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它成了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各国纷纷把信息技术教育放到了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战略地位,其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为了加快我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教育部已于2000年发布了《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并决定在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将其作为我国面向21世纪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信息素质和创造素质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普及计算机知识的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如何才能满足学生需求,是教师一直反思的问题。因为,教师普遍感觉在教学内容上,众口难调,在教学方法上,感受不一。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积极寻找原因,对教学过程经常反思,以达到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本文结合本人近年来的教学实践,首先介绍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的意义,其次对反思的方法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从计算机及网络的历史、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我国科学家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成就等几个方面介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进行背景知识的教学,旨在更好地发掘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过程中的作用,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课是近年新设的课程,该课程日渐重要,列入教育计划作为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蔡鹤 《江西教育》2002,(8):22-22
信息技术课是国家教育部面向新世纪,为培养和提高全民素质而制定的新课程,作为该课程的教师,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以期与大家交流。一、明确教学目标,使信息技术课名符其实。信息技术课的前身是微机课,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这样沿用。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信息技术课的基本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将微机课改称为信息技术课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国际上信息技术的定义是有关所有信息产品、信息工具的使用技术,相比之下微机或计算机的概括…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其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的教育情况深受人们关注。如何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些都是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所应该研究的问题。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STS教育理念,STS是(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的缩写,...  相似文献   

7.
大学课程教育中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课程教育与中小学课程教育有着重大的区别,特别是教师的授课行为与学生听课过程,然而,现在的事实却是大学的教学方式与中小学并没有大的差异,这种延续千百年的教学模式对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是否适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进行高校课程教学的改革成为大学课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与蓬勃发展,网络环境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广阔而自由的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拓延了教学时空的维度。在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与资源。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下面以笔者所授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为例。着重探讨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9.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六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敏 《考试周刊》2010,(17):164-165
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也必然促使课堂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变革.这种深刻变革将会改变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并最终引发整个教育思想的根本变革。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计算机运用意识、提高科学文化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现今信息技术课程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但是高中信息技术课不是高考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地位受到了削弱。那么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去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呢7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将计算机学科课程更名为信息技术课程,指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核心在于:在传播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知识和技能。这不仅是课程名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信息意识渗透到各门学科,信息技术整合到各学科教学之中,给教学结构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对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实用知识和操作技能为重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及其它综合素质能力。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将信息技术既作为观念又作为技术和内容融于学科教学之中。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俗地说就是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也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改蕈,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高校网络课程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信息技术辅助学科进行的教学研究主要是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本文对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课程网络化教学进行深入研究与教改实践,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基本教学元素纳入到教学设计中,开发了一门计算机应用类网络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网站》。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践,从教学改革实践中,探索了一种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互补的教学模式,为解决当前网络教学平台中的教学质量问题提供了实践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学科是实施和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学科之一。职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并具有熟练操作计算机及在本专业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为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服务,具有注重应用、宽度优先、社会需要、灵活机动等特点。针对职校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特点,我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15.
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各种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时着力贯彻这一教学方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本人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浅谈以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重要作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全面变革。在信息社会下掌握信息技术,具备信息素养是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目前在我国已广泛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基本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教育过程中,积极使用网络课程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高中信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重网络课程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建立良好的网络课程系统,让学生能够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网络课程学习.一、网络课程的教学构成信息技术高中网络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将信息技术的知识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教育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目标:学生学习计算机不仅要会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把计算机当作自主学习的手段和工具,培养一种创新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于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在中小学起步较晚,未能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而大多是移植了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这就迷失了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根据课程特点,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开设创造性的实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走向课堂、走进教学,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质是我们的教育宗旨。然而教师所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综合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上,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相对于传统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计算机是几年出现的新事物,在人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几乎成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为此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巾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