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从美学、文艺学理论出发,以<堂吉诃德>的现实主义手法、矛盾法及新的创作观念为论述中心,对<堂吉诃德>的创作进行评价分析,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世界名著.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所表现的是道教全真道的教义,其中所有的佛教故事、人物、境界等都与道教全真道有关,都是道化了的佛教.只有从全真道的角度,才能全面完整地认识和把握<西游记>.<西游记>的作者并不是"不懂佛学","没看过佛经",而是有意站在全真教的角度合一三教,独标文化.  相似文献   

3.
吴承恩并非<西游记>作者.宋末和元代关于全真教领袖丘处机(长春真人)撰成<西游记>的三种记载,包括新发现的宋末碑文,是丘麾下陕西全真道士创作<西游记>祖稿即<西游记(平话)>并托名丘撰的确证.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比了<西游记>主题之一的"心性修持"观与明代中期心学家王畿的"性命合一"论,指出二者存在四个方面的相同之处,即都主张"悟空"或"悟无"是修炼的根本途径;都主张心性修持必须戒禁情欲,要做心上工夫;都认为"心生则魔生",主张涵养心性;及都主张以养德致长生.并由此提出了吴承恩不可能是<西游记>唯一作者的质疑.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的作者与主题存在着许多争议,这只是我们对于原文理解和把握的程度而已.但是,要对原著进行改编,却必须以遵守原著精神为前提.<西游记>电视剧续集的拍摄,几乎是在对于原著文化内蕴所知甚少的情况下,为了追求收视效果,大肆歪曲原旨主题,胡编乱造情节,是对原作者权益的侵犯,也同时误导了观众和读者.文学批评工作者应该挺身而起,捍卫<西游记>作者的正当权益.  相似文献   

6.
阿城和<棋王>长期以来被作为"寻根派"文学的当然重要代表,这本身是当代文学史的误会.<棋王>的文学史定位,是典型的创作"体认"超前,作者"默认"居中,后人理论"追认"滞后的文学社会学化行为.<棋王>的叙述学意义探究,如其叙述时间处理和叙述方位(包括叙述人称、叙述视角等)设置、故事内容和叙述话语矛盾等,不仅提供大量反证,且可对<棋王>文本欣赏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的作者究竟是谁?这是历代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学术话题之一.作者从文化现象的角度进行探讨,认为<西游记>的成书与作者问题,同<三国演义>、<水浒传>有着可相类比的地方,是在西游故事长期流传的基础上,由市民与文人不断加工而成.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与《艺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和<艺概>都是对前代文学实践和理论批评的总结,二者有着颇多一致之处.本文从宗经思想、文学史意识、立足文学实践、兼容并蓄的批评态度、范畴应用五个方面来比较二者的异同.<文心>因其关注形而上的"道"之哲学探讨,并形成其文学上的"原道"--形而上理论,使<文心>的宏观研究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能够以开阔的视阈作细致的微观探寻,结合历代文学实际,建构了其"体大虑周"的宏观文学理论体系,在古代文论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艺概>因缺乏这种上溯于"道"(本体)的形上意识,故尔其理论性、系统性,均不可与<文心>同日而语,尤其在近代变革动荡的时期缺乏时代气息,而显得传统的包袱相当沉重.  相似文献   

9.
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世情小说开山之作的<金瓶梅>,几百年来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关注.它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为明代"四大奇书".诞生于封建末世的这部作品,汲取前代小说之精华开创后代世情小说之先河,尤其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金瓶梅>在文学艺术上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以一个家庭的兴衰为整个社会的缩影,融女性悲剧和商贾发迹历程于一体.其丰富的内容与高超的表现手法的确值得今人去揣摩探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中坚层面,一部<西游记>更多地表现为儒家浓厚的入世情怀.从作品抗争与进取的主题上,从人物对人格理想的批判和对新的人格理想的追求上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西游记>既受到以李贽等人为代表的明代思想解放启蒙思潮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王阳明等心学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如果只是把《西游记》当成儿童故事 ,或当成惩恶扬善的幽默谈笑 ,那是一种悲剧。《西游记》其实和《唐·吉诃德》一样 ,是一个时代的映照 ,是启蒙思潮的载体。所不同的只是 ,《唐·吉诃德》映照的启蒙思潮在欧洲成了气候 ;而《西游记》代表的启蒙思潮却被扼杀了  相似文献   

12.
明代《西游记》《东游记》《封神演义》《天妃娘妈传》《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等神魔小说,虽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海洋小说,但频频涉及海洋,有浓重的海洋情结。其海洋情结的叙事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叙事形象的人情世俗化,二是叙事情感的矛盾性,三是叙事目的的寄寓性。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及其三种续书《续西游记》《西游补》《后西游记》,都具有深刻的哲理蕴涵。《西游记》写了"悟空"的艰难历程,《续西游记》写了"变化"的最高境界,《西游补》写了"情欲"的终将磨灭,《后西游记》写了"解脱"的快捷方式。不管它们从哪一个角度、哪一个层次来展开象征性的描写,它们的终结目标都指向一个去处——空无。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与西方流浪汉小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而流浪汉小说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发现《西游记》几乎具有流浪汉小说的全部特点,它与流浪汉小说在小说叙事的技法上“惊人地相似”,并且两者差不多出现于同一时代。可是,尽管中国出现了《西游记》,流浪汉小说这种形式却没能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形成“气候”,这令人遗憾的事实自然有其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5.
关于《西游记》文化的话题是以百回本《西游记》为核心生发出来的,因此,应该以《西游记》为坐标原点开展讨论。反映《西游记》问世之前的相关文化背景及其投影者,可称之为"前《西游记》文化";《西游记》问世之后出现的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则可称之为"后《西游记》文化"。这样可能便于理清脉络,将讨论引向深入;部分地避免因时空错乱而带来讨论中的逻辑混乱或论证偏颇。  相似文献   

16.
相较于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的研究,《西游记》的研究较为薄弱,《西游记》续书的研究则更为寥寥,文章以明末清初的三本《西游记》续书--《续西游记》、《西游补》和《后西游记》为研究对象,拟从《西游记》续书对原著在主旨、故事建构等方面的继承来对明末清初的《西游记》续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对百回本《西游记》主旨的探索,须从《西游记》成书历程所处的哲学背景、时代特征、社会氛围出发,结合对小说文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明代阳明心学对《西游记》的成书有多维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小说是叙事文学的一种,小说在叙事过程中借助诗词作为辅翼,有多种胜任,小说《西游记》在运用诗词方面是一个典型代表:引出故事、总结故事、渲染气氛、优化描写以及用诗词作为故事之间的过渡等,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典雅及咏叹色彩多种文学因素。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在面对生命有限性的问题时,经过反复的理性求索采取了“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态度。千百年后,对陶渊明颇有知己之感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通过在小说创作中打破阴司传统上对生死的绝对决定权,塑造一个完整美好的神仙社会,在感性的道路上淡化了世俗社会对于生死的恐惧。二人通过理性、感性两条道路,殊途同归,最终体现的是两者摒弃名利、返归自然的价值追求上的一致。  相似文献   

20.
以《大唐西域记校注》提供的版本异文和佛经音义书出具的引用异文为材料,利用文献学、训诂学、辞书学等方面的知识,对《大唐西域记》中一些有价值的异文进行了考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