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围绕学生思维活动设计课堂教学长庆五中徐燕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作用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探索;有效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一、精心设疑,创设良好的认知情境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  相似文献   

2.
一、精心设疑--引趣 古人云:"疑是思之初,学之端.""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作为教师就要"于无疑处设疑",引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在疑中思,在思中学,在兴趣盎然中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3.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应该是学生质疑问难的场所,教师要不断设置疑问,创设探究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阐明了“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设疑之于教学,就如清泉之于小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生物教学中的设疑技巧。一、设疑于无疑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好的课堂教学,应自始至终以“疑”为主线,特别是要善于在无疑处设疑。教学中有些地方貌似无疑,但却蕴涵着智力因素,教师要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疑问,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介绍“我们身边的生物学”知识时,学生通过阅读“袁隆平和杂交水  相似文献   

4.
学始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学生发展智力的核心, 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疑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钥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和立足点。一、无疑处设疑导思所谓“无疑处”是指教材中直接描述地理事物的内容,学生感到似乎无疑,但并非真止的无疑。对于这些内容,教师要善于巧妙地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三疑”,即设疑、质疑、释疑,是启发学生勤学好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设疑,即由教师设置疑难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质疑,是学生在认真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进而在教师指导下研究、探讨这些问题。释疑,是在教师的启发之下,主要由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解答疑难问题。古人云,学起于疑,思起于疑。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无疑—有疑—无疑”的转化过程。我们通过设疑,为学生创造思维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质疑,使  相似文献   

6.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教学过程实际上是“设疑”提出问题;“析疑”——分析问题;“解疑”——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物理教学中,合理地“设疑”,让学生在矛盾中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智慧火花,引起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物理知识的探求、向往,增加求知欲,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问、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兴趣和动机。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劲头,是上好一堂物理课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到好处地设疑,是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的一种好方法。怎样使设疑恰到好处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设疑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一种动力。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感知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正在发展,而随意性和情绪性仍然很明显。因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学习活动,尤其显得重要。例如,一次听一位二年级老师教学《六个“墨水瓶”》一课。一开始老师就问:“装墨水的瓶子是什  相似文献   

9.
课堂设疑是师生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 ,恰当的课堂设疑能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学生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教学实践证明设疑的时机选择直接关系着启发的效果 ,为问而问 ,信口开河地随意设问 ,都不能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那么如何把握设疑的时机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处设疑 .1 于无疑处设疑数学教学中有些地方貌似无疑 ,但却蕴涵着智力因素 ,教师要从中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 ,激发疑问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例如 ,教材上有这样一个例题 :已知 :空间四边形 ABCD中 ,E、F分别是 AB、AD的中点(如图 1 ) ,求证 :EF∥平面 …  相似文献   

10.
设疑其实就是提出问题。设疑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也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还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更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正如“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一样,老师的责任不仅是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疑,鼓励质疑,引导解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创新品质.……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疑,鼓励质疑,弓导解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创新品质。  相似文献   

13.
自主探究学习法就是通过教师的精心设疑、学生的自主参与来延缓和充分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在探究中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因而问题是自主探究学习的起点,自主探究思维的动力,正所谓“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地理学习过程是问题生成的过程,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地理问题的情境中不断获  相似文献   

14.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设疑、置疑,适时启发、引导,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一、巧妙设疑、置疑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主动性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学习的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一个直接因素。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设疑、置疑,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书刊、报纸、电视,知道点生物学知识,但不深刻,并非直…  相似文献   

15.
一设疑朱熹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教学中有意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动学生的思想机器,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这样,不仅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获得知识,而且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智  相似文献   

16.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这就是说,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提出问题、“析疑”——分析问题、“解疑”——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合理的“设疑”,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他们智慧的火花,引起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和对物理知识的探求、向往,增强求知欲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当学生无疑时,要寻疑;有疑时,要解疑.精心设疑,制造悬念,有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学贵有疑,教贵设疑。所谓“问题情景”,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精心设“疑”、设“障”,有效地诱发和唤起学生的认知期待,激励学生去探求、去思维,然后在教师适当的诱导和学生的相互启发下转化为思维的火花,从而使课堂取得显著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具有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意向并加以引导的能力,充分应用疑问为发展学生智力服务。所谓设疑,是教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让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也使一堂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以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数学的设疑教学的一些体会:一、设疑的教学方式1、卷地毯式。这是根据教材中知识点的顺序逐个设问、面  相似文献   

20.
宋代朱熹有句名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设疑,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把入门钥匙。 (一)启发问。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实质上就是教学中定向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抓住在学习过程中的“愤、悱”之时,教师巧妙地“投石”,激发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争论,造成较好的教学气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就是不断地引导学生生疑、不断解疑的过程。启发问的目的就是打破学生头脑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