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家的位置--西方文论中"作家"观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方文论史的扼要历史回溯,指出作家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并不是从来有自,它是浪漫主义运动高扬作家主体的产物。20世纪的新批评、结构———后结构主义文论对浪漫主义运动的这一"主体性"批评进行了深刻的反拨。新批评强烈反对传记式批评,认为这将导致"意图谬误"。罗兰·巴特提出了"作者已死",作家至高无上的地位遭到颠覆,语言上升为文学研究的主角。论文最后通过巴赫金对弗洛伊德无意识的"语言"改造,尝试在社会、历史、心理、符号的网络中给作家一个新的定位。  相似文献   

2.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古已有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浪漫主义之所以区别于古代,根本上在于它所具备的"现代"特质,其核心内容是个性主义。个体的"我"被抬高到了史无前例的地位,在艺术上确立的以创作主体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学本体论,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它强调作家在创作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济慈和华兹华斯同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诗人,但是两位作者关于诗学创作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济慈强调诗人的完全自我否定,与客观事物融为一体,即济慈所称的"消极感受力"。而华兹华斯大力倡导诗歌作者"自然情感的外溢",强调诗人主体感情的表达。两种创作方式的冲突,实质是诗人感情内在冲突的外化。而本文就以济慈《夜莺颂》为例,探讨诗人在追求"消极感受力"过程中所经历的内心情感冲突。  相似文献   

4.
刘勰对作家主体内在条件的讨论以"养气"论为核心。从整体来看,刘勰所论主体之"气"大体可以从生命基础、才具准备、心态养成三个角度理解。这样,对生命元气的敬守和保养,对作家先天气质、后天学行的濡养和保存,对作家创作态度和心境的规范和调适,构成了刘勰"养气"论三个方面的理论内涵。三方面内涵关联互补,共同成为作家创作的主体要素。  相似文献   

5.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是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思潮之一.它对自我的标举与崇尚唤醒了中国现代作家的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使表现自我、强调自我成为其创作的基本主题.它的主情说使作家的突破封建理性的禁锢而将表现感情视为艺术的本质,并导致某些反对形式技巧、追求无功利性的极端倾向.它的"返归自然"的主张则使作家们将大自然作为自我人格与理想的寄托,使中国现代文学中自然的成分得以加强.  相似文献   

6.
论艾芜早期小说创作的审美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芜早期小说创作的审美倾向 ,是以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展示苦难人生的真实画面 ;同时又以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塑造了众多敢于向命运挑战的流浪者形象 ,描绘出一幅幅雄奇险崛的异域风光。因此 ,艾芜是一位具有浓郁浪漫主义气质的现实主义作家  相似文献   

7.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特定时代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它伴随着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而进入人们的接受视野。浪漫主义它是大众对理想与自由的精神承诺,是一种"类本质"的阐扬。王安忆的创作就显示出对这种立场的诗意追求,她将浪漫主义视为一切艺术之根,其作品中所呈现的主体性、民间化和英雄性是对浪漫主义精神的最好注解,作家固执地以宏扬个人的精神世界来建构她的"精神之塔",进行着自我的"浪漫之旅"。  相似文献   

8.
从创作题材、表现手法、创作功用和作家定位四个方面比较、分析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和弗洛伊德的文论主张,认为关照和弘扬创作者的主体精神是两者的根本联系,两者同属作家中心论,而在无意识、非理性的探讨方面,后者比前者更为深入。  相似文献   

9.
苏格兰作家司各特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和中国武侠小说大家金庸继承了这种创作方法。但由于两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存在差异,使得他们的"历史小说"各具特色。对他们的小说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了解他们在"历史小说"创作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作家日记写作和出版实绩构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景现.现代作家日记出现,源于"五四"对人的重新发现.现代作家日记是创作主体对自我形象的书写和生命意志的表达,其中体现着理性批判、个性自由、忏悔、孤独等现代人格意识.  相似文献   

11.
当今文学批评面临着“西语化”和“商业化”的困境。中国文学批评界至今言必称西方文论,使我们的文学批评失去了自己的言说方式。“有偿批评”的出现则导致批评准则失衡,批评家艺术感、责任感和人文精神的消解。只有倡导建立真正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理论,才能导引当今的文学批评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2.
论毛泽东的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毛泽东的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两方面探讨了毛泽东文学批评的主要特征和历史贡献。“为人民”的原则、鲜明的政治标准和推崇文艺斗争是毛泽东文学批评的核心观念。毛泽东的文学批评实践则是革命领袖的社会政治批评与诗人的审美鉴赏式品评的矛盾统一。对毛泽东文学批评的研究和阐释,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的需要,也是对世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期的文学批评中,王蒙以其多达二百万字的批评文字构成一个相当显豁的“王蒙现象”。王蒙文学批评是作家的艺术感觉与批评家的理性维度有机结合的产物。首先,王蒙拥有一种以“人学”为核心同时又包容了社会、文化与生命这三个层面的开放性文学观。其次,王蒙的文学批评既表现了一种鲜明的问题意识,也体现出了一种敏锐独特的艺术感受能力。第三,王蒙在长期的文学批评实践过程中,既尝试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文学批评形式,同时也形成了一种个性化批评话语风格  相似文献   

14.
针对文学流派病症的必然和流派间关系的紧张,袁中道、钟惺相继以“功臣”解说袁宏道对李攀龙的批判,标志着文学流派批评态度的历史性转向,由贵己贱人转向公心衡鉴。随着流派精英的创始变革意识和大众参与模仿意识的增加,流派必然产生足以颠覆流派的末流。“功臣”说对文学流派的理论建设、共荣意识和批评对象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的文学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可谓异军突起,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的眼里看来,在中外文学中,女性作为一个具有审美主体性的生存个体,却被塑造成主体属性缺失的“天使”或“妖妇”,这是男权话语对女性实施客体化、物化的一种叙事策略。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学术视角,试图对简爱形象作一梳理和辨析,在充分论证简爱既不是“天使”也非“妖妇”的基础上,为简爱是“人”的形象之还原作一定位。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的文学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可谓异军突起,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的眼里看来,在中外文学中,女性作为一个具有审美主体性的生存个体,却被塑造成主体属性缺失的“天使”或“妖妇”,这是男权话语对女性实施客体化、物化的一种叙事策略。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学术视角,试图对简爱形象作一梳理和辨析,在充分论证简爱既不是“天使”也非“妖妇”的基础上,为简爱是“人”的形象之还原作一定位。  相似文献   

17.
曹丕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位以文论家的主体意识和自觉精神开展文学批评的文论家,他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集中在“品评才性”上,也就是对作家作品的批评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文人”论,也就是作家论。曹丕的“文人”论受儒家和道家及汉魏时期“才性”论与人物品鉴的影响,着重对“文人”的“才性”进行品评。其二是“文气”论。曹丕的“文气”论直接受到儒家和道家关于“气”的思想影响,注重探讨作家作品的生命内涵与生命特质,具体而深入地解释了“气”在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将清代中后期围绕《红楼梦》进行的各类批评放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来看,它具有一种集大成的意义,尽管仍在古代文学批评的大范畴中,但还是产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新变化.由于思想理念、文化立场、审美趣味的不同,清人对《红楼梦》作品意蕴、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评述有其独到之处,与现代人的观点不尽相同,其中不乏精彩见解,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笔宝贵遗产和财富。  相似文献   

19.
八十年代初,史铁生因特殊遭际而系身"心魂书写",这使他与历史语境、文学批评、阅读"惯例"、文学史写作之间长期存在紧张与突围的关系."人文精神大讨论"为史铁生与文学史之间的相互妥协提供了机会.史铁生成为"重要作家",是生存环境、文人"圈子"、文学"成规"与制度性环境长期排斥、导引与形塑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李长之作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卓有成就的美学家、批评家,一生著述颇丰,其文艺批评理论与实践的美学建构,是以“感情的型”为核心理念的。这一旨在建立中国转型时期的现代美学批评范式,为中国现代文艺批评提供了新的话语和阐释空间。“感情的型”作为一种独特的批评理念,受到当代学人的关注,在今天也仍具有丰厚的诗学内涵和充分言说的必要,值得继续挖掘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