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唐《鹿裕墓志》记述了志主自曾祖鹿悆以下各代人物的官爵信息,与传世文献和隋《鹿善墓志》相互印证,且多有补充。墓志较多记载鹿裕祖父鹿[僧]晓在北周的官爵,及本人从北周入仕经隋至唐初五十余年间的仕履经历,不仅补充了《元和姓纂》的缺漏,也反映了中古时期济阴鹿氏家族爵位由“定陶侯”向“河内公”转变,再回归到“定陶公”的历程。墓志所见鹿裕家族与李唐皇室联姻及其卒葬地信息,反映了北朝后期至隋唐之际济阴鹿氏成员实际籍贯变动与其家族记忆中郡望的书写差异。传世文献记载济阴鹿氏家族谱系在唐初鹿裕之后突然中断,令人费解。《鹿裕墓志》的发现则提供了一种解释的可能,即墓志通篇都没有提到鹿裕子嗣的任何信息,或许反映了济阴鹿氏家族后嗣稀少甚至断绝的情况,这可能是该家族在入唐后走向衰落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
颜之推经历了从南北朝末到隋朝统一的社会转型期,他以语言学家的学术眼光关注社会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自觉地从事语言文字规范的研究和应用,从理论和实践上为隋唐时期的语文规范事业奠定了基础。他的后代子孙遵承祖训,继承并发扬了颜氏家学传统,创建并完善了隋唐时期的字样之学,使汉字的楷书系统定于一尊,影响至于现代。颜氏家族在中国农业文明社会鼎盛期从事语文规范的历史经验,值得当代语文规范工作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洛阳新获墓志》收录墓志183通,其中隋唐墓志115通,占全书总数近三分之二。这一百多通墓志,大致反映了隋唐书法基本面貌。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隋唐墓志的书法价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订正了前人的一些误解。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冉牟墓志与好太王碑的书体、风格及与中原文字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考证,认为冉牟墓志属行楷书体;冉牟墓志与好太王碑相比照,“好碑”在前,“冉志”在后,从好太王碑到冉牟墓志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也反映了高句丽与中原在文化上存在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
单于继承与匈奴政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匈奴单于的继承,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和远亲袭位。匈奴单于的继承经历了“稳定——混乱——稳定——混乱”的过程,也是由“父子继承——父子、兄弟继承交错——兄弟继承——混乱”的过程。而从匈奴的社会形势来看,则是一个由“兴盛——衰落——稳定——再衰乱”的过程。单于的继承是否正常,与匈奴政局的治乱、社会发展的盛衰成对应关系,具有同期性  相似文献   

6.
立足于文学本位,以典故运用为切入点,拟对隋唐代墓志的文学特性探讨,并且深入挖掘其重要的文学价值及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论江泽民对邓小平协调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零陵学院学报》2004,25(1):183-185
江泽民的协调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的协调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江泽民对邓小平协调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两个大局”到东、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从“两手抓”到“三个明”协调发展;从经济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与流行.前燕幕容皝统治时期,佛教便已传入辽西地区.后燕时,佛教僧侣与上层统治者关系日益密切,并开始参与国家军政大事.辽西地区现存的北魏时期的石窟、佛塔就凸显出这一时代背景.到了隋唐时期,统治者对北魏时期的佛塔进行了翻修,出土的墓志中保留了当时辽西地区佛教居士的礼佛信息.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辽西佛教对东北佛教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高句丽与渤海国的佛教都间接或直接受其影响.文章主要以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方式来探讨三燕至隋唐时期辽西地区佛教的发展与传播.  相似文献   

9.
自战国时代以荀子对孟子思想的批判发其端,经历两汉、魏晋至隋唐,到宋元,《孟子》学在各代得到了不同的对待。这从各代书目著录及其社会状况可以窥见一斑。随着《孟子》学的发展,各代对《孟子》思想也在不断改造。一部《孟子》学史,从学术思想的角度进行考察,就是一部《孟子》诠释史,其发展与儒学的兴衰同步。  相似文献   

10.
楷书产生于东汉时期,成于魏晋,精于隋唐,楷书的发展就形态而言,与其他书体一样,由质而文。从楷书的发展史出发、结合笔者的审美理想并分析这一审美理想规定下的楷书形态,以杨淮表记、元彬墓志及汝南王三种碑帖为范本,选择相适应的书写材料,通过对范本的分析、临习及创作,探索出一定风格规定下的楷书创作路径。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翻译选材独辟蹊径,风格迥异自成一家。从“别求新声于异邦”到“为起义的奴隶搬运军火”,鲁迅的翻译思想走过了从以文学启蒙国民思想到以文学为革命服务的艰难历程,经历了翻译文学化、翻译文化化和翻译政治化三个阶段。他的翻译从根本上说归属功能翻译,其目的不仅仅在于文字之间的转化,而在于要完成社会与历史所赋予他的伟大使命。  相似文献   

12.
曹家与江苏结有不解之缘.江苏是曹雪芹的曾祖、祖父和父辈三代任职苏州织造、江宁织造和两淮巡盐御史之地,曹家在江苏赫赫扬扬风光了六十余年.曹雪芹出生于江苏,终生难忘“秦淮风月”、“扬州旧梦”和姑苏情结.他创作《红楼梦》离不开这一段生活和经历,也离不开吴文化的孕育和滋养,《红楼梦》则艺术地反映了吴文化的特点.至于“红学”,同样不能离开江苏红学家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新疆当代哈萨克文学中蕴藏着浓郁的生态和谐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自然流露到自觉涉足、从失语失位到全面反审、从继承传统到放眼世界的发展轨迹。生态和谐思想在新疆当代哈萨克文学中画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发展演变的轨迹,与新疆当代哈萨克文学由草原毡帐走向世界舞台的华丽转身同步,留下了一个优美的惊叹号。  相似文献   

14.
中西和谐社会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各自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在中国,从孔子提出“大同社会”理想,到孙中山提出“天下为公”的和谐社会思想,再到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在西方,从柏拉图提出《理想国》的蓝图,到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再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和谐社会观,也基本经历了三个时期。相比较而言,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最高成果,是中国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理想;近代和谐社会思想的最高成果,是在西方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现代和谐社会思想的最高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古今中外和谐社会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孟母教子,三迁其家”的故事,为人所熟知,而苏母是如何教育她的天才儿子苏轼的,恐怕不少读者未必清楚。据《宋史·苏轼传》载,苏轼十岁时,乃父苏洵游学四方,很少回家,于是教育儿子的重任便落在了乃母程氏的肩上。程氏注重对儿子进行道德教育,用心培养他的远大志向。她不仅“亲授以书”,教儿子知古今成败之事,而且教育他长大之后如何做人,并希望他以东汉的范滂为榜样。苏轼在母亲的教育下,决心学习范滂,而程氏也以范母自勉。  相似文献   

16.
在庆祝建国50周年之际,回顾在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英明领导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我们深深体会到,新中国的教育发展史,留下了三代领导人倾心培养的轨迹,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并且在继承中又有创新发展。在此谨从以下方面谈一点认识。一、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上的继承与发展毛泽东在早期的革命实践中就非常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建国后,他仍然坚持这一思想,认为新中国的教育应该肃清旧教育中封建、买办以…  相似文献   

17.
新近考古发现的扬州“隋炀帝陵”,受到了社会大众与部分学者的质疑。主要的三点质疑是:“陵”中出现了墓志而未见玉册,墓志中出现了“大业十四年”纪年、与“隋”国号不符的“随”字。其实考诸唐初的史实与杨广的身份,这三点质疑,正是此陵为隋炀帝陵的“铁证”。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新人观继承历史上的人文传统,从人类发展的理想,特别是从经济事实和社会大生产的客观规律出发,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新人作了充分的论述和概括。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新人思想,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出发,提出“四有”新人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社会新人的理论,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浅析中央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中央第一代领导核心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初步提出了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第二代、第三代领导核心根据时代变化和农村社会发展实际,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体系,特别是第三代领导核心,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基础,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为主要内容,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把这一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20.
“他”字从先秦延用至今,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不定代词到第三人称代词,从旁指用法到虚指用法的变迁。在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中,都对“他”的各式用法做出了切实的记录。到今天,无论是“他”作不定代词、第三人称代的词用法还是其虚指用法,都在文学作品或日常对话中延续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