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紧扣“背影”教《背影》湖南岳阳县教研室陈梦林一、找到背影课文四次写到背影,着重写的是两处:一处是父亲在浦口车站爬月台的时候,一处是父亲从火车上下来往回走的时候。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直接向学生发问:课文所写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背...  相似文献   

2.
《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记叙的是多年前作者之父在浦口车站送其乘火车北上念书的情景。在上本课的时候.当笔者刚把“它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说完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背影》结构太简单,简直就是平铺直叙,事件也平淡,男儿有泪不轻弹.文中的几次流泪有些做作.让人不能自然接受.算不上什么‘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3.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性散文作品。文中出现四次“流泪”描写,字里行间洋溢着动人的亲子之情,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第一次流的是“悲哀之泪”。文章写道:“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当时,“我”的“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真可谓“祸不单行”。面对着颓败的  相似文献   

4.
张丹志 《文教资料》2006,(7):157-158
散文大家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情融于景、感人至深的散文。其中车站买橘子一段是全文的重点。两次背影,两次流泪,作者都作了细致地描绘,尤其是对遭受“祸不单行”磨难的肥胖的父亲艰难地穿过铁道买橘子的情形更是描画得细致入微。对于父亲的这一举动,教学中,我们总是把教学的  相似文献   

5.
高献辉 《江西教育》2003,(23):28-28
《背影》一文关于“泪”共写了四次:第一次写见到父亲,看到满院狼藉,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第二次写望父买橘,“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三次写父亲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眼泪又来了”;第四次则是接读父亲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见到父亲背影。四次所写的流“泪”,虽都是动情所致,但特写的环境不同,流泪的含义不同,因而用词不同,彼此不能互换,更不能省却。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深刻领会:第一次的“泪”,为祖母亡故,老父解职,家境惨淡,因百感交集而“簌簌地流下泪来”,为“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第二次的“泪”…  相似文献   

6.
这篇散文写于1917年冬天。因为祖母去世,作者从北京到徐州,和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又和父亲乘车北上,至浦口车站,父亲为了谋生,不得不和他中途分手。《背影》写的就是当时父子车站分别的情景。全文共七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篇点题,引  相似文献   

7.
一位语文教师执教《背影》公开课,精心播放了腾格尔的歌曲《父亲》以渲染情境,抓住“我”的几次流泪这个动情点,充满激情地一遍遍为学生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8.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著名的纪实散文代表作。文中记叙作者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感记,事情虽小,但表现的是人生最常见的父亲爱子之间的真挚情感。文章中所表现出的感人肺腑的人间真情、亲情,使我们在任何时间去学习这篇文章,都让人感叹不已,感慨万分。这种感染力,一方面是源于作者对父亲的心底理解和亲情之爱,同时也是与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精雕细琢的语言艺术密切相关。本文试图从文章的构思和语言特点两个方面,浅谈《背影》反映出来的文学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针对朱自清《背影》的主题,大 部分教师往往侧重于颂扬深沉的父爱’而轻视了父子关系的另 一方,作为儿子的朱自清对父亲情感的转变。这种转变不单单 是文中“我”四次流泪时的情感变化,还应包括故事发生时情境 中的“我”和多年后回忆往事时的“我”,两“我”之间的情感差 距。从差距入手重新审视父爱,并反观自省。  相似文献   

10.
1.突出特点 ,抓住关键准确把握教材特点 ,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宁鸿彬老师讲《背影》 ,紧紧围绕“背影”引导学生阅读思考 :(1)课文几次写“背影”?(学生回答 :四次。)(2)四次写“背影” ,写了几个“背影”?(学生回答 :两个。)(3)四次写“背影” ,有什么异同?(学生回答 :两次实写两次虚写 ,实写一详一略。分别从四个角度写“背影” :思背影 ,望背影 ,找背影 ,现背影。)(4)为什么详写第二次“背影”?(学生回答 :详写这段“背影” ,表现父爱。)(5)“我”为什么望着父亲的背影流泪?(学生回答 :父亲年高 ,体胖 ,…  相似文献   

11.
《背影》一文中,通篇不见一个“爱”字,却写出了一首圣爱之歌。文中四次写到背影,四次写自己流泪,写了父亲说的六句话,语言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真挚地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恩与怀念。1917年冬天,朱自清71岁的祖母在扬州病逝,接到噩耗的朱自清与父亲回到扬州奔丧,满目的凄凉使他禁不住潸然泪下:往日家中气派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板桥手迹早已不见了踪影;花厅墙上零落的挂着几幅清人字画,一张竹帘;满院的枯枝败叶,一片狼藉,一派凄惨之景。丧事完毕后,朱自清和父亲一起坐火车北上,在南京车站父子别离,于是便有了《背影》中那感人…  相似文献   

12.
关于《背影》的主题思想,争议颇多。其中的一种意见,认为文章字里行间盈溢着真挚的父子之爱。的确,“背影”是父子深情的凝聚点。所谓父子深情,既有父亲对儿子的爱护,也有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与爱戴。作者选择了一个“背影”,巧妙地把这两方面的爱融汇了起来。从父亲这方来说,在浦口车站与北去求学的儿子分别,从决定不送到终于去送,以及看行李、选座位、托茶房等琐事,已经表现出对儿子的关切与厚爱;然而,慈爱的父亲觉得还不够,还要穿铁道、爬月台,为儿子买几个桔子——那肥胖的身躯、那蹒跚的步履、那笨拙而又艰难的动作,合成了儿子眼中“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是  相似文献   

13.
我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时,注意把传统的情感表述与现代幻灯投影技术结合在一起,根据文章的特点和直观的原则,从投影“背影”画面入手,凝聚学生视点,由形到神,由“背影”逐步联想,深入地进行引导教学,创造了感人的形象和玄妙的意境,既突出了重点,又紧扣了主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背影》中,最能打动朱自清之心的瞬间是父亲那艰难地爬车站月台的“背影”。这也是本文的关键所在。为了让学生掌握重点并能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激起感情的共鸣,我根据课文描绘的文字,设计了一幅父亲艰难地爬月台替儿子买橘子的“背…  相似文献   

14.
男儿有泪不轻弹,不到伤心处不落泪。《背影》中作者通过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心态,四次写到“我”的“泪”,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使文章产生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一、悲伤的泪眼中见一个坚强的父亲第一次写“我”落泪是在文章的第2段。“我”奔丧回家,“到徐州见到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到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泪”是悲伤的泪。眼见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境惨淡,不觉悲从中来。这“泪”为文章渲染了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父  相似文献   

15.
先感动自己     
一位语文教师执教《背影》公开课,精心播放了腾格尔的歌曲《父亲》以渲染情境,抓住“我”的几次流泪这个动情点,充满激情地一遍遍为学生朗读课文,然而,学生却发出了:“真没出息”和“不就是一次分别吗?好像是要永别似的”的刺耳声音。精心准备的公开课失败了,教师对孩子们的冷漠感到疑惑而绝望,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的散文从内容到形式都是臻美的艺术品。单从艺术构思方面着眼,他巧设角度.精密设计,加工提炼,发挥成篇。特别巧设“文眼”使文章玲珑精巧,曲折多变,显示了魔幻的构思魅力,下面作一简析。“文眼”——聚光镜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散文。追忆8年前(1917年冬)祖母病故,作者与父亲朱洪钧从徐州一道回扬州奔丧.丧毕,父亲到南京寻职,自己回北京读书,在浦口惜别的情景。这些材料如果不加艺术构思,平铺直叙地写成记叙文,很难产生艺术感染力。然而作者妙笔生花。一开头就别开生面地巧设文眼:“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相似文献   

17.
《背影》取材很平常,不过是着重描写父亲在南京浦口送“我”上北京念书的一个剪影,刻划了一个眷眷之心的慈父形象,抒发了诚挚的父子之情。透过依稀的“背影”,摄人心魄的感情,如汩汩清泉流进心田。  相似文献   

18.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名作,这篇散文表现的主题是较易理解的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动人的感情。但如何把这一深情揭示透彻,特别是写父亲爱儿子,为何单单选取了浦口车站送别的“买桔”这一场景? 原来,散文把父爱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借扬州特定的“买桔”这一习俗。扬州人把“走  相似文献   

19.
理解文章的中心;品味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初读:理清思路,了解大意教师布置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三个问题:1.文章着重刻画的是何时何地看到的“背影”?2.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3.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上述问题后,教师归纳: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八年前与父亲在浦口车站惜别的情景,着重刻画了父亲攀上月台时的“背影”,宇里行间流露出对父亲倍加思念的感情。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开篇点题,奠定情感的基凋。第二部分:回忆往事,描写“背影”。这一部分可分三层:一是写…  相似文献   

20.
《背影》写于1925年。记述了作者两年前的一个生活片断,集中描写了父亲在车站送“我”时的“背影”。展示了旧中国动荡年代人民颠沛流离的一个生活侧面,从而表现了父子之间真挚、深切、朴实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