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永平有佳景     
霁虹桥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时,由官家操办,民众出力,在兰津古渡上修建起了一座桥,可惜是很简易的竹木软桥。兰津桥再次修葺,是明成化十一年,即公元1475年,由竹木软桥更新为铁索吊桥,并改名为"霁虹桥"。霁虹桥巍峨雄壮,全长106米,宽3.7米,由18根铁索组成,铁索两端固定在澜沧江两岸的峭壁上,横跨于云南永平县西部杉阳镇岩洞村和保山市水寨乡平坡村之间的澜沧江上。此桥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桥梁,也是我国最早的铁索桥,有"西南第一桥"之誉,在桥梁史、文化史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2.
正一条道路,历经两千多年时光,不仅没有消失在岁月的风雨里,反而常常被许多专家、学者、文人、旅人提起,那么,这条道路一定有引人入胜之处。博南古道就是如此。元梅元梅是古道上的一道风景。元梅在花桥村的"博南古道博物馆"内。据史料记载,花桥曾是博南县(今永平县)县衙所在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博南古道穿村而过,  相似文献   

3.
“蜀·身毒道”是博南古道的前身.博南古道则是诸多史料记载的“西南丝绸之路”上最著名的一段.这条横亘永平数千年的军事干道,使永平成为历代王朝驻兵把持的重地,也使永平成为南来北往、东来西去的各种文化形态汇集地.  相似文献   

4.
张继强 《大理文化》2012,(10):102-112
“蜀·身毒道”是博南古道的前身。博南古道则是诸多史料记载的“西南丝绸之路”上最著名的一段。这条横亘永平数千年的军事干道,使永平成为历代王朝驻兵把持的重地,也使永平成为南来北往、东来西去的各种文化形态汇集地。因此博南古道以动脉输送血液的形式,成就了永平开放、吸纳、包容的边屯文化特性,它也是今天永平边屯文化内容最为直接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5.
杨鲲峰 《大理文化》2012,(12):69-73
在当地文友的引领下,一个夏雨初晴的清晨,经过云锁雾封的叮当关,我们终于在博南山巅的古道旁找到了向往以久的升庵祠。升庵祠在博南古道西边的一片密林中。沿着长着青苔和铺满落叶的石阶拾级而上,由于雨雾的漫漶,踩在青苔和枯叶上的脚步声也显得很宁静。  相似文献   

6.
古镇花语     
杉阳是博南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是永平县杉阳镇政府所在地。据史料记载,西汉时即为民间商道,经由此道可达印度等西亚诸国。杉阳的民居外观朴素,但院内  相似文献   

7.
张继强 《大理文化》2011,(4):104-112
博南古道的发现"博南古道"被冠以"南方古丝绸之路"的称誉,又被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称为"云南的皇家古道"和"通往印度的黄金之路"。事实上"博南古道"是我国南方最早对外进行开放贸易、建  相似文献   

8.
铁栗 《大理文化》2013,(1):84-86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永平乡下"在着"的时候,常常会走进那座县城。其实我进城也没什么具体的事,就是想在那些老旧的街上走走,享受一些花的清香。后来我才知道,让整座小城清香起来的,不是我常见到的某种花,而是可以高达20米的缅桂树。自此我把缅桂归类于时光里的景物,每次看到它把花枝伸向天空,我便体会了时空的辽远。一座小城飘满了花香,她的人文必然厚重,她的街巷必然古雅。我知道这座小城还不是当初的博南,当初的博南距此还有20公里,那里至今还存活着元朝的古梅树。  相似文献   

9.
宝台山游记     
神奇美丽的彩云之南,蜿蜒着一条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博南古道,在古道身旁,静卧着一方至今依然保持完好的原生态净土.几百年来,多少来自天南海北的文人雅士和一代又一代的博南儿女都曾以深情的文字赞美它,以纯真的笔墨描绘它,以精美的图片珍藏它,以圣洁的心灵膜拜它.它,就是地处大理州永平县南部、澜沧江东畔,于2005年底,被国家林业局正式定名的“云南宝台山国家森林公园”.  相似文献   

10.
木莲花开     
说句实在话,没来永平之前,我对于大理州永平县的所知所闻,近乎空白。沉淀在记忆中的永平印象,也不过是一队队马帮铃铛声里穿越巍峨群山所踩踏出来的、那条被誉为“西南丝绸之路”的博南古道。  相似文献   

11.
正梅属蔷薇科,有"花中四君子""岁寒三友"之雅称,全国200年以上树龄的古梅共有60余株。"博南古道元梅"植于元代,至今有近千年树龄,树高9.8米,胸径70.7厘米,基径71.9厘米;其生长于西南丝绸之路"博南古道"旁的博南古县治所在地花桥村,故得名。被《中国梅花品种图志》收  相似文献   

12.
吴棠 《大理文化》2004,(2):57-61
下关--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首府所在地,早在汉时就是"西南丝道"(博南古道)途经的咽喉地带;南诏、大理国的雄关要隘.远在公元739年南诏从蒙舍(今巍山)进入洱海地区之前,这里就居住着被称为"河蛮"的部族.现今下关北郊荷花寺、大展屯、上村、磨涧一带都是"河蛮"村落.蒙氏逐走"河蛮"之后,沿西洱河北岸筑了一道土城,作为拱卫南诏首都太和城的南面要塞.这座土城叫龙尾城,唐朝樊绰编写的<蛮书>记载:"龙尾城,阁罗凤所筑".  相似文献   

13.
旧故乡     
小城漾濞的底晕是旧的.不说别的,单凭它以集镇的形式存在六百多年的历史,已足够滋养出一种淡定、温婉的旧来. 那段不算太长也不算太短的历史,更多地凭依于一条古道、一湾江流.古道是西南丝绸古道,它包括漾濞在内的滇西南境内的长长一段,又被称为博南古道.据说,这西南丝绸古道发端于两千多年前,在时间上,早于西汉张骞的西北丝绸之路.最初作为古道上的人马驿站的小镇漾濞,是被古道的风尘和赶马人的汗水滋养出来的一个小小埠头.那一湾江流是漾濞江,它恒久地流过小镇的脚下,在这里打了一个柔和的弯,之后,往远处去了.史书上没有说,这同样名为漾濞的小镇和江流,到底是镇因江而得名,还是江因镇而流传.  相似文献   

14.
张继强 《大理文化》2010,(4):103-112
博南古道在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中,一直横亘于我国西南甚至东南亚的茫茫大山之中,历经几千年。在这条古老的道路上,来来往往的名流显宦不计其数,留下了许多逸闻趣事,虽然大部  相似文献   

15.
霞飞三江     
云起澜沧   我曾经沿着澜沧汀中段跋涉过,江边那蔽日遮天的原始森林,那一路"猴见愁""鹰难飞"的博南、永昌古道(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那"上有六龙迴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迪川"的盘山险路等等的惊险壮美自不待说,而最最迷人的还是那江中生起的彩云了.……  相似文献   

16.
杨卓如 《大理文化》2010,(9):102-112
一云龙是盐马古道的一个重要起点,这是由于在云龙江沿线以诺邓井、石门井、宝丰井、天井、大井、顺荡井、师井、山井等古代云龙各产盐区盐业的开发和繁荣而形成的。盐马古道的存在,使云龙人民在高山大川之间架设起了一座座各种各样的桥梁,使云龙成为了有名的"古桥梁博物馆";盐马古道的存在,使云龙沿途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古代集镇,如石门、宝丰、旧州、漕涧、诺邓等;使云龙的经济和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人才辈出,民族融合,使远在边地的云龙  相似文献   

17.
古道散记     
在一个初秋的周末,我们一行六十多人满怀着虔诚而肃穆的心情,浩浩荡荡重走古道,从四十里桥经小合江、大合江、券桥河、金牛、云龙桥、柏木铺、太平铺、打牛坪、顺濞桥一路走来,满目苍翠的绿色和淅淅沥沥的秋雨伴我们一路,古道  相似文献   

18.
杨泽文 《大理文化》2013,(10):39-42
杉阳的燕子春末,我来到博南古道上的杉阳古镇时,从南方归来的燕子们正在挨家挨户地查看已经告别了一个冬季的旧巢,然后选择是继续修补使用还是必须另建新巢。看到它们在古镇里忙碌不已的身影,让人少不了动容与喟叹。而从春日里开始日渐忙碌起来的人们,似乎对燕子的归来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关注,毕竟这样的情景对他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记忆中,我最早认识的鸟是麻雀和燕子。因为  相似文献   

19.
雨燕的村庄     
王家庄是博南古道上一个少为人知的古老村落,坐落在永平县城的西面,离县城大约七十多公里的路程。这里曾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历经岁月的沧桑更迭,如今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当年的那些商贾马队,是如何翻山越岭,艰苦跋涉,把云龙诺邓出产的井盐,经由此地,源源不断地贩运到下关、昆明甚至东南亚各国的。  相似文献   

20.
正宝华虎街,不是一条街,而是古时"走夷方"的重要驿站,属滇藏茶马古道。这是云南南涧茶马古道南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据刘尧汉先生《南涧县十二兽历和〈母虎日历碑〉散记》一文记载,虎街是"母虎日历碑"的发源地。据说,这是一个由十二兽神守护的地方。这个传说一直吸引着我,于是,我来到了虎街。街口一副对联吸引了我,上书"古有彝祖创造母虎文化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