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罗力 《情报探索》2012,(11):48-50
对电子商务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定义:对我国该领域个人信息安全存在的威胁进行剖析,发现非法搜集个人信息、非法泄露个人信息和非法利用个人信息是主要威胁;就如何保护电子商务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移动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安全问题进行抽样调查和分析发现,影响个人信息安全的用户行为习惯主要包括:使用与自己相关的个人信息作为密码并且在多个社交网站上使用同一个密码;安装使用未知来源的移动社交应用,但是不经常更新系统安全软件;不会一直使用终端系统的隐私控制功能;担心位置信息泄露,但是经常开启GPS功能;喜欢上传隐私数据至网盘。在对用户行为习惯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保障移动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安全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高德胜  季岩 《情报科学》2021,39(8):53-59
【目的/意义】人工智能时代下,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和挑战,研究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具 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方法/过程】在分析人工智能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的现实发展与理论内涵的基 础上,对个人信息保护法律规制的缺陷、个人信息知情同意原则的困境、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技术性风险、人工智 能企业的内部安全威胁与人工智能技术衍生的伦理风险进行检视,结合国际国内个人信息安全治理的理论与经 验,提出人工智能时代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安全治理策略。【结果/结论】通过分析研究,提出完善人工智能时代个 人信息安全的法律规制,推动政府、企业与社会公众的协同治理机制,构筑人工智能系统个人信息安全技术壁垒, 健全人工智能企业的安全管理规范,强化个人信息自我保护能力等策略,从而全面提升人工智能时代个人信息安 全治理能力。【创新/局限】以信息安全为研究视角,提出多维度、系统性、立体化的个人信息安全治理策略。但由于 缺少具体的数据分析,本文亦存在进一步细化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探讨云计算时代大学生信息安全的保护的对策,目的是加强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有效控制大学生个人信息的泄露和传播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保护现状及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探讨造成信息泄露的原因和途径,最后提出如何在大数据时代提高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做好保护措施,对大学生的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设备的普及,再加上消费者对科技满意度的增加,有专家表示,云计算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个人云。个人云是云计算在个人领域的延伸,即通过互联网对个人的各种信息进行组织、存储、分发和再加工。与所有的"云"一样,个人云由服务器、终端、应用程序和个人信息组成。个  相似文献   

6.
谷镇 《情报科学》2021,39(12):93-97
【目的/意义】通过对个人信息的泄露给公民造成的损失和伤害的分析,能够帮助民众认识个人信息的重要 性,了解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及其原因,加强个人信息安全的防护意识。【过程/方法】本文界定了个人信息与个人 隐私,进而从个人信息的产生、收集以及利用过程中个人隐私泄露造成的危害出发,进一步研究大数据背景下个人 信息和个人隐私的保护措施。【结果/结论】从各国对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的现状中梳理出关于我 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特征与信息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了使国家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隐私保护法”法律制 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创新/局限】本文只是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个人信息及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再接下来的 研究中将深入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移动应用程序在为用户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增加了用户个人信息安全风险,而敏感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当前,加强敏感个人信息保护,对于保障个人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文章以移动应用程序个人信息保护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敏感个人信息保护现状进行梳理,对敏感个人信息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敏感个人信息保护的完善提出合理建议。[结果/结论]为了切实有效地保护用户敏感个人信息,运营商应当推动告知同意规则落地落实,发挥特定目的规则的引领作用,弥补充分必要规则的实践疏漏,以及构建全生命周期严格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8.
当前大数据经济空前繁荣的背后个人信息盗窃行为日益猖獗,个人信息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现行防范个人信息盗窃的技术手段存在滞后性,个人信息保护立法较为分散,不利于个人信息的全面保护。应当加速个人信息安全保障技术的升级迭代、加快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强化对个人信息盗窃的行政监管,构建系统的个人信息安全风险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9.
王吉伟  李大兴 《中国科技信息》2007,(21):125-126,129
WAP电子商务不仅具备电子商务快速、灵活、方便等特点,更是以其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的随时性、可移动性,引起业界的强烈关注,但是其通过移动终端上网的特性决定了它存在和普通电子商务不同的安全性。本文针对WAP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需求分析了WAP的安全机制,提出了由WTLS、WIM、WMLScript和WPKI等安全机制所组成的WAP电子商务安全构架模型和端到端的WAP安全网关模型,分析了基于WAP安全架构模型的移动电子商务的安全实现方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10.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由于蕴含巨大的商业价值近年来频遭犯罪分子大规模非法窃取,从而引发社会对于个人信息安全的普遍关注。个人信息盗窃手段花样繁多,例如恶意捆绑、WIFI钓鱼、路由器入侵、远程控制后门技术、木马病毒等黑客攻击技术,以及各类社会工程学攻击技术。个人信息盗窃已经形成一条庞大、复杂的个人信息盗窃灰色产业链,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应当从个人信息盗窃产业链入手,明确产业链中不同的主体类型、行为方式,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基础,对违法行为实施有效规制。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们相互间的信息交流日益增多,使用移动智能终端相互沟通与信息传递也日渐普遍,而移动智能终端中信息窃取、恶意传播、诱骗欺诈等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危害越来越严重,如何保障移动智能终端数据及接入的安全性,使个人私密信息得到保护,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系统分析,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Consumer distrust is only recently beginning to be perceived as an important e-commerce issue and, unlike online trust, the nature and role of distrust is much less established.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two important consumer characteristics (ethical ideology and risk aversion) on consumer’s ethically-based distrust of online retailers. Also, the moderating role of consumer’s need for personal contact with sales staff is tested. Results from 409 online consumers confirm that both relativist-based ethical ideology and risk aversion are strongly and positively related to consumers’ distrust. Interestingly, our findings show that positive effects of relativism and risk aversion on consumer’s distrust are moderated by consumers’ need for personal interaction, which is more pronounced for those consumers with a high need for personal interaction with retail salespeople.  相似文献   

13.
姜宁  顾锋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160-165
基于企业非授权信息使用在手机购物APP情境下对消费者的影响,根据收集的269份消费者问卷,对提出的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显示,非授权信息使用会增加消费者感知的信息脆弱性,而信息脆弱性则会促进消费者的转换行为;另外,信息设置有效性和信息政策有效性都可以减弱信息脆弱性与转换行为之间的正向关系.研究不仅促进相关...  相似文献   

14.
梁立  宋玲  张翠 《大众科技》2014,(8):43-44
文章主要对基于移动技术的电子商务智能终端进行探讨,首先提出电子商务智能终端的概念,然后阐述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优势和目前仍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基于GPRS/SMS移动技术的电子商务智能终端平台的模型架构。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issue of consumer intention to disclose personal information via mobile applications (apps). Drawing on the literature of privacy calculus theory, this research examine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trade-off decision of receiving perceived benefits and being penalized with perceived risks through the calculus lens. In particular, two paths of the direct effects on perceived benefits and risks that induce the ultimate intention to disclose personal information via mobile apps were proposed and empirically tested.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self-presentation and personalized services positively influence consumers’ perceived benefits, which in turn positively affects the intention to disclose personal information. Perceived severity and perceived control serve as the direct antecedents of perceived risks that negatively affect the intention of consumers to disclose personal information. Compared with the perceived risks, the perceived benefits more strongly influence the intention to disclose personal information. This study extends the literature on privacy concerns to consumer intention to disclose personal information by theoretically developing and empirically testing four hypotheses in a research model. Results were validated in the mobile context, and implications and discussions we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6.
黄丽佳  袁勤俭 《现代情报》2017,37(10):114-121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本文对国际网络隐私研究进行了计量分析,发现现有的研究主题集中在"基于移动位置服务的隐私问题研究"、"隐私保护算法研究"、"隐私保护技术研究"、"云计算的隐私安全研究"、"网络隐私权限控制研究"、"社交网站和电子商务中的用户隐私态度与行为研究"、"青少年敏感信息的隐私与安全保护研究"、"数据公开共享策略与国家治理研究"8个方面。研究发现当前研究中存在"利用数据纵向分析网络隐私主题随时间发展变化的研究较少"、"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隐私问题关注度较低"、"国家的治理与业界的隐私政策相对独立缺乏联系"等问题,"大数据时代移动信息和社交信息挖掘过程中的隐私问题"、"在线医疗的隐私问题"等是未来研究值得关注的领域。  相似文献   

17.
李亚琴 《现代情报》2017,37(7):79-83
用户在线消费评论是电子商务平台客户评论系统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潜在消费者网络购买决策的重要依据。本文运用内容分析和对应分析法对B2C电子商务平台用户评级和用户评论内容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网站用户评论存在显著差异,用户评论受商品类别的影响和中美网站用户评论存在文化差异。研究结论对完善平台用户评论管理和营销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onsider how trust in and perceived risk of a mobile marketplace impact a consumer before installing a mobile application. In particular, trust is conside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ized trust, where consumers faced with ignorance rely on institutionalized mechanisms for personal safety. A bidirectional research model is presented based on trust and perceived risk as antecedents to the intent to install a mobile application. Data is collected from a survey of 214 participants and is analyzed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Results suggest that institutional loyalty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consumers’ intent to install mobile apps. Trust and its antecedent, security, had strong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s with the intention to install mobile apps, while risk and its antecedent, privacy, had weak and in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The bidirectional model’s relationship between trust and risk was also insignificant in both directions, further suggesting that perception of risk is an insignificant factor in the intent to install mobile apps.  相似文献   

19.
魏华  高劲松  万辉 《情报科学》2020,38(5):161-168
【目的/意义】在线评论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探索电商平台消费者绿色产品在线评论信息采纳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挖掘在线评论的商业价值、促进绿色产品的消费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TAM和ELM为理论基础,结合社会环境因素和消费者个体特质因素,构建电商平台消费者绿色产品在线评论信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结论】结果表明评论质量和社会影响均对感知评论有用性产生正向影响,评论源可信度与感知评论有用性的关系不显著,感知评论有用性和社会影响又对评论采纳意愿产生正向影响,产品卷入度会调节消费者评论有用性的感知,而专业知识未能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