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渝石窟唐宋时期的造像记、修妆记、工匠题记及其他碑记等摩崖题刻中保存有一批与石窟营造工匠有关的资料.系统辑录、考证相关材料可知,川渝唐宋石窟营建工匠有完备的分工,涉及石匠、画匠、镌字匠、木匠等四个工种,其中石匠最为重要,其开龛镌像的程序可依据未完工的小型龛像大体推知,各工种都有相应的头日,又以技艺高低区分为都料、博士、匠三个级别,此外还有总领营造之事的负责人,较大规模的营造工事可能还存在特聘的专门工匠.工匠团队的组织结构大致有分工合作式和家族式两种.工匠团队成员的形象偶尔也出现在石窟造像中.对川渝石窟古代工匠的研究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该区域现存龛像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在前后四次系统考察陕北石窟的基础上,以明代石窟碑记题刻资料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明代石窟的功德主身份及修窟原因。陕北明代石窟功德主大体分家族、十方、军户、官员,他们参与修窟的原因很多,主要还是着眼于现世利益,为求福报而捐资施财修建石窟。  相似文献   

3.
须弥山石窟现存唐龛150个,分别为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开凿。其中属于唐代开凿的窟龛多达95个,几乎占全部窟龛的三分之二。无论就其窟龛数目,还是造像形式的多样和造型技巧的精美,都冠于其他各代之上。不仅在须弥山石窟的各代造像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就是在全国主要石窟的唐代造像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营山县太蓬山有龛窟104座,造像1476身,主要集中于透明崖、东门、南门一带,开凿时代主要是唐代和宋代,清代也有零星开凿。龛窟形制多为摩崖小龛,也有个别石窟和剔地浮雕,造像题材丰富,部分龛窟有题记。  相似文献   

5.
位于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的青居山,佛教文化兴盛,唐代即开始建寺凿窟,创建药师道场,明代又有昇皓禅师在此弘法传道,创立牧牛道场。据调查,青居山目前遗留有较为丰富的佛教文化遗存,现有石窟造像12龛,唐、宋、明、清碑刻题记11通,造像题材主要有药师佛、横三世佛、释迦佛、观音、天龙八部等,石刻题记以造像记、妆修记、游记等为主。这为我们研究青居山佛教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6.
本文统一说明50多年来麦积山石窟自发现至今历次的编号过程,并对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近几年来新发现、清理的窟龛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7.
须弥山桃花洞石窟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须弥山桃花洞石窟,开凿完成于唐广德年间,该窟由主室,前室及四个附窟构成,规模大,雕造精,形制独特,是一次建居,保存产为完好的中心柱窟,为各地唐窟所不多见,是本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同类石窟中最为珍贵的典型窟例。  相似文献   

8.
徽县竹林寺石窟窟龛及造像在陇南及徽县境内现存石窟寺中至为古朴。从窟龛及造像特征看,竹林寺石窟具有北魏时期特点。竹林寺石窟曾遭北魏太武帝"灭佛"之浩劫。从历史地理及佛教遗迹的分布看,竹林寺石窟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窟形(如单身佛龛)及造像与麦积山石窟、法镜寺石窟北朝至隋唐间窟龛及造像风格相近。综合多种相关因素推断,竹林寺石窟当开凿于十六国时期、北魏早期。  相似文献   

9.
徽县竹林寺石窟窟龛及造像在陇南及徽县境内现存石窟寺中至为古朴。从窟龛及造像特征看,竹林寺石窟具有北魏时期特点。竹林寺石窟曾遭北魏太武帝"灭佛"之浩劫。从历史地理及佛教遗迹的分布看,竹林寺石窟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窟形(如单身佛龛)及造像与麦积山石窟、法镜寺石窟北朝至隋唐间窟龛及造像风格相近。综合多种相关因素推断,竹林寺石窟当开凿于十六国时期、北魏早期。  相似文献   

10.
陇南八峰崖石窟的创始年代尚存争议,但经综合分析可以认为,石窟始凿于北魏时期,唐、宋、元、明、清各代继续开凿或重修、重塑、重绘。窟龛、建筑、造像皆因地制宜,地方特色明显。各窟皆为平面纵或横长方形窟,窟顶多不规则。现存14窟,窟内大小造像175身(其中宋、元、明、清142身),第8窟中的“华严三圣”系宋代原塑,明、清重要壁画约18平方米,明、清、民国碑7通(含缀合碑)。  相似文献   

11.
龙门的维摩诘造像,现存实例有一百多铺,时间跨度北朝一代,这在中国其它石窟造像中十分罕见。特别是莲花洞、古阳洞宾、阳洞等窟内的维摩变造像,生动地表现了经变故事中文殊前往问疾时的特定场景,并形成较为固定的艺术模式,出现了窟龛无论大小,其上必有文殊、维摩对座说法场景的局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响堂山北齐塔形窟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形窟”(龛)是响堂山石窟典型的造窟凿龛形式。它融佛教石窟、印度古塔(率堵婆)及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形式于一体,别具匠心。是北朝石窟中新出现的一种造窟形式,对隋唐以后开凿的石窟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塔形窟”一词的最早提出是在1956年。王去非先生在《参观三处石窟笔记》一文中,  相似文献   

13.
张敏  杨军 《家教指南》2019,(2):76-84
经详细调查,对延安市志丹县永宁镇新发现的定边渠、冯家河、胡家坬、埝坪、小崖窑、骆驼脖子6处北朝以来的摩崖造像龛群进行详细介绍,并就窟龛时代、造像题材、分期特点等方面展开初步讨论。调查结果显示,胡家坬、埝坪为北魏太和后半期造像;定边渠、冯家河、小崖窑、骆驼脖子为北魏晚期后段至西魏造像;此外,定边渠、冯家河部分造像时代上限可至北周,下限可至初唐。图像组合、造像题材在延续北朝石窟造像特征的基础上,较多地保留了部族造像特征,体现了陕北地区开窟造像的地域特色,同时与陇东、关中地区北朝佛教造像有着密切联系。这6处摩崖造像龛群,作为陕北地区早期佛教石窟造像的重要发现,丰富了该地区北朝佛教遗存,对研究丝绸之路北道——特别是陕北地区佛教石窟的分布、造像艺术及其与佛教中心区域的关系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敦煌莫高窟作为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佛教石窟寺,莫高窟所在的崖面成为中古历史的文化“景观”,也是敦煌历史特有的宗教、文化与艺术“空间”。如何面对像蜂巢一样的洞窟“空间”组合关系,其实关系到敦煌石窟营建方方面面的问题,其中洞窟组合在崖面“空间”上的关联,以及洞窟组合所展示出来的“历史物质性”,是我们今天阅读和理解庞大的莫高窟洞窟群时所面临的有趣课题之一。而莫高窟第156、158、159、161窟所在较为独立的崖面区段,以及这一组洞窟在组合关系上的“历史物质性”,或许是我们理解这一问题一个难得的入口和线索。加上第156窟作为归义军首任节度使张议潮的功德窟,结合其他三窟窟主的推论和洞窟营建特殊的历史背景,似乎可以看到在莫高窟营建史上一组特有的“政治联盟窟”,进而形成莫高窟崖面上的“张议潮政治联盟窟”。本着这样的思路,回过头来再看第156窟的营建史,实有新的发现或启示,第156窟最初的营建可以早到归义军之前的吐蕃时期,最可能的时间是《大蕃沙州敦煌郡摄节度功德颂》所记张议潮赶走吐蕃统治者,在沙州自任节度使摄州事的大中二年到大中五年,因此洞窟的崖面选址充分地考虑了和张议潮一道起事的政治盟友安景旻、阎英...  相似文献   

15.
云冈石窟是我国三大著名石窟之一,是佛教传入中国后首次由国家主持经营的石窟.在吸收融汇印度、西域、凉州等石窟造像风格后,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且加以创造,形成了具有我国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的北魏石窟艺术风格,对我国早期石窟的开凿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须弥山石窟即是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而开凿的,在窟龛形制、造像题材、雕刻手珐、艺术风格等方面均受到来自云冈石窟文化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了一定的时代共性。  相似文献   

16.
在陇南市西和县、徽县境内分布有数处小型石窟,其开凿时代早至北魏,晚至明代,除个别资料中提及外,鲜为人知.但其窟龛形制、造像特点等极具地方特色,对于研究陇南一带佛教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本简报在对上述石窟进行详细考察的基础上,为研究者提供准确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石室札记     
通过对北周290窟中心塔柱西向龛下部中央画“胡人驯马图”及该窟供养人画像的分析,结合正史记载,推测290窟窟主可能为北周保定二年至保定四年(562-564)任瓜州刺史的李贤。而西魏285窟窟顶的伏羲女娲像,则是佛教借用中国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图像,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混合创世说,以图象的形式进行了严谨优美的表现。285窟窟顶的伏羲女蜗像,其定名应为“宝应声(伏羲)”“宝吉祥(女娲)”二菩萨。其出现在285窟,与当时任瓜州刺史的东阳王元荣及佛教伪经《须弥四域经》的流传有关。  相似文献   

18.
太蓬山目前已发现龛窟104个,造像1470身,主要分布在太蓬山透明岩周围的石壁上,以唐宋两代最多。太蓬山石窟造像题材丰富,以千手观音、千手佛、西方净土变浮雕、天龙八部造像等最具特色。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文化层位的角度,对麦积山石窟第78窟的开窟断代作了进一步论证;同时,结合更多的证据判断:北魏灭法之前这些早期大龛已开凿和利用,并可上溯到后秦及其之前.  相似文献   

20.
炳灵寺大寺沟东环路南端新发现数个大小、深浅不一且残损严重的窟龛,均为利用天然岩洞经人工处理后使用的早期佛教活动场所.经现场调查研究,初步判断可能为西秦或者更早时期的佛教遗迹,性质有僧房窟、禅窟、讲堂窟、瘗穴、造像礼拜龛五类.这批窟龛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炳灵寺石窟早期的佛教活动及其范围、发展特点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踪迹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