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案例】 班级的娄同学,是一个胖乎乎的男孩子。平时花钱经常大手大脚,在班级里经常表现出“金钱万能”的思想。这不,这几天还把自己家里的一些书带到班级里来,美其名曰“借”给同学们看,实际是以两角钱一本的价格,出租给同学们看,以此来赚钱。如此生意,着实让我大吃一惊,必须要纠正他这种思想和做法。  相似文献   

2.
到昨天为止,我还没有在班级里当上个一官半职。不是我没能耐,而是没有机遇或者“专业不对口”。今天,机遇和“专业”同时降临到我的身上——我当上了“书官”。最近,学校为我们每个班级新配备了漂亮别致的书架,同学们从家里带来了很多书,老师宣布由我和另外一位同学管理。我是有名的书虫,这下正称了我的心,太高兴啦!上任第一天,我们就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新官上任三把火”嘛!同学们拿来的书真不少,门类也很多,大小、长短参差不齐,我们要整理上书架。这项工作可真有点儿难度:按内容分吧,书的长短大小不统一;按长短大小分吧,阅读时又不方便…  相似文献   

3.
新课改的实施,使我认识到学生光读一本语文书是永远学不好语文的。为营造一个书香班级,作为班主任兼语文教师的我总是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找”书读。在我的苦心“经营”下,班级里的“书香”渐成气候。这不,我又抽空去了一趟学校图书室,给学生捧回来了一大叠书,每人一本。看着学生们喜滋滋地把书一本本地领去,我也很开心。书很快就发完了。这时,坐在最前排的一位男生望着我,说:“徐老师,你怎么不为自己留下一本书?”  相似文献   

4.
新课改的实施,使我认识到光读一本语文书是远远学不好语文的。为营造一个书香班级,作为班主任兼语文教师的我总是千方百计为学生“找”书读,在我的苦心“经营”下,班级里的“书香”渐成气候,这不我又抽空去了一趟学校图书室,代学生捧回来了一大叠书,每人一本,看着学生们喜滋滋地把书一本本地领去,我也很开心。  相似文献   

5.
“同学们,你们怎么看待书本呢?”在教学《书——我的知心朋友》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们踊跃发言了:“我认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终生的伴侣,是最诚挚的朋友,我们能从书中获取大量的知识。”“我觉得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们要不断地从书中吸收营养。”“我想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同学们说得真好!“我觉得书不好,我们家隔壁的一个哥哥,原来学习成绩很棒的,还是班级里的中队长呢!后来迷上了看课外书,成绩直线退步。”——不和谐的声音让…  相似文献   

6.
※写一次借书的经历。※介绍一本好书。最近学校为每个班级都安了一个“读书柜”,由班级里的同学捐书,让班里的同学多看看书。我们班的同学还都真热心啊,捐了不少的书,让同学们都大饱眼福了。  相似文献   

7.
跳蚤书市     
几天前,王老师就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准备在红领巾广场上举办一次“跳蚤书市”活动,让同学们把家中的旧书拿到学校来,以班为单位举办书市,可以卖自己看过的书,也可以到别的班级那儿买自己喜欢的书。同学们听到这个消息可高兴了,纷纷把自己的旧书带到学校来,做好了各种准备。今天中午,我们正坐在教室里津津有味地看书,王老师走进教室,笑着对大家说:“同学们,书市活动马上就要开始了!”同学们听了,都高兴得拍起手来。同学们陆续来到红领巾广场上,校园里顿时热闹起来,叫卖声此起彼伏。我和陈小文、严阳、马姗姗一起卖书。我们找到一块空地,…  相似文献   

8.
每个班级都是一本"书",这本书藏在同学们的脑海里,记忆里;这本书中记录着我们所遇到过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我时常会翻阅这本书,感受它给我带来的亲切和快乐。  相似文献   

9.
张峄 《小学生时空》2011,(12):58-59
从五年级开始,我们班就建立了图书角,经常开展“班级读书会”活动。在这里,我和同学们一起共享读书的美好时光,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阅读范围越来越广,时常陶醉于书的海洋……  相似文献   

10.
李红丹 《师道》2005,(9):33-33
来到教室门口,我发现教室里没有我想象中的喧嚣,孩子们全都捧着刚发的语书津津有味地读着、看着,根本没有注意到我来了。我微笑着走进孩子们中间:“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说说语书。”“说语书?”他们面面相觑,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随手拿起一本语书,充满激情地说道:“同学们,这本语书看上去很普通。可它凝结着许多编辑的心血,承载了无数教育工作的期望。悄悄走进去,你将看到一个神奇的世界。用心读一读,你会受益无穷!现在请大家自由读书,十五分钟之后交流心得。”  相似文献   

11.
农村小学的孩子虽比不得城市里的孩子们生活条件好,但在家里也受到较多宠爱,很多孩子对学习用品存在着浪费现象。开学之初,为了让学生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我鼓励同学们把平日随手丢掉的废纸都收集起来,准备卖给废品收购站,卖得的钱作为班级的“专项基金”,等学生毕业时买些小礼品送给他们。事情虽小,我还是郑重其事地宣布了班级“会计”“出纳”“保管”名单。没想到同学们空前热情,班级里随地乱扔垃圾的现象没有了,环境卫生也有了很大改善。经过大家努力,班里的专项资金很快就有几十元了。  相似文献   

12.
朱密华 《上海教育》2009,(21):53-54
一年级新生开学,一个聪明伶俐的小男孩吸引了我的注意,他能说会道、表现欲极强,小名“牛牛”。可没过几天,这讨人喜爱的“小牛牛”竟成了一只令我最头痛的“犟牛牛”。他在班级里的随意性很大,一不称心就发脾气,一发就不可收拾,同学们见到他都会远远地躲开。  相似文献   

13.
一人写,教师一人看”的作文教学模式。“分组合本”方式,是受学生轮流记载班级日记一事的启迪而创设的。1984年起,我把由学生干部记录的条文式班级日记改为由全班同学轮流执笔的散文式班级日记。想不到同学们积极性空前高涨,每当一位同学的“大作”问世,便有许多同学争相传阅并加以评论。我每周查阅一次,写一些评语,有时也发表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久而久之,同学们便把班级日记当成他们发表习作的园地,一些同学的写作兴趣就是从这里培养起来的。就这样,我的“分组合本”作文训练悄然诞生了。我把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写作小组,每组五至七人…  相似文献   

14.
小小的胜利     
阳光明媚的十月,老师在班级发布了一个通知:“同学们,学校即将举行运动会,请同学们积极参与。”从未参加过此类活动的我,在第一刻就想到了逃避。不巧的是班级的长跑没有人参加,在同学们的怂恿下,老师硬是把我写在了1500米的长跑名单中。  相似文献   

15.
新学期开学,爸爸特意托人为我买了一本语文参考用书,爸爸说,每篇课文的分析书里都有,有了这本书,学语文就轻松了。我不禁有点沾沾自喜,把它带到教室,取出来向同学们炫耀:“有  相似文献   

16.
寻找一本书     
曾经听过一场名为“寻找一本书”的讲座,主讲人是位从美国留学归来、小有名气的青年学者、教授,在大学生中很受欢迎。教授一上台,就向我们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都阅读过很多的书,有谁能在读过的书中,挑出一本你认为对自己一生都有用有价值的书,告诉我书名吗?”一本对“一生都有用有价值的书”?看起来十分“简单”的一个问题,可是,我还未曾思考过。那么多的书,是哪一本呢?我陷入了沉思。是《伊索寓言》吗?或者《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抑或《西游记》、《水浒传》、《隋唐演义》的连环画中的某一本?这些书,的确陪伴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  相似文献   

17.
左右 《家庭与家教》2005,(10):54-55
我女儿上小学六年级,非常懂事,是个热心肠,而且组织能力很强,在班级里的人缘也好,所以从上小学开始到现在一直担任班长,班级的活动给她组织得有声有色。明年就要升初中了,可最近我发现她的学习有所退步,我认为是她当班干部影响了学习,想让她别干了。我这种想法对吗?云南昆明潘娅敏许多家长看到孩子学习有所退步,就让他们放弃做班干部及参加课余活动的机会。许多学生逐渐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升学书”的“小夫子”。当班干部就一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前途吗?许多学生是学习尖子、工作能手,在老师家长的赞扬声和同学们的羡慕眼光中成长…  相似文献   

18.
一、积累好词佳句 农村孩子的家长没有为孩子买书的习惯,充其量买几本,我就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尽可能地把个人的藏书拿到班上,交换看。几学期下来,图书角里的书已经相当可观,极大地弥补了农村孩子可供阅读的书籍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可贵的5分钟今天星期四,按照本周活动课计划,我们班今天的活动应该是朗读比赛。活动课的铃声响了,我夹着活动记录来到班级。同学们都非常活跃,因为事先有布置,所以4个小组的同学按照我的要求进行抽签,选拔本组的选手代表本小组参加朗读比赛。随着各组选手的产生,班级里的秩序已经趋于井然,然而三组的同学一直在互相窃窃私语。我心生疑惑,走下讲台去询问组长。随着我话音,这个组的同学就七嘴八舌地告诉说:“我们组把小伟抽上了,老师从来不找他读课文的!”“老师,让他代表我们组参加比赛,我们一定输了。”……我看看小伟,他可怜地低着头,不时…  相似文献   

20.
偷读     
书非借不能读也。而我回忆自己小时候读课外书的经历,大都竟来源于——偷读。小学四年级时,我突然对课外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的小学生书包里,除了语数两本教科书,就很难再找到别的什么书。偶尔有一本小人书,同学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