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叩”和“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敦雨 《语文知识》2001,(12):19-19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叩关”,人教社和上海 H版课本都注释为“攻打函谷关”;“延”,课文均未加注,配套的人教社教参把“开关延敌”翻译为  相似文献   

2.
潼关史话     
偶听一同事讲一节历史课,关于秦统一六国时,说道:“秦地易守难攻,为四塞之地,东有潼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金锁关……”当时顿生疑窦。潼关既在秦时就有,为什么贾谊在《过秦论》中谈秦国地理形胜时,只说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然后践华为城固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不渊,以为固。”而九国之师攻秦于函谷关下,从未提到潼关。  相似文献   

3.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读六国世家,一笔总括,拈出一个“怪”字,问题由此提起。铺陈六国人多地广,以优势攻秦,反被秦所灭,气势充沛.反跌有力。贾谊《过秦论》铺陈六国兴师攻打秦国,秦人开关延敌,六国之师逡巡不敢进。写法与此颇相似。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深思远虑.表明作者感慨之深,且强调下文立论的坚实不移。虚设“自安之计”一句,为“咎”字铺垫,并为后文“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的假设推论作一伏笔。一个“咎”字,推出全文中心论点。由“怪”而“思”而“咎”,步步紧逼,一气呵成,具有破竹之势。其父苏洵《六图论》劈头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  相似文献   

4.
吴先进 《学语文》2013,(3):71-71
贾谊的《过秦论》脍炙人口,可谓散文当中的经典,一直是高中《语文》课本的“常客”。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2007年3月版)选有此文,文章写道:“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教材对“抗”注释为“匹敌,相当”,笔者对此不敢苟同,认为此释义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过秦论》结尾“攻守之势异也”句,五年制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注云:“攻和守的形势不同。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兵力强,攻略六国。守,指二世、子婴时兵力弱而固守关中。”这条注解对“攻”和“守”的解释,尤其是对“守”的解释,是颇不确切的。《过秦论》结尾句“仁义不施而攻得之势异也”既是全文的论点,也是全文的结论。按照注解所说,秦王朝之所以灭亡,就在于秦二世、子婴时,兵力很弱小,却采用了困守关中的策略。否则,秦王朝是不会如此短命的。如果这个解释是正确的,那么,贾谊也就不会成为一时英彦,而为宿耆旧臣所忌;《过秦论》也不会被目为百代论体散文之祖了。课文如此注释,本于史无据。陈胜兵起,授周章将军印,西击秦,周章沿路募兵,  相似文献   

6.
西汉贾谊的名作《过秦论·上》是一篇政论文,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通过秦的兴盛与灭亡的前后纵向对比、秦与九国之师的对比、陈涉与秦的对比、陈涉与六国之师的对比,相互交错,层层深入,为突出中心论点造足了气势,作够了铺垫。  相似文献   

7.
贾谊的《过秦论》中有一句话,“適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適戍”的含义,课本注解为:被征发戍守边疆。这样解释比较笼统,没有把“適”的意思解释清楚。笔者不揣浅陋,略陈拙见。“適戍”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如下记载:“三十六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以適遣戍。”“以適遣戍”的说法后来就概括为“適戍”。有关“適戍”的具体情况,《汉书·晁错传》记载了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过秦论》云:"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注释曰"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完全相同,与《辞海》《辞源》甚至一些海外大型词书如台湾省的《中文大辞典》《大辞典》的训释也大同小异.然遍检秦汉典籍,不见"逡巡"有此用例,颇使人滋生疑窦.而且从语法来看,此处"逡巡"乃是状语,是用来修饰"不敢进"的,如果它本身的词义就是"有所顾虑而徘徊"或"有所顾虑而不敢前进"的话,又怎么能够再来修饰中心词"不敢进"呢?  相似文献   

9.
“天下”析     
<正> 对贾谊《过秦论》上篇中的“天下”二字,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在本篇里,作者把‘天下’和‘秦’基本上作为对立的两方来对待,‘天下’和‘山东’‘诸侯’‘六国’‘九国’的含义大致相同。”细读《过秦论》,我以为这个“大致相同”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0.
宋成玉同学问:《过秦论》的作者在叙述秦朝由兴盛到衰亡的史实的过程中,时时流露出自己对秦国—向奉行武功而不讲文治的做法是反对的,也就是说秦朝从兴盛到衰亡都是不施“仁义”。那为什么文章最后作者又是将统一了天下的秦朝一朝覆亡的原因归纳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正如贾谊叙述、描写的那样,秦孝公采用商鞅变法和张仪的连横策略,增强了国力,分化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使各诸侯国争割地而赂秦,削弱了六国的力量,使西河之战首告大捷。以后的几代君王“蒙故业,因遗策”,拼命扩张地盘,不断“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当时秦国“攻”天下之势真是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当时秦国的主要矛盾是扩张地盘,所采取的战略和策略又基本正确,黎民百姓还没有看清秦国君王的真正面目,易于被驱使利用,所以即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写,1995年5月第二二版)在分析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一文时,提到作者在文中作了几项对比,“一是将秦国的实力与山东九国对比,实力远远大于九国;二是将秦国的实力与秦统一后的秦朝对比,秦朝的实力大于秦国数十倍自不待言;三是将陈涉的实力与九国对比,陈涉实力则小到“不可同年而语”的程度,我们不妨借用数学符号表示如下: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四册《过秦论》中“攻守之势异也”的注解是这样的:“攻和守的形势不同。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兵力强,攻略六国。守,指二世,子婴时兵力弱而困守关中。”依据这个注解。似乎秦王朝在农民大起义中迅速失败的原因只是由于兵力弱了。我认为这和课文末段的分析是矛盾的。《过秦论》明确地肯定了陈涉起兵时,“天下非弱小也,雍州之地,殽幽之固自若  相似文献   

13.
有些文字,表面看来反过来复过去,也真够“啰唆”,但仔细体味,才知道这正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处。贾谊的《过秦论》开头便是:“秦孝公据(?)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  相似文献   

14.
贾谊《过秦论》中有一句:“序八州而朝同列”。教材注释为:“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序,引、招致。”将“序”解释为“引、招致”,笔认为欠妥。  相似文献   

15.
辨“攻守之势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贾谊《过秦论》(上)这篇课文,其中心论点就是文末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如何解释这个结论,对理解全篇课文关系极大.这里的两句话是什么关系?其中的“而”字是表示什么关系的连词?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弄清“攻守之势异”是什么意思.课文后边的注释这样说:“[攻守之势异也]攻和守的形势不同.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兵力强,攻略四国.守,指二世和子婴时兵力弱而困守关中.”我觉得这说法不够清楚.以至和课文的意思有所抵梧.比如课文中写道:“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这是说二世时秦朝威力的强大,也是陈涉起义的背景.我们知道,陈涉起义后,其部将周文曾率兵攻进函谷关,但不久就被秦将章邯率兵驱出函谷关,全军覆没.而后章邯又相继打败了陈涉、项梁,陈涉、项梁相继死难,起义受到严重挫折.这说明秦朝当时的兵力并不弱.课文  相似文献   

16.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十三篇提到了贾谊,其中《哀吊》《体性》《才略》三篇都用“清”字来评价他.贾谊之“清”既在于他散文辞赋的语言、风格之中,更在于他的内在人格之中.刘勰对他的评价还是恰当的,用一“清”概括出了贾谊的“性”、“才”、“文”的特质.  相似文献   

17.
《孟子》“环而攻之”之“环”作筮名解,虽古已有之,但并未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详为之疏解,以说明“环”释为筮名之确当。  相似文献   

18.
海静 《教书育人》2005,(9):60-60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日:“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相似文献   

19.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  相似文献   

20.
苏教版九上、人教版九上选《史记·陈涉世家》其文中: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死国”课本、教参均释“为国而死”或“为国事而死”。郭锡良、唐作藩等主编《古代汉语》所选《陈涉起义》中“死国”也注释成“为国而死”。为哪一国而死,注释不明确。此“国”当指楚国。“死国”指为楚国而死。首先,下文有据为证: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⑵“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⑶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