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一、设疑悬念法这种方法就是利用新授课开讲的头几分钟最佳时机,通过设疑,留下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下把学生导入问题情境中去。如有一位教师在开讲《死海不死》一文时,先板书并带点课题:死海不死,然后向学生提出疑问:“‘死海’在什么地方?地理课学到过吗?这个‘海’为什么叫‘死海’呢?既然是‘死海’,可为什么又说‘不死’呢?‘不死’是指什么?课文最后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篇说明文,仔细阅读,看作者是怎么说明‘死海’的死——不死——死,这样一些奇特情况  相似文献   

2.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揭示文章内容的窗口。抓住题目就等于找到了文章的脉络。本文试以《死海不死》、《中国石拱桥》为例,说明如何从题目入手分析说明文。《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题目新颖、巧妙。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死”与“不死”入手,精心设计若干个问题,让学生自读、解答。这样设计数学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把握文章内容,另外,也可以使枯燥的说明文教学变得饶有趣味。设计的问题有这样几个: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为“死海”?为什么说死海“不死”?②死海是怎样形成的?③死海的利用价值及发展前景怎样?…  相似文献   

3.
一、从课题突破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以从课题人手。如《死海不死》这篇课文,“不死”是全文文眼所在,也是其结构线索,教学就可以从解题突破,围绕“不死”设计教学思路: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死海”?②“不死”的现象是什么?怎样造成的?③“不死”原因的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4.
一、从课题突破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以从课题人手。如《死海不死》这篇课文,“不死”是全文文眼所在,也是其结构线索,教学就可以从解题突破,围绕“不死”设计教学思路: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死海”?②“不死”的现象是什么?怎样造成的?③“不死”原因的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5.
孙珊 《湖北教育》2024,(3):70-71
<正>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发挥“疑”的牵引力作用,引导学生开卷识疑、以疑促思、以思触情,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悟作者情感。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古诗《示儿》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一、初读题目,产生疑问上课伊始,笔者请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这首诗的题目,说说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产生了什么疑问。学生看完注释,明白了这首诗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同时提出“父亲为什么要给儿子写诗?这位父亲是什么人?他想跟儿子说些什么呢?”等问题。笔者根据这些疑问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并合理猜测写作内容。  相似文献   

6.
<正>一、立足课文题目,训练质疑思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必须经过思考,在思考中产生疑问,随后解决疑问。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教师应抓住题目引导学生发问,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自主解决疑问。如教学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交流。师:请同学们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相机教学“崛”字,正音,指名朗读课题)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题,读完课题后,说说你们有哪些疑问?  相似文献   

7.
王芳 《教师》2012,(6):76-76
一、在鼓励学生质疑中培养创新能力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大疑则进”。在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质疑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探果索因,追根问题是学生创新的开端。例如在学习《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这样引导:同学们,  相似文献   

8.
周应喜 《江西教育》2007,(12):16-16
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决这些“冲突”(问题1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  相似文献   

9.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认为,“疑,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传统教学方法,注意“设疑──释疑”,把“释疑”作为教师的天职,学生“无疑”便是教学过程的结束。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三疑法”教学,是在“释疑”之后,有意让学生产生新的疑问,使教学在“有疑”中结束。其教学模式:“设疑──释疑──再设疑”。下面介绍我怎样用“三疑法”上好复习课。例1、分数应用题的基本题目和基本解法教师:教材中的分数应用题很多,形式也是千变万化。我们想一个什么办法才能达到以少胜多、以不变应万变呢?下面,解…  相似文献   

10.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能激发学生对本文学习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3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  相似文献   

11.
教师在课堂中能巧妙地设疑、显疑、激疑、释疑,就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一、复习旧知──设疑“设疑”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习动机。教师有意识将“疑”设在新;日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例题能顺利地进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如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一课时,课始就问:“老师这里有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棒,如果要围成一个长方形,你该挑哪些小棒呢?”学生回答后,老师又问:“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呢?长方形的周长怎么计算?”老师抓住旧知,找出例题的生长点,为例题的教学铺路架桥。二、尝试练习──显疑教师要充分…  相似文献   

12.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陈献章电说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是很有道理的,“须教有疑”,就是通过使学生心中产生疑问,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教师的提问水平的高低,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关系。那么,在语课堂教学中,怎样巧用提问,激活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13.
许多教师习惯于直接“给”知识。事实上,“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知识的源泉,关键在于怎么教,怎么去引导。安远县风山中心小学实施“三导三疑”创新教学模式,落实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三导三疑”语文  相似文献   

14.
郑行宣 《教师》2011,(23):77-77
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呢?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完成语文课堂教学有重要的作用,现就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作以简论。一、语文课堂提问的作用语文课堂提问主要有以下五个作用:<一>导课导课的形式很多,但都离不开提问这个中心环节,巧妙地运用提问,对导入新课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讲《死海不死》时,教师板书课题之后发问,我们知道海不是生物,那为什么叫“死海”?既然是“死海”那为何又不死呢?简单地提问就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急于想知道原因,于是自然过渡到课文的内容上。<二>…  相似文献   

16.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深入。在教学中,教师热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是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那么,如何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经本人多年的实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1.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在出示课题后,我就问学生:…  相似文献   

17.
在人教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1)(以下简称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注重鼓励学生质疑、猜想,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英国人托·富勒说过:“没有疑问就等于没有学问.”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在自我感悟的过程中有所探索,有所发现,有新收获。那么,教师应怎么引导呢?一、导问,使之问有新意问,就是质疑问难,好问与善问则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怎样使学生问之有法,疑之有新意呢?这要靠教师引导与启发。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穷人》一文中“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句话时,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了这句话,接着放手让学生去设问,一会儿,学生举手发问:①这样做…  相似文献   

19.
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质疑可以使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20.
在人教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1)(以下简称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注重鼓励学生质疑、猜想,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英国人托&#183;富勒说过:“没有疑问就等于没有学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