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真正落实“三维对话”,关键是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性阅读、个性化建构的时间(即“生本对话”).一旦学生能由此而从本中积聚“谈资”,那师生间的“言语交往”也就有了生成发展的“基点”.  相似文献   

2.
“对话”理论的引入是语文教学的一大亮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进行其他对话的基石,因为教师要介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场,并对之产生积极的影响,自己必然要先与文本展开深入的对话。在阅读教学对话中,“文本”是与“对话”相伴相存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提升学生对话能力的不可或缺的对话伙伴。离开了“文本”,“对话”只是空中楼阁,徒具形式而缺少实在内容。一、当前对待“文本”的不良倾向事实上,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文本资源的浪费现象十…  相似文献   

3.
“对话”三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来 ,有不少文章和著作提倡教育、教学中的“对话”意识 ,这对语文教学意义重大。因为语文教学本是“言语育人”与“育人言语”相统一的过程 ,“对话”因此而具有双重意义。作为语文教师 ,如何理解“对话” ,在教学中展开“对话” ,远非简单之事 ,有必要作较深入细致的了解。下面择其三 ,略陈己见 ,求正大家。1 .“对话” ,你从哪里来 ?犹如一只美丽的蝴蝶 ,“对话”飞进语文教学的“窗口”。新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有学者指出 ,我国的语…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态。然而,如何使“对话”更有实效,如何不断提升对话效应,使课堂充满活力呢?可以通过“五式”互融,有效对话。  相似文献   

5.
吴红英 《考试周刊》2012,(61):34-34
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正如克林伯格所说:“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所以“对话式”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教学形式。那么“对话式”教学有哪些表现形式呢?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话式”教学至少存在四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l1年版)中有这样一句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中的“之间”是一个比较值得注意的词。“之间”表明学生、教师、编者、文本四者是有“关系”的。不但有关系,而且关系还比较“复杂”。复杂在哪里?复杂在对话的立体性上。也就是说,阅读教学的对话,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编对话和生编对话的“六维”关系。从教学的和谐性、平等性看,“六维”是不存在此重彼轻、此强彼弱和此严彼松的,因为对话本身就是“平起平坐”的事情。但是,综观阅读教学现状,“六维”中的师本对话可以说还是落实得比较好的,其他“五维”却不见得有多少让人满意的举动,特别是生本对话,简直是一张“空头支票”。没有生本对话的阅读教学,是具有“危险性”的,不但学生的“才”得不到保证,“德”也将失去。国家级骨干教师武凤霞老师在《透视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学》(载《语文教学通讯·小学版》2007年第二期)一文中写道:“综观我们的语文课堂,诸如‘哪些地方让你难过'‘哪些地方让你快乐’‘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气氛紧张’之类的问题存在得很普遍。学生们的学习过程是跟着教师的指挥棒画圆的过程,是鉴赏老师思想和认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说得越精彩越说明老师的思考有价值,谈得越透彻越说明老师的目标合理。而学生得到的是什么呢?对语言文字的分析思考能力得到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这不可否认。但学生得到更多的是不知不觉间形成的奴性,是思维的惰性,是我口不用表我心的言说习惯。”“奴性”、“惰性”、“我口不用表我心”,好可怕啊!而这种“可怕”却可以毫无异议地?  相似文献   

7.
“倾听”的丧失与“对话”的误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倾听”的丧失缘于对“对话”的误会 研究者认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引进的“对话理论”,混合了“阅读对话理论”和“教学对话理论”。前者认为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主体间的对话过程,阅读行为便是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而合适的对话与交流,有“倾听”与“言说”两个侧面。“倾听”既是倾听文本作者的言说,又包括“倾听”自己(读者)的言说,作品的意义便产生于两种“言说”的融合。在这里,需要辨明几个概念。其一是“倾听”。它包含阅读文本和从文本获得自己(读者)的理解,这本身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而绝非学生被动地听别人“读”课文。其二是“言说”。阅读行为产生便是言说,这里既有文本作者对读者的言说,又有读者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言说”,这也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所以《标准》倡导“个性  相似文献   

8.
在基于学生主动“对话”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对话的第一主体,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有意义的交流,不断探究和解决化学教学中发生的问题,增进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学习质量.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与自身的对话,“构筑世界”、“构筑伙伴”、“构筑自身”.主体性、问题性、和谐性是“对话”的化学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原则.在基于学生主动“对话”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善于从自然现象、日常生活、社会问题中选择和确定真实的、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对话探究活动.要善于联系所学知识向实际领域拓展.  相似文献   

9.
有“拉丁美洲的杜威”之誉并闻名世界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育即对话。克林伯格也曾经说过,“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由此可见,“对话”一直是教育教学的核心。而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的语文学科,要想真正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课程基本特点,在教学中则更离不开“对话”。但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下,“对话”只是一种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交替发生的简单重复的过程,并无法真正发挥“对话”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自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理念后,“对话”教学形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课堂教学中,从教学现状看,在一些“对话”中出现了忽视文本甚至丢弃文本的倾向。本文试着对文本在“对话”中的地位作些探讨。一、前提:潜心文本从教育传播理论来说,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源”是文本。时下许多阅读教学课,学生只读了一两遍课文就开始“对话”了。这时,学生尚未念准字音,尚未读通句子,更来不及思考,这样的“对话”有什么意义呢?对话的前提应是潜心研读文本。教师潜心文本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呢?一要用心去感受…  相似文献   

11.
我在教学时试图以“对话”为契机,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蹲下来和学生平等对话,倾听学生的思想,力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把课堂建构成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创造性地学习,真正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前提课前,教师必须先和文本对话,即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主旨。教师只有把教材读通、读透,对文本有清晰的轮廓,才能和学生交流。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还在于反复地诵读与思考。“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不仅是要求学生,对教师也同样有…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独白式教育”的基本特征是讲授,这种讲授方式使得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较为沉闷,没有活力。著名的巴西教育家弗莱雷提出的“对话式教育”受到世界范围的重视,取得了较高的评价。那么在我们的课堂中,是否认识到“对话式教育”的意义?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又有多大程度采取“对话式教育”?“对话式教育”与以往“独白式教育”相比有何优势?实行“对话式教育”要注意些什么?本文将着重对以上几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态。然而,如何使“对话”更有实效,如何不断提升对话效应,使课堂充满酒力呢?可以通过“五式”互融,有效对话。[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吕赟 《四川教育》2008,(9):48-48
装腔作势的“对话” 课堂上有一类所谓的“对话”,教师看似给了学生自由言说的机会,实质上整个对话过程都牢牢掌握在教师预设的框框中。教师不是“主导”,而是“主宰”。虽然课堂上有问有答,但是在话语霸权之下,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步一步地接近预设好的答案.教学完全封闭在教师的“诱导”之中.  相似文献   

15.
文本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意义是在读者与之对话中生成的。对话的实质是在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引发体验,碰撞思维,分享收获,促发生成与建构。“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如何才能进行真正的对话,并努力促成“对话”的创新呢?一、在“求真”中唤醒对话是一种“真”的经历。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求真,“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它能迅速引发学生的情感,减少其移情或共鸣所投入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它能变理性化的传统教学为感性化的艺术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和学生的已知真实对话,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真实对话,和具体情景…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那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呢?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试着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17.
钱强 《考试周刊》2009,(12):56-5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有两种对话:一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一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前者是学生以“文本”为凭借与作者进行的跨越时空的契合:后者是师生双方敞开心灵、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心灵对话”,昭示民主、平等,从“情”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与教师一样.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态。然而,要使“对话”更有实效,在教学中运用“对话”理念,通过“五式”互融,全力构建对话平台,有机融合对话方式,不断提升对话的效应,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文本生动引入,使教师激情洋溢,使学生激动不已,使课堂教学生成一个又一个的精彩。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对话”呢?  相似文献   

19.
一、如何理解阅读中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从国外引进阅读对话的理论,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阅读对话,读者(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一是教学对话,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等等。  相似文献   

20.
丁玖 《教书育人》2010,(2):62-63
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关于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主要包括老师与学生、老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和解读,不是把自己或权威的解读灌输给学生,而是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互相交流,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