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月底,笔者和大众日报特派记者组记者陈中华一起下乡做调查,来到济宁某县某村.见到村支部书记后,记者希望能开个小型座谈会了解情况,于是村书记用手机召来4人.能和村书记相熟的都是村里的能人,这4人恰巧都是小企业主,一个贩运石材,一个做饲料,一个搞养殖,一个开小饭店.座谈中记者问道,感觉今年收入会怎样,石材老板说,活儿明显少了,收入肯定下降,饲料老板说,肉价-个劲跌,老百姓不愿养猪,饲料也卖不动,养殖老板说,我的鹌鹑蛋主要出口,现在出口形势不好.挣不到钱.记者问饭店老板,饭店生意影响不大吧?他瞪起眼反问记者:"我平时就指望他们去吃饭,那你说受不受影响?"大伙一阵哄笑.  相似文献   

2.
雷雨 《军事记者》2006,(3):35-37
在西藏日喀则长达1500余公里的边境线上,驻守着一个个英雄的团队;在巍然耸立的雪山之巅和通外山口,矗立着一座座前沿哨所。千万个可亲可敬的战友兄弟就守卫在那里。2005年10月8日,国庆长假刚刚结束,我们4人——解放军报主任记者杜献洲、西藏军区宣传处摄影干事张震、日喀则军分区新闻报道员刘有飞和我,组成一个采访小组,踏上了为期半个月的赴边防采访之路。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边关行,也是令记者终身难忘的一次采访经历。当记者应《军事记者》编辑之约提笔记录这次经历时,距那次采访已经过去了整整4个月。然而半个月的履险,一路上看到和听…  相似文献   

3.
李璜 《北京档案》2021,(10):49-51
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东交民巷正义路上,有一座不起眼的华风宾馆.而在一百多年前,这里伫立着当时闻名海内外的"六国饭店".这座曾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从积贫积弱到日益繁荣的百年巨变的饭店,在1988年毁于一场大火.抚今追昔,唯有从当时的报刊、档案中还原那段历史.  相似文献   

4.
索马里的战乱迫使外国记者离开摩加迪沙,只能在邻国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报道索马里局势,这件事本身就说明索马里局势的严峻。不在现场而要写出真实可信的报道,这对记者是一个考验。路透社记者埃丹·哈德莱写的《可怕的宁静——索马里停火》,显示出了作者的机敏和技巧。虽然作者不在现场,但他的消息来源是来自现场的救援人员,别辟蹊径,真实可信。记者巧妙地运用  相似文献   

5.
1992年12月9日凌晨,全世界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非洲之角索马里,并将焦距调到首都摩加迪沙附近的一片海滩上。1800名美军作为联合国多国部队的开路先锋此时正乘坐直升机或两栖登陆艇离开海上的战舰,朝战乱不已的摩加迪沙进发。 美军在登陆时没遇到任何武装抵抗,却遭到近百名新闻记老的“突然袭击”。早已等候在此的记者们用闪光灯和聚焦灯将黎明前的海滩照得如同白昼,并将美国继海湾战争以后的又一次重大军事行动通过电视向全世界作了现场报道,让亿万观众及时看到了那扣人心弦的画面。  相似文献   

6.
新华社有个在加拿大学习的研究生到《多伦多时报》实习时,跟该报一老记者到一家新开张的饭店去采访,回来后写了一条消息交给总编辑。总编看后,首先问他们在这家饭店吃饭了没有?他们说吃了。总编没吭声,从口袋里掏出200元钱,然后写了一个条子:某某饭店经理,我们的记者今天吃了你的饭,实在对不起,现把饭钱退给你。然后,总编把那篇稿子也退给记者,说:“吃了饭的消息不能登,得重写?”  相似文献   

7.
阅读《北京日报》,经常能看到一些写得生动活泼的新闻导语,下面几条可以说是其中的一种类型: “本报讯(记者邸彩霄)立冬以来,香山红叶纷纷落坡,香山饭店的生意仍是那么‘红火’.在饭店‘四季’厅内,一些住店宾客和游人在小憩、喝咖啡……人们都说:如今的香山饭店搞活啦!”(《香山饭店积极开拓经营渠道由“冷点”变“热点”》,1984年12月3日) “本报讯(记者张雅宾)前天上午,北风凛冽,天气寒冷,市政协大厅内却欢声笑语,温暖如春.为祝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书画义卖赞助活动圆满结束,市政协等十一个主办单位在这里联合举办招待会.”(《市政协等发起的“爱我中华,修我长城”书画义卖赞助活动结束》,1984年  相似文献   

8.
日本有一座世界上最小的电视台.那就是冈山县津山市的“津山放送”(TCV).它创刊于1976年9月.这座电视台从行政、业务、技术、服务包括在内,只有四个工作人员.每个人既是台长又是撰稿人;既是编剧又是导演;既是播音员又是摄像师;既是记者又是司机,什么都得会.编辑部、录象室、放送台、贮藏库加在一起,只有33平方米. 这个电视台虽小,但节目却很受欢迎,它除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 前些天到呼兰县看朋友,应邀在义和春饭庄吃饭。正当我们要走时,忽听隔壁单间有吵骂声。向室内窥视,见一位戴眼镜的中年男人不顾两个人的劝说.指手划脚地骂店主人,声称要给饭店摘幌.不让开了。经打听才知道,戴眼镜的是呼兰镇陈镇长,经他手欠饭店的饭费有几千元.今天是饭店承包人向他要钱,他大为恼火,说如果再见面要钱,就不包给他了,让他停业。看到饭店主人唉声叹气的样子,真让人难受,希望报社记者能进行调查,为承包者解除苦恼。读者赵杰英调查附记: 根据赵英杰同志的来信,记者于11月24日赴呼  相似文献   

10.
1991年6月4日清晨,巨大的爆炸声惊醒了下榻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希尔顿饭店的外国记者。摄影记者穆罕默德·阿明立即翻身起床,拉开窗帘,发现窗外火光冲天,爆炸声隆隆、亚的斯亚贝巴出大事了。阿明下意识地顺手抓起摄相机,拍下了窗外的情景。阿明是英国国际电视新闻社驻内罗毕分社社长。25年的记者生涯,造就了阿明的特殊性格,哪里有危险,就往哪里冲。种种迹象表明,亚的斯亚贝巴的弹药库爆炸了,当时正值宵禁,谁也不准上街。焦急的阿明熬到早晨6点,宵禁一解除,就第一个冲出饭店,驾车直奔现场。  相似文献   

11.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小城博伊尔斯盛产石灰岩,在其地下约66米深处,隐藏着一座安全级别仅次于白宫和国防部的秘密资料库.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近日探访了该资料库,称它是地球上最安全的地方之一.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任丘市境内的一条公路旁,有一饭店,名曰“尚一当”。“尚一当”者,“上一当”也。有记者作了实地考察,得出结论:名副其实。该饭店前不巴村,后不靠集,孤零零的三面是树,一面临路,使人联想起《水浒传》中的黑松林。然而过往长途公共汽车的司机们偏偏对它有特殊感  相似文献   

13.
大师犹如一座大山,更像一座灯塔,引领和照亮科学前进的方向.在新闻采写实践中我体会到,科学大师是新闻"富矿",值得深入挖掘,更是良师益友,对成就记者的新闻事业也有很大帮助,给记者良多感悟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高小定 《今传媒》2007,(10):40-41
一 不久前,参加了一个"朋友"的聚会.一大桌子人,其中有公务员、有在企业当员工的,还有一位记者.刚入座不久,一个在政府里做事的小头目就冲那位做记者的朋友说道:"你们记者现在自以为很牛?可你知道我们在下面说你们什么吗?说出来你可不要生气哦!我们说记者是苍蝇,碰到了也不能往死里打,一旦打死,就会招来一群.因此,我们现在对付记者,都是给塞点甜头,然后哄他赶紧走."  相似文献   

15.
陈杰 《黑龙江档案》2014,(1):117-117
正民以食为天。任何一座城市,都是离不开饭店的。大庆这座石油城的饭店是从哪年开始出现的,我没有考证,记忆中,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大庆的中心区萨尔图区有3家小饭店,它们应该是大庆最早的饭店了。当时,大庆的繁华区是在萨尔图火车站的过街天桥两侧,当地人通常称之为铁东、铁西。当时大庆的萨尔图区只有职工医院是3层楼,此外再没有楼房了,都是矮趴趴的干打垒,过街天桥雄立于闹市之中,很有点  相似文献   

16.
昔日它曾是一座诞生于梦境的童话城堡,今日它成为具有现代化功能的精品酒店。 这无疑使更多现代人认识了这栋建筑的精美,它的声名再起也引来了更多关切的目光:马勒别墅饭店的再生之道可能成为其他优秀近代建筑的再开发模式吗?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栋乳白色的三层西式楼房,在周围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中,显得精致而独特.小洋楼座落在上海斜土路上,去年新挂上的"孔家花园"招牌在夕阳下泛着红色的光泽,黄色横幅上写着"一座有故事的花园,一家有好菜的饭店",这使得不少往来的路人曾一度以为这幢西班牙风格的小洋楼是旧中国"四大家族"中孔祥熙的私宅.饭店的经营者将错就错,甚至在广告中予以误导.  相似文献   

18.
大摆婚宴,请吃送礼,铺张浪费,这个问题在报道中多次议论过,不算什么“新闻”。但是,新华社6月10日播发的“社会广角镜”:《一夜婚宴钱团委用一年》稿,却就这个问题独辟蹊径,通过新的角度对这一问题重新挖掘,使其产生鲜明的对比效应,从而展示出问题的严重性。这则新闻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记者与服务员的对话。记者投宿温州饭店,半夜被鞭炮声惊醒,不知何故。第二天才知“有5对青年在这里举行婚礼”。记者通过服务员之口了解到温州饭店一桌酒席的全部费用要400元左右,这  相似文献   

19.
赤尾邦和与今村正启,是来自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的两名和平志愿者,他们声称来到巴格达是为了保卫伊拉克人民。他们和目前还在巴格达的大部分记者和和平志愿者一样,住在相对安全的、由总统之子乌代·萨达姆·侯赛因拥有的巴勒斯坦饭店。 原来各国记者居住的拉希德饭店和曼苏尔饭店,在战前最后几天逐步因为可能要被轰炸的传闻被撤空。 今村在和中国记者聊天的时候,谈起  相似文献   

20.
难忘的记忆     
人老好忘事.我已过了“耳顺”之年,可有几件事儿却从未忘记,至今,还深印在脑子里. 一、坐车1956年,三门峡枢纽工程加紧筹建.因为它是人民治黄以来的第一座大工程,好几个新闻单位都派驻了记者,其中就有新华总社的特派记者华山同志.按三门峡工程局规定,记者去工地,可以要车.但是,华山这位资格老,级别高,写过《鸡毛信》、《英雄的十月》等名篇的名记者,下工地采访却从不要车.不论是在距工地近的史家滩、大安居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