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授治校源于欧洲,是欧洲一些国家大学保证学术权力行使的重要制度。在我国近代大学创立之初,教育家们也对教授治校进行过探索。教授治学是现代大学内部事务的一种管理模式,是指教授更多参与学术事务的管理和决策,调解与学术相关的资源。校长治校意味着校长在高校管理中拥有相应的决策权,处于领导地位。事实上,在大学这个系统内部,要实现有效治理和优化治理,更重要的是通过组织设计,实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协同运行。  相似文献   

2.
教授治学还是教授治校历来争议不断,但从现阶段的实践和发展趋势来看,教授治校明显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的发展,教授治校被逐渐削弱在所难免,教授回归学术本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由“教授治校”到“教授治学”是教授参与高校管理理念的重大转变,这不仅符合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更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和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高校到底应该教授治校还是教授治学,现实中存在颇多论争。事实上,教授治学是教授本质内涵的合理延伸,教授治校超越了教授的本质规定;"教授治校"是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现实中不宜机械照搬。教育家治校、教授委员会治学、行政管理者精于治事,是我国高校有效建立教授治学制度的内部条件,同时,还需要政府简政放权,为教授治学创造适宜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4.
“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在高校治理的过程中处于两难选择“境地”,实施参与式管理是“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的一个“调节器”。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参与式管理会极大地提高高校管理效益,平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教授治学是教授本质内涵的合理延伸,教授治校超越了教授本质规定的结论建立在思维逻辑与事实逻辑统一的基础之上。民主管理是大学师生员工共同的民主管理,教授治校不能与民主管理划等号。现阶段教授治学不能落实,原因是多方面的,将其一概归纳为教授治校不落实确属归纳不当。教育家治校、教授委员会治学、行政管理者精于治事是落实教授治学的重要条件与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执掌北大时,对北大进行了全面的民主改革,建立了一套“教授治校”制度.但在蒋梦麟出任北大校长之后,由于国内政治环境的改变和美国高等教育制度及其留学、从政经历等因素的影响,最终促成他在北大进行了从“教授治校”到“教授治学”的制度改造.  相似文献   

7.
“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授治校的实质是创建以学术权力为主导的大学组织结构与权力架构,而教授治学仅指教授在大学学术事务的管理上拥有一定的发言权,二者具有本质区别。教授治学仅仅是教授治校的一个枝节部分,教授治校则是教授治学的必要前提。以教授治学代替教授治校,是我国大学管理体制民主化改革的倒退。  相似文献   

8.
大学到底应该追求教授治校还是教授治学,这一争论关涉到我国大学管理改革的基本取向.教授治校所蕴涵的旨趣是对大学民主管理的诉求,它要求给予普通教师群体参与学校重大事务的决策与管理的权力与机会,但不企图独霸权力,也不追求对具体事务的直接管理.教授治校是教授治学重要、但非唯一的前提,若不具备这一条件,教授治学难免受到侵蚀.推行教授治校必定会遭遇重重阻力,但它作为我国大学管理改革的根本方向不应动摇.  相似文献   

9.
《教师教育研究》2015,(5):94-100
在西方大学史上,"教授治校"与中世纪大学自治和现代大学学术自由相伴而生。文章对教授治校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并结合现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其合理性进行重新审视与批判,以期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教授治学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教授治学与教授治校在中国作为备受争议的一对学术概念,既存在差异又相互联系.治学与治校的合法性来源不同,治学表示学术事务的治理权,是一种知识权力;而治校则指向学术组织的治理权,是一种组织权力,二者产生关联起源于学术活动的组织化.治学与治校并不存在严格的二分,学校事务以学术事务为核心,学术治理离不开学校治理的支持,教授治学与治校本身是一个连续体,而不是对立面.无论是教授治学还是治校,其核心都是对中国大学内部治理模式的探索,旨在重建以学术权力为核心的制度框架和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1.
高校民主化进程中教授参与决策的途径——教授治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秀芹 《高教论坛》2010,(3):99-101,129
在高校民主化进程中,教授群体通过教授会的形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参与决策、治教治学等来治校。教授治校促进大学精神回归,秉承大学本质属性;推进学术自由发展.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平衡学术与行政权力,提升高校管理水平。当然,教授治校过程中也要处理好治教治学与治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梅贻琦"教授治校"管理思想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贻琦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一位重要的教育家.他在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推行"教授治校"管理模式,促进了该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教授治校"遵循学术自由的原则,反映学术治校的理念;调动教授群体在治教、治学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学术权力对行政权力的制约作用;本质上是一种民主的管理模式.正确理解"教授治校"制度的思想实质,对当今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有着历史借鉴之用.  相似文献   

13.
教授治校,对于高等教育工作人员来说早已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命题。教授治校之所以能够在西方大学经久不衰,肯定有其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为什么在我国不能得到顺利推行,层层受阻,且被"教授治学"所取代?要想知道原因,我们首先要分析教授治校和教授治学的内涵是什么?从"教授治校"到"教授治学",仅一字之差,二者有何区别?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大学这一特殊的社会文化组织中,教授需要治学,也需要治校,主导治学与参与治校是统一的。从大学发展的历史轨迹看,整体趋势是教授参与治校,也主导治学,二者并非非此即彼;从现代大学实际运行看,治学与治校主体通常交叉,绝非某一主体独享某一专有领地;从教授治学与教授治校的内在逻辑看,二者有区别也有联系,并非截然对立。当今中国要切实建立教授主导治学、参与治校的大学治理结构,在理性层面上应着力认识其深刻的内在缘由;在实践层面上应努力探寻其适宜的相应路径。  相似文献   

15.
教授治校作为高校管理的一种理念与模式由来已久,时至今日教授治校仍然是高校管理中的热门话题。教授治校的程度和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体现,由于当今高校中的行政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正确把握教授治校的内涵,了解教授治校对于高校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优越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学内部治理模式中,“教授治校”和“教授治学”在历史渊源、内涵界定、权力侧重以及价值诉求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既呈现理论上的分野,也有着制度上的耦合。实现“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的制度耦合,是当代中国大学内部治理改革的基本逻辑和必然发展,也是立足国情、化繁为简、平复争议的有效路径和可行方案。在“治校”和“治学”制度耦合的整体设计上,不但要保持两种模式灵活转化的张力,也要在维护教授权力的基础上避免行政化管理惯性,促进学术的民主与自由。在“治校”和“治学”制度耦合的路径策略上,可以从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改革学术管理组织出发,整合学校教授群体的资源,构筑教授权力的实现平台,建立教授主体参与的保障机制,以增强教授治校和教授治学制度耦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教授治学的历史源流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教授治学是教授治校的历史延伸,其内涵是指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具有独立人格与学术追求的教师对高等学校的教学、学术、科研及部分事务性工作的决策与管理。实现教授治学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淡化高校的行政管理色彩来提升学术权力在高校管理中的比重;二是以教授委员会为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术权力的管理职能。另外,还要通过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教授委员会成员的选择标准和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等手段来完善教授治学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8.
作为高等教育基本传统的教授治校,其不仅是尊重学术权力、实现民主管理的基本途径,更是人力资本剩余控制权的重要体现。实现教授治校,并非形而上学地让教授步入领导岗位,其实质在于确立学者在大学中的立法者地位,通过评议会方式确立政策的合法性,从而与中国高校党委会的决策职能及校长行政工作形成管理上的三权分立,最终达到高校管理的善治境界,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教授治校道路。  相似文献   

19.
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在内涵上有重要区别。教授治学从属于教授治校,教授治校是教授治学的前提与基础,并且裹挟着强烈的价值诉求,更有利于推动变革。当前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中最严重的问题表现为权力配置失衡,学术权力缺乏实质性的话语权,改革的关键在于确立教师在学校管理与决策中的权威地位,构建以学术权力为主导的治理结构,实施教授治校。  相似文献   

20.
蔡元培时代的北大“教授治校”制度:困境与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授治校是源自中世纪大学的一种管理实践,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将其付诸实施的大学。北大“教授治校”制度虽然面临合法性的困境,但是民主的治校理念、学有专长的教授群体以及蔡元培校长的个性特质为该制度的实现提供了条件。通过该制度,北大教授获得了大学事务的决策权力。但是蒋梦麟担任北大校长后,由于其管理理念的不同,“教授治校”制度在北大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