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集邮》2001,(9):9-9
上次茶座邮友们企盼7月中旬以后邮市会出现一个新的发展,可是事与愿违,邮市不升反降。到8月3日后,邮市反弹,各种热门品种的价格有了较大的回升,邮市有望止跌回稳。8月7日,我们再次组织了一次集邮茶座,对后市的发展进行了座谈。  相似文献   

2.
李毅民 《收藏》2007,(4):184-187
有人戏称,中国的股市是政治股,政策市。细想想,中国的邮市也与之有颇多相似之处。50多年来,新中国的邮市变迁充满了太多的变数,太多的传奇,太多的举世无双。面对先后出现于四次邮市热潮中形形色色的猛攻强占,总难免使人心生疑窦。  相似文献   

3.
为了培养邮市骨干,进一步激活邮市,北京马甸邮币卡市场从今年年初开始,联合北京市证券公司每月举办一次股市邮市研讨会。笔者作为《集邮博览》市场版编辑应邀参加了最近的一次研讨会。研讨会由马甸邮市负责宣传工作的杨曦主持。与会人员包括北京证券北三环东路营业部工作人员、邮商与部分媒体记者。从会上获悉,今秋邮市将会出现第二波行情。  相似文献   

4.
卢工邮市前往洛阳的人员不少,其中淘金者亦不在少数,不少人还认为,又一次邮市高潮将由此拉开帷幕,然而事与愿违,不少人未能等到邮展谢场,便已提前返沪,洛阳之行远远没有达到他们当初的心里价位。  相似文献   

5.
邮市在世纪之末是否会出现第四次高潮,这是广大邮人都在猜测的事。笔者在对近20年邮市兴衰进行分析后,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除了1985年呈现的邮市高潮为集邮者数量激增和沉积30余年的价值回归总爆发外,在90年代出现的两次邮市大行情前夕,都存在着邮政资费调升、银行利率降低、中国集邮总公司价格调升以及邮市在底部盘桓现象,而且上述四个现象同时“碰头”时,才酝酿了行情出现真正的火爆和邮市交  相似文献   

6.
邮市见闻(43)     
歇夏期又一次离邮市而去,集邮者似乎恢复了对邮市的自信,表现为:邮市的人流又渐渐地增多,投资者对下跌过度的邮品进行吸  相似文献   

7.
崔建伟 《集邮博览》2001,(11):10-11
莫斯科和圣彼得堡邮市 莫斯科邮市当地人叫集邮俱乐部,全市只有三个。规模最大的每周开放两次,每次三、四个小时,有近百个摊位,高峰时多达五六百人,门票约合2.5元人民币。规模最小的集邮俱乐部每周只一次,人员不过二、三十,还有一个集邮俱乐部规模在两之间,但夏季不开放。  相似文献   

8.
《中国集邮》2001,20(7):14-14
4月,邮市在量少邮品的带动下全面升温。5月,由于部分量少邮品涨幅过猛,加之各地公司向北京、上海邮市集中放货,使4月份那些超涨邮品的市价跌去了一半.有的甚至跌去2/3。5月20日以后,止跌企稳。6月初,邮市反弹,人气又开始聚集。在此情况下,《中国集邮》编辑部组织了一次集邮茶座,就今年邮市歇夏还是不歇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宝木 《中国集邮》2001,(2):36-38
邮市,已成为集邮者和投资者经常光顾的场所,并在集邮界具有了广泛的影响力。广义上的中国邮市在20世纪初叶已出现,但那个时候的邮市根本不可能与目前的邮市(本文专指二级市场,下同)相提并论。在中国,真正的邮市出现并形成规模是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集藏基础较好、经济发达的城市出现丁以交换为主的集邮市场,尽管在1988年之前,这种市场未获得官方的认同,但1985年邮市的繁荣却使中国邮市由非法向合法转变提供了可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邮市见闻(51)     
每年一度的“歇夏期”又一次光临邮市,稀疏的出摊者与偶而光顾的集邮者让人感到今年夏季邮市的“低温”。经过1年多的大浪淘沙后,纷纷开张的邮市已所剩无几。在上海,也只“卢工”和“云洲”有些规模。少数多次经历邮市暴热骤冷的邮商仍驻守“岗位”,成为邮市中的“铁杆”,从某种意义讲他们是维系邮  相似文献   

11.
杨曦 《中国集邮》2001,(9):47-47
邮市入夏,历年来都有一个休整的过程,只有高潮期有例外。对今年邮市会不会歇夏,方方面面有许多争论,许多人不看好今年夏季的邮市。然而,邮市7月份的表现,令人耳目一新。北京邮市7月份不但没有歇夏,反而有出色的表现,市场热点叠起,炒风不断。  相似文献   

12.
马联泓 《上海集邮》2008,(12):18-18
全国邮市联谊会第九届年会于11月8-9日在北京举行。近年来,各地邮市民营化发展很快,邮市的前途面临新的抉择,为此,奥运会后中国邮市如何演绎成了本届年会研讨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邮市见闻(52)     
今年“歇夏期”的特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邮市出摊率仅二三成,但还比入市者多得多。当7月初各邮市收缴第3季度或下半年摊位费时,一些做生意不够付摊位费的邮商只好撤退,从而使本已空空荡荡的邮市显得更加冷清。此情此景不由让人又一次回想起4年前邮市的“惨”状,当时大起大落的情形与目前竟是如此的  相似文献   

14.
王洪新 《中国集邮》2001,(11):29-29
当今的邮市不仅以邮、币、卡的纯收藏转向收藏兼投资两个方面,同时也有部分人进而投资兼投机。作为市场经济转型的今天,邮市比80年代又进了一大步,但是,邮市投资毕竟不同于股市,有许多人总想着东西买到手就涨,特别是见新就炒一把,涨上去后还要再炒高等等。这都是急功近利、违背集邮基本知识的一种错误想法。现综合邮市的几种投资误区,特向读提个醒,以便在邮市投资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5.
随着己丑牛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的渐行渐远,五湖四海的邮商也己陆续回归邮市。去年腊月二十九日下午,上海卢工邮市便人流稀少,除夕至大年初六关门落锁,初七清晨,卢工邮市大门口又迎来了阵阵吉祥的鞭炮声,在高升的爆竹和一片欢声笑语中,上海卢工邮市也和全国各地邮市一样,迎来了充满希望的大牛年,这一年中,广大邮人将会倾注更多的情感与心愿。  相似文献   

16.
2001年春季,京沪等几个大城市邮市曾火爆一时,有的记即以“井喷”这种耸人听闻的字样加以报道,似乎“邮市的春天”(像1997年那样)又来临了,邮商们赚大钱、做暴发户的机会又到了。殊不知,不过月余,迅即泡沫散去、尘埃落定,“井喷”短命结束,于是就有人唉叹“邮市顽疾”难治,纷纷开出新药方。其实,“井喷”的短命是意料中事,决非偶然,根本病症在于邮市操作不符合客观规律,一直在误区中挣扎,不是让邮市服务于集邮活动的需要,而是竭力张扬“邮市左右集邮”的片面个性,其结果必然如此,我以为,其中最主要的误区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中国集邮》2000,(9):5-5
8月3日,几位邮友聚集在一起,召开了一次集邮茶座,就邮市的现状和我国邮市问题聊了一聊。邮友们盼望这些意见能对相关部门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齐敬岩 《中国集邮》2001,(11):32-33
说起今年的邮票和型张,被邮商和邮人重彩包装,着墨最多的要数2001—7《聊斋志异》小型张及邮票。从年初公布邮票图稿,就在邮市引起不小的波澜,受到邮人的期盼和追捧。面值8元的《聊斋志异》小型张,期货价格由12元、18元,一路冲高到24元。等到4月21日正式发行,果然不负众望,一路以每枚45元高开,随后借助市场人气,领涨到每枚52元,形成了复苏邮市中一道不可多得的景观,让人感觉到好像新一轮邮市热已经来临。随着人们预期的“红五月”邮市行情没有出现,邮市一路向淡,  相似文献   

19.
在邮市,每个投资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那就是机会与风险并存。近期的邮市出现了四年多来罕见的飙升行情,应该说机会大于风险。但在这种情况下.邮市中却还是有大量散户投资未能赢利,甚至出现了严重亏损,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吴荣先 《中国集邮》2001,20(7):18-19
《中国集邮》改版后,由于方向正确,信息丰富,立论有据,预测准确,逐渐取得邮人信任,预订量和零售量日益增多,特别是3月份邮市新一轮高潮到来以后,在许多地方,《中国集邮》已供不应求。这在中国邮市发展中,是难得的可喜现象,值得回味。《中国集邮》改全中文版时,正是邮市从爆热到急冷的低谷时期,新邮打折频频,某些地方邮政部门不断违规,预订新邮年年亏损,怨声载道。集邮协会会员大批退出,邮市冷落。邮市摊位不断减少,打牌、下棋几成邮商主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