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华文教育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它拥有小学、中学直至大学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华人族群母语教育的发展态势良好,非华人族群的"汉语热"日趋增温。但"一种文化、一种语言、一种源流"的教育政策,导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也陷入困境。华人族群的华文教育向本土化转型、非华人族群出于商业价值形成的"汉语热"这两种形态并存,是马来西亚近期华文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2.
妈祖信仰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文化认同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信仰为载体建构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妈祖信仰是马来西亚华人的主要信仰之一,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凝聚华人共同意识,组织华人参与集体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在马来西亚种族多样、文化异质的多元社会里,妈祖信仰通过仪式、建立会馆组织等途径建构了华人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3.
陈炳易 《中国教师》2006,(12):10-12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滥觞于19世纪初,发展至今已经有180多年的历史。华文教育历经了风风雨雨,艰难坎坷的奋斗,期间也穿插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造就了现在华文教育的茁壮成长,蔚然成林。马来西亚华族重视华文教育,一方面极力捍卫、发展民族教育;一方面极力融入马来西亚多元文化、语言的大家庭里,与国家发展接轨,无形中塑造了现今华文小学独有的校园文化特色。一、繁衍中华文化的苗床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最为完善的国家。目前,全国有1,287所华文小学,学生642,914人。华文小学是维护民族文化传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堡垒。保持华族文…  相似文献   

4.
基于福柯的话语建构理论和费尔克劳夫"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话语分析框架的文本解读表明:从清朝、民国到当下的黄帝祭祀文化认同话语建构具有明显的嬗变特征。清朝(1723年)黄帝祭文互文性不明显,其典型的中国传统话语建构了"天子-家国天下"文化认同;民国(1912年)黄帝祭文具有明显的西方话语与中国传统话语碰撞产生的互文性,所建构的"中华文明古国"认同带有认同焦虑;当下(2011年)黄帝祭文中丰富的中西话语互文性建构出自信、复兴的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5.
贾琳 《教育评论》2022,(1):157-163
文章考察巴西第三代移民、第二代移民、新移民子女三类华裔新生代对母语族群和巴西主流族群的双向族群认同倾向和认同程度。第三代移民母语族群认同倾向和主流族群认同倾向差异不显著,对母语族群和主流族群都呈现出"中低度认同"倾向,家长、华人社团和华校应因势利导,在第三代移民融入巴西主流社会的过程中,增强其对母语族群的亲近,使这一群体在两种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建构起属于自己的跨文化族群认同。与第三代移民相比,第二代移民对母语族群具有较高的认同,相关部门应及时研发有针对性的华文教材,保证这一群体的母语族群认同在融入主流社会的过程中得以保持甚至加强。新移民子女对母语族群的认同十分强烈,对巴西主流族群的认同感和融入程度较低,家长应引导子女尽快适应新环境并掌握当地语言,真正成为我国需要的双语跨文化人才。  相似文献   

6.
《莆田学院学报》2015,(4):11-15
马来西亚的妈祖宫庙作为当地华人精神信仰的载体,随着妈祖信仰在马来西亚的传播和迁徙而逐步发展起来,而且个别宫庙还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其独特的文化功能特点在海外华人群体传播妈祖文化、形成宗教信仰认同、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由于文化背景的影响,东南亚华裔学生在学习华文时表现出了独特的群体特征。他们虽然已经是异国国籍,却仍然有着很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认为自己是华人就应该学习汉语。文化背景影响着华裔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影响了华裔学生学习华文的学习动机、态度等特征。因此文化认同是东南亚华裔学生与非华裔学生学习华文时差异的核心。可以通过建设更有利的语言文化背景,加强华裔学生的文化认同,促进国外华文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嘉应学院学报》2019,(4):87-92
《大日子Woohoo!》创作于多元文化和多元种族并存的社会环境下,从汇杂的语言、族群大融合的生活方式和本土特色物品三个方面呈现出异域风格特质。该电影可谓是导演周青元为马来西亚华人青年谱写的成长篇章,分别从自我同一性与文化认同两个维度讨论马来西亚华人青年认同从混乱到整合的过程。影片中的青年通过主动承担责任,努力达成目标获得自我同一性确立;通过深入保留华人民俗的乡村,传承华人民俗文化的过程中确立自身的文化认同。籍着自我同一性和文化认同的确立,青年男子在多元种族与多元文化的环境下确立自身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喜福会》中的华人男性形象分析入手,探讨该作品中不同时代背景下华人男性形象的异同,进而讨论以谭恩美为代表的华裔族群在文化认同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建构华裔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等方法,以民族传统体育为媒介,探讨马来西亚华人体育组织的中华文化传播议题。马来西亚精武体育会、马来西亚武术总会、马来西亚舞狮组织等体育组织对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华人体育组织以民间和官方相结合的形式构建了中华文化传播平台,并通过赛事场域、教育领域等活动,推动中华文化在国际领域的可持续传播。文章以民族传统体育为媒介,以华人体育组织为主体,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增强了海内外华夏儿女的中华文化自信与认同,增进了其他国家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理解与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提供了体育领域经验。  相似文献   

11.
《大连大学学报》2021,(5):21-26
华人自宋代下西洋,散居南海诸国港口各地,有文献可考者,大部分来自中国福建和广东一带,尤以闽南人居多。唐宋至明清时期南海交通贸易兴盛,福建沿海的舟子海商顺季风下南洋至马来西亚垦拓。随之而至的“月子”习俗作为闽南族群的乡族记忆,在马来西亚落地生根,成为生命礼俗的重要元素。福建闽南族群的饮食习俗、行为礼俗和习俗禁忌在当地传承与嬗变,彰显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塑造身份认同、促进与其他族群交流与融合、彰显闽南家族社会血缘伦理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2.
用华文进行写作的华人作家,必然要面对华文背后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资源,必须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整套象征符号系统。马来西亚华人作家潘雨桐的小说创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一、小说的话语结构是先锋叙事形式和中国古典诗意混杂交错的结合体;二、大部分小说采用“虚假结尾”的形式,提供了一种余韵悠长的故事延展空间和虚虚实实的想象情境;三、寻找文化心理上的权威“父亲”,种族认同成为华人的“想象的共同体”;四、部分小说中叙说着对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缅怀和坚守;五、以极为典型的传统文化情节叙述为铺垫,来讲述科技时代的异化主题。对传统士人节操和自然和谐的生命形式充满尊崇。  相似文献   

13.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政策是马来西亚华人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来西亚政府根据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变化不断对华文教育政策做出调整.20世纪60年代针对华文教育的政策焦点是华文中学的改制,70年代侧重阻挠华文大学的创办,80年代则侧重华文小学的控制权,90年代后华文教育政策相对宽松.本文对马来西亚独立以后的华文教育政策进行全面梳理,以期全面认识20世纪5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是在怎样的境遇下不断抗争、发展壮大的;同时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4.
1965年新加坡建国后,其外部面临马来西亚等伊斯兰世界的包围和敌视,内有极具离心倾向的马来人、华人、印度人等族群并存的现实。在此历史背景下,建构各族群的国家认同是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人民行动党政府以实施"居者有其屋"政策为载体,把组屋的分配、管理政策作为建构各族群的国家认同的一种策略和手段。组屋政策的实施打破了殖民地时期各族群集中居住的模式,在空间上形成了各族群平衡分布的居住形态,同时政府在组屋区建立社会控制网络以促进各族群间的整合和凝聚,为新加坡形成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华裔新生代是海外华侨华人的主体部分,成为连接国内外民族血脉的关键。为推动其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促进中国在世界范围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华侨大学华裔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情况为依据,通过深入访谈分析提炼,阐明当下华裔新生代的文化认同现状与特点,探寻促进文化认同方案,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维系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的血脉相通。  相似文献   

16.
孝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教科书内容选择与编排应当注重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使孝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生命力。马来西亚小学华文教科书的孝文化内容覆盖面广,聚焦家庭伦理,融入了时代特色。在呈现上,以多元文学体裁为载体,配以符合儿童心理的插图,并通过情境设计引导孝行实践。其充分考虑了儿童特性,注重培育孝情与指导孝行相结合,融入“互联网+”题材的优势,是能够传承和发扬孝文化记忆实践性与时代性的教科书。马来西亚小学华文教科书在增加孝文化仪式体验设计以及利用数字技术对孝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上亦具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17.
《宜宾学院学报》2019,(11):95-102
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小学由于设备和师资的原因,将华裔与非华裔学生安排在同一班级。在这种华文教学与华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同步进行的情况下,华裔与非华裔学生对同一词汇的理解程度并不一定存在统计意义上的绝对差异,其中,带有强烈口语倾向的马来西亚华语与汉语同形异义词是较为典型的案例。大部分华裔生拥有民族语者的非绝对优势,而大部分非华裔生则有二语学习者的非绝对劣势,二者将依据不同词语,出现差异显著或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马来西亚约有9000个华人社团,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和华人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华人社团是华人南移的产物。近200年间,华人社团似守护神一样地照顾华人社群的权益。随着时代和社会变迁,华团的功能与角色应赋予新的涵义。“一带一路”给马来西亚华人文教团体带来转型契机。不少逐渐走向没落的社团因中华文化的传播活跃起来。华文文教活动也同时大力推动,华人社区和新村的改造注入了中华文化的元素,展示了文教社团的新角色、新方向。为了进一步推动华文教育,文教团体可以顺应大势,结合大陆高校和文化单位的资源,从出版、学术交流、翻译等途径重新审视其定位和角色。  相似文献   

19.
2009年12月23日,由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主办、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承办的“2009马来西亚、文莱华裔青少年汉语和中国文化冬令营”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隆重开营。来自马来西亚(吉隆坡,沙巴,砂拉越、古晋馆区)和文莱的124名华裔青少年及各团领队齐聚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接受普通话语音培训、学习传统文化课程并领略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0.
汤亭亭是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领军人物,她的作品充满对中国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经典著作的改写和戏仿,解构了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塑造了美国华裔文学的新传统。本文在后现代主义关照下,结合后现代叙事学理论,从互文性、历史编撰元小说、多重叙事声音、碎片式叙事等解析其作品的后现代主义解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