象美,感受情感美和理解美的实质这三步。 一、揭示课文形象,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感知美是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各种方法去揭示课文具体的、活生生的、可供学生感知的形象。要引导学生抓住有声有色的语言,抓住主要内容,在脑海中构成生动“画面”。《桂林山水》是篇写  相似文献   

10.
[说教材] 《秋天的雨》是一篇写景的抒情小散文,语言文字很美.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以及深秋中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以秋雨为线索,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以生动形象的描写唱响了一曲丰收之歌,快乐之歌.(课件展示) 在第一课时,学生通过初读,整体感知了秋天的美,了解了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秋雨的,重点学习了第一自然段.本次说课主要介绍第二课时.  相似文献   

11.
《北大荒的秋天》(国标板小学语文第五册第5课)是一篇赞美北大荒、歌颂北大荒建设者的颂歌。课文主要从风景和物产两方面介绍了北大荒的美丽、迷人。文章思路清晰、语言优美。充满活力和朝气,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根据课文特点,教师教学这篇课文时,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感悟北大荒秋天的美。  相似文献   

12.
买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战略决策。马克思曾经说过:“没有美的教育是不完全教育。”小学语文美育就是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语文教学担当着以美辅德,以美促智,以美塑人的重要任务。下面以我执教九义小语教材第五册第十三课《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几点感受。l在创设“情景”中渗透美育《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主要讲述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课文写景抒情,语言生动形象。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J、兴安岭的赞美之情。在讲授这篇课文时,我抓住课文图文…  相似文献   

13.
《第一场雪》这篇文章 ,是作家峻青于 1962年写的一篇有关“雪”的散文。其文语言优美、意境清新、诗意浓郁、情景交融。教学这篇课文时 ,如何紧扣语言文字的训练 ,渗透美育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笔者谈一谈自己的想法、作法。一、初读全文、感知“整体美”。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教师在开篇释题后 ,应及时设疑导读 ,通过读懂课文 ,让学生形成对“第一场雪”的整体印象 ,让学生感知“第一场雪”中的整体美———下雪前 ,天气骤然变冷 ;下雪中 ,雪花纷纷扬扬 ;下雪后 ,世界变得粉妆玉砌。学生通过初读全文 ,知道这是一篇结构完美的文章。有了整…  相似文献   

14.
《秋天》是一首满怀热爱之情,用生动形象的文笔赞美秋天的诗歌。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秋天田野里的庄稼、果园里的水果丰收了,人们忙碌着的情景,表达了人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欢快心情,抒发了作者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满腔热情。在这节课上,我与学生赏读了2—5小节,有这样两个片段:  相似文献   

15.
《浪花》是小学语文第二册“看图学词学句”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通过“我”的所见所感,用拟人手法描写了浪花涌来、退去的样子和声音,以及它给“我”带来的欢乐。教材图文相配,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可紧扣“美”字展开教学。一、观察图画想象美教...  相似文献   

16.
一、阅读提示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和静态动态描写的恰当配合,形象地介绍了威尼斯的小艇和这个水上城市的特有风光。处处给人美的享受。二、阅读方法写景状物的文章,词语优美,形象生动,宜采用“默读——朗读——诵读”三段阅读法进行。一、默读课文,认识美的景物。默读时除要求学生注意  相似文献   

17.
《小猫种鱼》这篇课文一共有三个自然段,各段句式相似,反复出现,再配上生动、形象的插图,学生易读易懂。课文最后只写“它想,到了秋天一定会收到很多小鱼。”而小猫究竟收到鱼没有呢?课文没有说,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利用课文本身这一优势,  相似文献   

18.
新编教材第一册,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的画面设计,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和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受到了审美教育。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出教材中的美的因素,将学生引入课文中美的意境中。 一、指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形象美 《蒲公英的种子》全文表现了一种美的意境。我精心设计导语,带领学生“入境”。教师问:“‘我’是谁?”学生回答“‘我’是蒲公英的种子。”教师进一步引导:“蒲公英的种子在跟我们说话呢!说什么?你们听!”——教师范读课文。这个环节活泼、自然,教师绘声绘色,学生情绪饱满。 “一朵毛茸茸的小花”是“我”的形象,她是那么可  相似文献   

19.
《秋天的雨》是一篇遐想连篇、意境柔美的抒情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全文共5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在写法及用词上都各有千秋。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每个自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教学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20.
秋天的雨     
[提示与建议]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作者用拟人的手法通过描写秋天的雨写出了秋天的树、秋天的花和秋天的果实。语言生动形象,让孩子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感受到秋天丰收的景象。这篇散文适合大班幼儿欣赏,活动前先带领幼儿出去走走,玩玩,也可带幼儿去公园、农村秋游,让幼儿领略秋天的美。教学时,可以利用挂图和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