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沈从文精心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湘西风物人情画图,笔下渗透着一种纯真的美丽;然而"美丽总是愁人的",在其以乡土为题材的创作中我们领略到一种"淡淡的孤独悲哀"与"乡土悲悯感"。文章拟通过阐述这类小说创作的艺术视野、艺术特色及艺术根源,对沈从文湘西小说的悲剧意识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
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对"人与自然契合"的湘西世界的自然美、风物美和人性美进行了热情洋溢的歌颂,极力追求一种古朴宁静的乡村文化景观.他在作品中构筑的那个的"湘西世界",触及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积淀的"天人合一"的理想社会的原型,满足了时代补偿性调节的需要,因此震撼了人们的灵魂,使其作品获得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是一个热情的理想主义者,<边城>是他充满深情唱出的一曲生命的理想之歌,是他出于"怀旧"的主观诗情并把它凝结成的"诗",是沈从文梦里故园的产物.他写湘西,实际上是通过故园风物的眷念来补偿人生的失落,以慰藉他那魂灵深处的创伤.主要从画中人、画中物、画作者、画外意三个方面来解开这个梦,为读者打开神秘之窗.梦是美丽的,而...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自称“是个乡下人”的沈从文,以勤奋忠实的创作,执著地展示偏处一隅的湘西的风物地貌、人情世态,给我们构筑了一个鲜活而富有魅力的艺术世界──“湘西世界”,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价值。那么,沈先生何以如此执迷于那个原始乡野,厚爱那些乡村灵魂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创作的潜意识里,饱含着浓浓的乡土根性。一人之于土地的联系,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难以言说、撕扯不断的精神纠葛。对乡土的眷恋和热爱,是一种人类共有的情感现象,对于中国人来说,乡土、家、根是几个具有内在联系的话…  相似文献   

5.
《边城》创作于1933年,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沈从文建造了一座淳朴之城,里面供奉着淳朴、善良和美丽。他用牧歌的音调,唱了一曲渺远的哀歌,转换之间,便是都市的乡村镜像。通过对沈从文湘西世界的解读,探讨其湘西世界的都市镜像意义。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是一个热情的理想主义者,《边城》是他充满深情唱出的一曲生命的理想之歌,是他出于"怀旧"的主观诗情并把它凝结成的"诗",是沈从文梦里故园的产物。他写湘西,实际上是通过故园风物的眷念来补偿人生的失落,以慰藉他那魂灵深处的创伤。主要从画中人、画中物、画作者、画外意三个方面来解开这个梦,为读者打开神秘之窗。梦是美丽的,而"美丽的东西总使人忧愁",为了淡化这宿命的悲剧,沈从文以"善"与"美"进行了巧妙的阐释,从而圆了这个作于都市的"乡下人"的梦。  相似文献   

7.
“湘西王”陈渠珍的《艽野尘梦》,是一部颇具传奇色彩的文学著作,其蕴含的史学价值、地理生态学价值、军事学价值亟待发掘,而目前的研究仅限于对这部著作的文本校注、史料引用。因此,深挖其学术价值,既有助于认识康藏地区的风物人情,促进汉藏民族和谐;也有助于考察陈渠珍前期的人生经历,探究其文学气质对早年沈从文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白的诗歌,凝结在其中的山水情结是理解他的诗歌的关键。成长于四川,漫游长江南北,诗仙用心在歌颂长江的山水风物,也唱响了他深沉、奔放的爱国之曲。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沈从文以描写湘西人情风物的系列小说,创造了中国文坛一个"乡下人"的神话。在其构筑优美如诗的"湘西世界"里,字里行间填满了爱和温暖,把深深的悲剧体验隐伏在了小说的背面,朴素的语言、隽永的文风,承载的却是诗意化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0.
异化民俗下的人性悲歌--解读《边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文化的描写在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沈从文的<边城>不仅仅被看作是一曲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爱情颂歌,它更是湘西本土"巫鬼文化"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一曲异化民俗下的人性悲歌.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是三十年代的独行者,在政治斗争异常激烈的年代,他把个人的生命体验都融入由他所创造的"湘西世界"中,用爱和善谱写了一曲生命和人性的颂歌,以此来达到重造民族品德的目的,但湘西世界中表现出来的不完美,注定了他这个人生理想的落寞.  相似文献   

12.
土家族作家田瑛的小说营构了一个虚拟的湘西,亦即第三种湘西。它远离了沈从文抒情的湘西,孙健忠写实的湘西,逼近了一个文化精神意义的湘西。田瑛的小说,在南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独树一帜,坚守着一种执着的文化审美,一种原始生命冲动的文学倾诉。他的小说创作实践,使以沈从文为代表的湘西现代文学传统,划出了精神上一以贯之,却又各自鲜活的三个方块,亦即第一、第二和第三种湘西。田瑛是一位生活于现代都市,精神却自我放逐到自己的湘西的作家。他文学发问的方式,就是他小说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西洲曲》产生的地理环境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六朝建康自然环境的考察,并结合唐人温庭筠等人诗文中对建康风物、掌故和地理环境的记述,《西洲曲》中的"西洲"、"南塘"等地点应该在建康附近,这首杰出的民歌亦应产生于六朝建康地区,描写的是发生在秦淮河畔的爱情故事。从建康的人文地理环境和《西洲曲》的艺术特征分析,《西洲曲》应产生于建康地区的文化氛围之中,它最后完成于齐梁文人之手,属于"吴歌"的范畴。  相似文献   

14.
湘西花灯音乐是流传于湘西的一种舞蹈性较强的民间音乐。它结构完整,旋律优美,地方色彩浓郁,深受群众欢迎。湘西花灯音乐包括龙灯、狮灯、牛灯、马灯、车灯、船灯、蚌灯、虾灯、茶灯、地故事等民间歌舞演唱中的一切小调,它是由本地山歌、摊腔、小调以及外来的既成曲调演变发展起来的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形式。现对湘西花灯音乐的形成与发展作些初步探讨。一、湘西花灯音乐的形成湘西花灯音乐同湘西许多民间音乐一样,发端于古代民间祭扫音乐。在湘西,有这样一种说法:“闪雷禾起虫,无雷天必旱。必须舞龙以求雨,跳灯以娱神……”。…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以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情调唱出了一曲清新悠远的牧歌,并从中表现出了多层次的文化批判和反思,其一是大多数人经常谈到的那种对城市现代文明的批判,其二是深藏在作品中的也足为人们所忽略的,沈从文对他深爱的湘西淳朴民风和乡村文明本身进行批判和反思。本文着重对后者进行初步探讨,用以揭示沈从文小说文化批判和反思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6.
12年前,一位城里姑娘为了爱情,为了共圆一个文学梦,抛弃优越的城市生活,跑到湘西南一个偏僻的穷山村里,嫁给了一位无腿的残疾青年。12年来,他们同甘共苦,演绎了一曲至亲至爱的无价恋歌……  相似文献   

17.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这是沈从文先生在他的《习作选集代序》中,对其艺术追求的坦诚描述。(《国闻周报》1936年第13卷第1期),奠定他在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的中篇小说《边城》,正是一部充分体现他的艺术追求的力作。在中国乡村困顿破败,危机动乱的三十年代,当许多作家作品直面现实与人生,沈从文却把他的艺术触角对准了湘西山乡,从容漫步于湘西茶桐城边,悠悠唱着一曲人性至善的田园牧歌,写下了一部似画如诗的田园小…  相似文献   

18.
怀着对湘西世界无以言说的温爱,寄寓着对人类社会美与爱的理想,沈从文于1933年冬至1934年春谱写了一曲清婉的牧歌——《边城》,以希实现他用一枝笔来好好保留最后一个浪漫派在二十世纪生命取予的形式。现从以下几点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现代作家中,沈从文堪称为一位多产作家。尽管他从一九二五年登上文坛到一九四七年就基本上终止了文学创作,但二十余年间仅小说结集就有五十余种。这些小说如同他的众多散文一样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成就。就大的题材来说,他的小说基本上可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所谓“都市文明”的揭露;一部分是对湘西社会生活的描绘,这前一部分小说,如与茅盾对上流社会画卷般的描绘,与张天翼对中产阶级的嘲讽,与曹禺对家庭、社会道德的深刻透视相比,毕竟显示不出更多的思想艺术特色。沈从文小说创作最突出的成就应该说是他的那些用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清丽流畅的文字,精心描绘出来的一幅幅色彩斑烂的湘西风物人情的画图。这部分作品可  相似文献   

20.
《边城》以其浓郁、淳正、绵长的湘西风情奏响了一曲激荡人心而略带凄婉的抒情牧歌。作品情凋荚、感情真、人物纯、环境幽、语言雅。教学这篇课文,笔者让学生以傩送的口吻编写情歌的方式,亲近作品,感悟情境,寻找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效果良好。湘西青年男子求婚有两种形式,一是“走车路”,托媒人说亲,明媒正娶;一是“走马路”,男子唱情歌来获取女子的芳心,以定终身。翠翠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