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一个普通的女人。长相普通,衣着普通,工作也是普普通通的。然而,普通的我,自信地行走于红尘间,感觉自己是从容而美丽的。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认识《小学生导读》是在三年级的时候,从那时起,我对《小学生导读》总是情有独钟。今天,我再次从书柜上拿出一本《小学生导读》,一页一页地翻着,细细地品味着。  相似文献   

3.
互动平台     
周艳敏 《班主任》2013,(11):11-1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他人的智慧里可以获得营养,站在他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这是我在23年班主任工作中对《班主任》杂志的深切感悟。——杨立志 广东省广州市华师附中番禺学校 511442我是一名美术教师,同样从《班主任》中吸收了教育思想和策略。《班主任》使我面对学生更加自信,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更加从容,课堂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薄薄的一本《班主任》,字里行间闪烁出智慧的光芒,让我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阅读的幸福与满足。  相似文献   

4.
吴礼明 《师道》2010,(2):4-5
7年前,因一契机,我知道了不少学生在搞地下“网络文学”,还整理成集,命名之《杂杂精品集》。我带着欣赏与激动的心情,几乎是一口气读完孩子们那本厚厚的《杂杂精品集》,并玩赏再三。我似乎看到了某种美好的东西在溢彩流光,虽说这份“精品”集仍有待于完善。感动之余,我细细地想着很多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案例回放 每周五下午两节语文课是我预定好的《语文读本》阅读时间。在一次教学预备铃响过后,我就自信满满地抱着教材和备课本从容走进了教室。因为上周刚学习了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所以我就布置学生预习《读本》中的同类作品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宋晓梦的《访西安古城》,希望通过对教材和《读本》中同类作品的对照阅读,磨砺学生辨析和把握文章要点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对读本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相似文献   

6.
[心灵独白]与《作文成功之路》打交道已有十几年了,我珍藏的《作文成功之路》合订本也有十几本了。每每心闲或是身心疲惫之时,我都会将这十几本心爱之物放置在书桌上,静静地翻阅,细细地品读。那闲适的时间也便有了新的意义,那疲惫的身心也仿佛得到了缓解。看到自己发表过的文章,那种自豪之情顿然溢满胸膛,即使再熟悉不过的内容,也会从头至尾读一遍。看到熟悉的语文界同仁的大作,我也会情不自禁地欣赏品读一番。这不,今天,我在翻阅1997年合订本时,在第11期看到了安徽特级教师邵名尉先生的大作《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看到这篇文章立即想…  相似文献   

7.
冯冰 《现代教育》2012,(5):94-94
一、背景介绍新学期的第一次课上,首先让学生写了一篇《自我介绍》,作为我了解学生信息的第一手资料。一个学生的作文引起我的注意。从他的作文中可以看出,初中时班主任因为他学习不好对他很严厉,经常当众批评,造成他非常自卑的心理。很明显,这个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课后我找借口叫来这个学生帮我收作业,这个孩子忧郁、胆怯的眼神和瘦弱的身材,更让我担心。如果不帮助他真正地找回自信,很难想象,这样的孩子怎么能从容地面对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怎样能有勇气克服今后遇到的困难。我决心帮助他找回自信。  相似文献   

8.
永远记得和《今日教育》的那一次牵手,那一牵,我终于找到站立的感觉。 2007年60多篇文稿见诸几十家报刊之上,回想起来,全得益于当初和《今日教育》的那一次邂逅。那是新千年,手捧《今日教育》“创刊号”细细地读,慢慢地品,那时我第一次产生了投稿的冲动,我的第一篇论文《德育工作应超前化》由此酝酿而成。而这篇处女作就发表在2001年第12期的《今日教育》上。  相似文献   

9.
电大的朋友送我一本《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工作成果简介选编》,并嘱我为此写一篇文章。我自知“遵命文学”不好写,但细细地读完这本选编后,却真想说两句。首先使我感动的是盲人郑荣臣,他写的二十四万字的《琵琶情》,先发表在1984年的  相似文献   

10.
这几天,爸爸捧回了几本《股民须知》《新手入门》之类的书,一有空就躺在沙发上,眯缝着眼细细地研究。终于,爸爸郑重地宣布:“我要炒股啦!”妈妈也激动地表示,将在金钱和精神上给予全力支持。一对股民夫妇从此诞生了。  相似文献   

11.
苏芩 《广西教育》2012,(5):68-68
《数学分层测试卡》刚拿到手时,我感觉它与一般的练习册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验开始后,相比其他练习册,我发现学生更喜欢分层评价这种形式,尤其是学困生也能拿到100分,他们由此找回了自信。《数学分层测试卡》还真不是一本普通的练习册。  相似文献   

12.
永远是朋友     
阅读《辅导员》杂志是我走上辅导员岗位以来养成的一种习惯,工作再忙再累,我都会找片刻闲暇与之相会。读《辅导员》没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却有着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掩卷凝思,一本本杂志、一个个活动、一张张  相似文献   

13.
    
每当黑夜笼罩大地,我总会拿出那块煤细细地看,细细地品。父亲是一位有十几年工龄的普通采煤工人。他十几年如一日,默默地在那黑暗的地下挖煤。他很少能真正地享受阳光的滋味。如果上夜班,即使是艳阳高照,从井下上来的他,满身煤灰,肚子已经饿得咕咕直叫,他也没有精力来欣赏阳光。就洗洗澡,吃吃饭,睡睡觉,天气对他而言不过是挂着太阳的晨昏,更不用说白天上班了。最残酷的时候,他一日要面对二十四小时的黑暗。  相似文献   

14.
读完了《教师法律案例读本》(以下简称《案例》),我细细地品味着一个个本不该发生但又已经发生了的故事,为那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过早的离去而惋惜。14岁的傅能统因为老师的“暴力语言”义无反顾地离开了人世;迷恋网吧,夜不归宿,河南省东南部某县城区100天内,17条不满14岁的无辜的生命被杀害……  相似文献   

15.
正记得小时候,每当看到一本好看的图画书,那就是最开心、快乐的事情了。一次次被书本有趣的画面逗得哈哈大笑,那童年的乐趣记忆犹新。而今,我成为了一名幼儿教师,引导孩子们看有趣的图书也是我最乐意做的工作。苦恼的是,我不知该如何选择最适合孩子的图画书,不知该怎样更好地引导孩子去看书,不知该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共读哪类型的书……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图画书——阅读与经典》这本书,细细体会,意外地让我走进图画书中美丽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小溪流》是初中生、高中生展示自己文学才华的一个平台,她不仅能让发表作品的人获得成功的自信,也能让更多的人从中得到力量。我还清晰地记得自己的那篇《于无声处》登上《小溪流》时的激动与自豪。那是我高三下学期发表的作品,本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竟然发表了,那给了我  相似文献   

17.
参加工作近20年的我,那一次我的心是颤颤的;眼泪是酸酸的:笑容是真真的;体会是切切的。那一次让我真正地体悟到了做人民教师的崇高;充分体悟到了人生幸福的真谛。那一次就是因为我见到了那位慈祥和蔼、可亲可敬的老人——她就是霍懋征老师。事情还得从《霍懋征教育思想与实践》优质课大赛说起。  相似文献   

18.
李镇西 《班主任》2011,(6):69-70
年轻的朋友们:上次沙龙活动,我承诺了要用我的稿费给你们每人买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现在,这本《给教师的建议》就是我赠给你们的。希望你们珍惜这本"教育经典"。苏霍姆林斯基是我从年轻时就特别敬重的教育家之一。我第一次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是在1982年,那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我清楚地记得,当我读了  相似文献   

19.
工作之余,《读者》是我的最爱。那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那小故事折射出的智慧的光芒,让我有了一次次快乐的心灵旅行。  相似文献   

20.
当我第一次从幼儿园老师手中拿到《少年儿童研究》这本杂志时,我并没有在意,原因是在现在汗牛充栋的杂志中要想找到一本想看的还真不容易。有一天,在我送儿子上幼儿园时,儿子的老师告诉我要写一篇读后感。老师的话,在儿子的眼里是圣旨。儿子一天三遍紧锣密鼓地督促,使我不得不耐着性子一本一本地翻看。不料就那么随手一翻,竟使我对书中的部分内容产生了兴趣,细细地研读,觉得很有些道理。特别是“好习惯·好人生”栏目中的文章,挺有哲理性。记得有一篇叫《好习惯是人生的财富》,且不说文章的内容如何,单就这个题目,就可以作为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