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央视的春晚已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年夜饭",以固化的仪式确定下来的春晚带有对集体记忆的追寻,起到了对"共同情感"的升华。本文借助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仪式观,从仪式化符号表征的解释、自我文化身份的确认、凝聚共识这几个角度切入研究春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罗娜 《东南传播》2018,(4):132-135
作为重要的电视媒介仪式,央视春晚肩负传播中华文化的国家责任,春晚公益广告中的中国元素也因此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与功能,通过饱含中国元素的表达,春晚在全国观众以及全球华人群体之间形成重要的情感纽带.具体而言,春晚公益广告中的中国元素包括具象的中国元素和抽象的中国元素,它们具有重要的社会整合、文化认同以及情感凝聚等功能.  相似文献   

3.
央视"春晚"作为中华民族集体的广场式狂欢,它的仪式功能已被符号化,象征幸福、美好与团圆."春晚"的成功凸显了电视媒介强大的仪式传播功能,确立了"共同在场"的群体认同,增强了归属感和认同感,加强了电视观众之间的情感互动与沟通,维护了社会的秩序,传承了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互动仪式链”分析2022福建春晚的传播特点:从通过多平台直播、短视频分发实现“云同框”,到与“Z世代”建立共同话语体系,再到聚焦福建地域文化、产生情感共鸣,直至产生受众“群体团结感、个体的情感能量、代表群体的符号、维护群体正义的道德感”四个结果,从而构成整个“互动仪式链”的完整模型,由此探讨在融媒体时代大型综艺节目的跨屏传播构建策略,以期实现传统媒体平台的突围与拓展。  相似文献   

5.
马硕 《当代传播》2021,(2):55-59
凭借电视传播,春节联欢晚会在开播的39年中实现了时空的连接,通过对国家、家庭、个人的凝聚,使观看春晚成为现代中国人参与春节仪式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从近年来春晚收视率下降、观众对春晚颇有微词看,每年耗资巨大的春晚并没有完成从"新民俗"到"新传统"的转换.在中国春节仪式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过程中,春晚不但未能起到强化节日仪...  相似文献   

6.
曾祥敏  董泽萱 《传媒》2023,(5):13-17
<正>随着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落下帷幕,迄今,春晚已经走过了整整40个年头。1983年的首届春晚,是四部电话串联起的观众点播、主持人即兴串场和直播演出,是带有小众意味的“茶座式联欢”;2020年以来的三届春晚,是“5G+4K/8K+AI”技术赋能的全媒体庆典,是总台、地方卫视以及互联网平台同台展演,是主流价值引领的风向标,是岁末年初最重要的庆典晚会。40年间,政治、文化、技术不断形塑着春晚的形式与内容流变,春晚也由最初相对单纯、简约的春节联欢延展出社会转型表征、政治传播载体、公众记忆实践和节庆仪式等新的角色与功能。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在主持电视节目时,除了口语传播元素外,还有非口语传播元素。然而长期以来,各级电视台对节目主持人的长相、普通话标准程度好像很在乎,而对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的面部表情、形体动作和发型服饰等口语外传播元素却不是十分重视。其实,电视节目主持人在面对观众时,不仅需要口语,也离不开口语外传播元素。因为电视节目主持人口语外传播元素运用得好,可以与口语传播相得益彰,能有效地与观众沟通思想、交流情感,使电视传播活动处于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8.
闫利超 《传媒》2023,(S1):110-112
从1983年到2022年,春晚走过40年,除夕夜一家人团聚观看春晚也已经成了一项具有仪式感的新年俗。“不惑之年”的春晚通过40年来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守正创新,形塑人们的集体记忆和国家认同感。2022总台春晚通过在主持人组合、跨屏互动、沉浸体验和节目创新等多方面的融通联动,为观众呈现出一台高水平、有温度、面向未来的文艺盛会。  相似文献   

9.
杨扬  孙卫华 《当代传播》2023,(3):106-109
历经40年的央视春晚已经演变为一种高度仪式化的超级表演和媒介事件。本文运用仪式相关理论,对春晚40年的超稳定性结构文本,即春晚的程式化展演与文化加冕叙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在后现代转向,春晚的程式化展演与叙事一方面使其具有了某种文化地标的象征意义,这对明确文化身份、确立国家认同意义重大;另一方面,春晚的程式化展演与叙事形式大于内容,导致观众的离散式观看取代了以往的沉浸式观看,春晚由此变成了更大的社会交往场景的一部分。基于春晚仪式景观的文化意义,春晚的未来着力点不在于重新夺回客厅中心,实现观众的沉浸式共看,而在于对观众共在场景的营造。春晚需要打造“春晚+”的内容生产和播出模式,转换意义建构与互动的空间维度,重新挖掘仪式化传播的内在潜能,以实现从“共看”到“参与、共在”的新型文化广场的建构,缔造新技术语境下的集体文化新景观。  相似文献   

10.
春晚是中华民族欢度春节的神圣文化仪式。然而近年来,以调侃、戏谑、恶搞为主要形式的春晚吐槽风靡网络,形成了独特的媒介文化现象。本文基于传播仪式观视角,认为吐槽是春晚要求公众参与的仪式性质与其电视载体单向传输的媒介属性之间存在矛盾,并寻求某种补偿机制的产物。在媒介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这种补偿机制表现为两种作用路径:现场观众补偿电视观众,仪式扩大补偿所有受众,并导向狂欢化的大众展演。春晚吐槽的实质是大众对正统文化的"抬杠"和社会情绪的宣泄,背后隐藏着新的仪式秩序和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11.
高皓亮  靳赫 《新闻世界》2010,(7):183-184
一个是作为一个国家仪式、一个春节民俗、一种主流文化的央视春晚,一个是从主持人、演员到节目创意均出自网民推选的北京电视台网络互动春晚,2010央视春晚与首届网络春晚播出之后,反响不一。本文从传播者、晚会内容、关注受众、传播渠道、受众互动参与等角度对两台春晚作一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2.
刘奕 《新闻窗》2009,(2):98-99
电视作为传播现代信息和文化知识的有效载体,通过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直观而生动的形象表达,使观众在短时间内接受到更多更新的内容,看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主持人作为电视连接观众最直接、最能沟通情感的人物,要想在电视栏目中表现自己的才华、气质和语言特色,使之产生的艺术魅力更能吸引观众,其现场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电视主持人的现场意识主要包括主持人形象设计的定位、主持风格的定位及主持人的角色意识。  相似文献   

13.
尚志华 《新闻传播》2009,(10):86-86
媒体节目主持人作为一个具有特殊话语权的传播群体.担负着展现时代风采.推动社会进步的特殊作用。主持人在社会中的公众形象.主持人这种大众传媒角色.既要代表特定的政治、经济利益.叉要满足观众的需要.作为媒体连接观众最直接、最能沟通情感的中介.作为媒体节目最积极、最能传情达意的主导人物.主持人通过荧屏与观众建立良好的感情联系.满足观众情感诉求的需要。因此.主持人应该明确.节目中的情感诉求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就主持人如何增加感情投入和如何控制感情问题做了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4.
郑涓 《视听纵横》2002,(6):65-66
宣传心理学中有一种观点叫“自己人效应”指的是在大众传播中,传和受心态和思想观点上的相似、接近,价值取向上的一致,能提高传播的效果。而在我们的电视节目中,如果节目主持人通过努力,使观众感到主持人是他们自己人,是与自己地位平等的朋友,那么观众就更愿意接受这位主持人的影响。这就是传播说服的“认同策略”。 要把握好“认同策略”,需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李亦宁 《当代传播》2021,(3):103-105
公益广告是社会价值观的风向标,也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象征意义.尤其是央视春节晚会中插播的公益广告,承载着表达中国情感、弘扬中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等多重使命.本文引入传播仪式观理论,对作为媒介仪式的春晚公益广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探讨短视频如何运用共情传播策略来加强信息的情感传递和观众的情感共鸣,以期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研究选取《逃出大英博物馆》这一短视频作为案例,通过文本分析法对其进行共情传播策略解读,总结以下四个触发共情的策略:拟人化叙事、“文化自信”话语、二元叙事话语和价值观念话语。借助这些共情传播策略的应用,视频激发了观众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欲,增强了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物的“思乡之情”和“归家之愿”。  相似文献   

17.
侯华 《青年记者》2012,(14):51-52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电视屏幕作为传播现代信息和文化知识的有效载体,通过播音员、主持人直观而生动的形象表达,使观众在短时间内接受更多更新的内容,更会看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主持人作为电视连接观众最直接、最能沟通情感的中介,作为电视节目最积极、最能传情达意的主导人物,怎样在不同的栏目中表现自己的才华、气质和语言特色,使之产生的艺术魅力更吸引观众呢?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两个现场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经过32年的发展,春晚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主题、形式和内容。国家在场、人民联欢等成为了春晚仪式性质的主要表现主题。近些年,节目形式固定、内容雷同等渐渐被人们所诟病。卫视春晚崛起、其他媒体和观众角色的转变,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春晚的仪式性质。2014年春晚升格为国家项目,采取了外聘导演的举措,开场短片体现了创造者们的思考和改变,这预示着央视春晚开始了自身的救赎,春晚的仪式性质将被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19.
一,“春节联欢晚会”——一个世俗神话的诞生1983年,中国中央电视台首次举办“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从此,“春晚”成为中国人一年一度的精神仪式,形成中国观众习惯性的收看行为。放鞭炮、包饺子、看“春晚”,成为中国人除夕之夜的主要活动内容。“春晚”本身也成为现代春节的一部分。“春晚”融相声、小品、歌曲、舞蹈、魔术、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炉,由主持人在各个节目中引导穿插串连起整台晚会,集中突出一个盛大主题的综艺晚会形式首开电视晚会节目之先河。“春晚”荟萃了国内知名演员、影视红星或是港台著名艺人,各个节…  相似文献   

20.
孙显军 《记者摇篮》2004,(10):22-23
电视谈话节目主要是指在演播现场,就某一话题,主持人、嘉宾以及现场观众相互交流、各抒已见的互动型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是谈话现场的领航者.嘉宾则是谈话现场的核心访谈对象.现场观众是整场节目的积极参与者。在演播现场,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共同组成访谈者,面对面沟通,实现谈话节目的第一次传播行为,即人际传播。其次整场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