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有一堂这样的“分数乘以分数”的新授课:教师先出示例题和图1: “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1/2公顷,1/5小时耕地多少公顷?3/5小时耕地多少公顷?”学生读题以后,教师问:“这道例题要我们求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我们用这个图形来表示1公顷,阴影部分表示1/2公顷。随即,教师把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时间单位”一课时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我为学生提供了发散的机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商店从8点上班到19点下班,中间12点到13点休息吃午饭,商店开门营业几小时?”学生兴趣很浓,在紧张而愉快的思考中,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想出了四种不同计算方法,并能口述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3.
“汽油的使用效率何时最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选修1-1(选修2—2)“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的第4节“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中的一道例题。经过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个实验区一轮的实验后,实验区的教师对这道例题有很多反响。相当多的教师认为,这道例题虽然新颖,但难度很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理解接受有困难。笔者认为,说这道例题难,主要是不适应这种类型的题目。下面谈一谈这道例题的设计思路,并对这道例题进行说明,希望对大家理解这道例题有一定的帮助。现在我们国家资源紧张、能源短缺.使能源的使  相似文献   

4.
读了《这样讲解例题和安排练习行吗》以后,我认为文中介绍的讲解例题和安排练习方法,有三点不足。首先,它忽视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课例中的例题是, “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它是学生已学过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发展。教学时,教师应该重视知识迁移过程的教学,应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例题的数量关系作较为详尽地剖析。可是课例的教者在揭示例题后,没有引导学生如何确定单位1的量及怎样准确寻找“量”与“率”的对应关系,就让学生回答“这道题属于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这显然有急于将M×P%的解题规律硬塞给学生之嫌。  相似文献   

5.
现行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二册第26页第一道习题是:用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用6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建议的: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挑选出一样长的小棒;然后再让学生用4根小棒摆正方形,用6根小棒摆长方形。在教学实践中,这道习题的设计会对一年级学生产生以下负面作用:一、不利于学生认识正方形、长方形有四条边课堂教学中,当老师问“正方形有几条边”时,学生会回答“正方形有4条边”,这是正确的;可当老师问“长方形有几条边”时,学生会回答“长方形有6条边”,这就是错误的了。细细品味,何以如此?根源就在于老师让学生用…  相似文献   

6.
六年制第六册“混合运算”中例2:6054÷6-11×80,我先后听过两位老师不同教法。第一位老师在出示例题后,教师发问:这道题里有哪几种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相似文献   

7.
1997年,香港就要回到祖国的怀抱,因此,了解香港幼儿教育的现状,对进一步深化我国幼儿教育改革,并使之与世界接轨,是十分重要的。 一、幼儿教育的机构与形成 香港幼儿教育属非义务教育阶段,幼儿教育的机构主要有两种:托儿所和幼儿园。托儿所由社会福利部管理,以全日制为主,半日制为辅;每天开放7—10个小时,从上午8—9点到下午4—7点为2—6岁儿童提供关心、照顾及教育;教师与儿童之比为1:14;适龄受教儿童中有19%在此机构中获益。 幼儿园由教育部管理,为3—5岁儿童提供各种教育;以半日制为主,全日制为辅;儿童每天在园3—4个小时,从上午9点至中午12点,或从下午1点至4点;师幼比率已从1:45提高到1:32;适龄  相似文献   

8.
最近,德国的《每日镜报》发表了一篇叙述中国中小学生面临“要命的竞争”的文章。记者哈拉尔·马斯举例说:北京女生尤佳宁(音)的一天从早晨5点半开始,这个家住四环外一栋灰色塔楼内的14岁女)孩每天坐1个小时的公共汽车到市内上学。到校后,她和同学一起打扫教室,然后预习当天的功课。7点半开始上课,上午5个小时,下午4至5个小时。晚上六七点尤佳宁才到家。“然后我做作业,但不超过3个小时,”她说。10点或11点,这个精疲力竭的姑娘才上床睡觉。确实,尤佳宁不是特例,到全国任何一个城镇的街头看看,每天早晨,7点左右在街上骑车行走的,大部分是中小…  相似文献   

9.
一、两位教师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教学片断教学片断一:教师出示例题:一辆摩托3/10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师:这道题你会列式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18÷3/10)师:18÷3/10应该怎样计算呢?先请大家自学课本的推导方法,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  相似文献   

10.
在现行的八年级数学教材上有这样一道例题:在△ABC中边BC=60cm,高AD=40cm,正方形PQRS的一边PQ在BC上,另外两个顶点S、R分别在AB、AC上,SR与AD相交于点E。(1)△ASR与△ABC相似吗?为什么?(2)求正方形PQRS的边长?这道例题在老教材中就用过,在新教材中继续使用,说明这道题目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很好的情景,因此,讲好和利用好这个例题非常重要。但这个例题综合性较大,讲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掌握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现在提倡的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那么在教学这道例题时,怎样体现教师…  相似文献   

11.
对于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90页的第12题:“一个汽车总站2小时发出5辆长途汽车。照这样计算,从上午6时到下午4时要发出多少辆长途汽车?”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的解答只有一种解法。笔者认为应该有三种解法,现提出来与同仁商榷。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题中所给的条件“2小时发出5辆汽车”。第一种解法:《教师教学用书》将“2小时发出5辆汽车”理解为:将6时及8时所发出的车辆都看成是6~8时时间段内所发出的车辆;同样的,8时至10时所发出车辆看成是8~10时时间段内所发出的车辆。依此类推,就是把所发车辆既看成是前一…  相似文献   

12.
在教“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时,教师首先出示“1+ 3×2”这道题,全班大部分学生举手争着回答,一位学生说:“1加 3等于 4, 4乘以2等于 8。”教师把得数板书好,问学生对不对,他们都说对。这时,教师出示下图:   问:“一共有几个△ ?”“ 7个。”“怎样列算式 ?”学生各抒己见,说出了三个算式:1+ 6=7,1+ 3+ 3=7,1+ 3×2=7。学生观察这三个算式,发现了问题:看图写算式中的第三道算式与首先出示的那道算式完全一样,但得数不同,1+ 3×2=8是错的。错在哪里呢 ?他们全神贯注地自学例题,课堂鸦雀无声。片刻,课堂活跃了,…  相似文献   

13.
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算术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教学.一、比较鉴别,讲清知识的规律.毛主席指出:“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反映现实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算术,也有本身的内部规律.例如,用小数除的法则计算一题:“珠江农场制成一台水稻联合收割机,4.5小时收割水稻33.75亩,平均每小时收割多少亩?”这道例题是等分除法.等分除法的法则学生  相似文献   

14.
一新课的引入上课开始,教师指着黑板的一条边问:“这条边有多长?”又拿出一根绳子问:“这根绳子有多长?”学生答覆不知它们的长度后,教师启发道:“有办法知道它们的长度吗?我相信到商店里买过布和带子的小朋友一定能想出办法来。”根据学生说的办法,教师说:“想知道黑板和绳子等东西有多长,可以用市尺去量。今天我们都来认市尺。”(板书:市尺的认识。)二“市尺”的教学1.看、认。教师出示一市尺,告诉学生:这就是“市尺”(板书),从这一端到那一端(用手指点)的长度是1市尺(在板书的“市尺”前加写“1”)。  相似文献   

15.
lenneting@sina.com问:我的儿子1岁4个月大,每天的进食情况是这样的:早上8点喝粥,11点吃米粉,中午12点半吃奶,下午3点半吃面条或饺子,晚上7点吃软米饭,8点  相似文献   

16.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学中教师应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笔者以一节数学公开课为例,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谈一些体会和认识。这节课在向学生介绍了“圆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的定理之后,给出了一道例题,旨在具体应用这个定理。这道例题是:⊙O1与⊙O2相交于A,B两点,经过点A的线段CD与⊙O1交于点C,与⊙O2交于点D,过点B的线段EF与⊙O1交于点E,与⊙O2交于点F,求证CE//DF。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之后,…  相似文献   

17.
当我还是孩子时,我的老师将我们与亚洲“刻苦学习的学生”相比较,希望以此来激励我们。我还记得,在小学时经常听到这样的评论:“许多亚洲学生一天学习12个小时”,“亚洲学生每天在放学后还要花好几个小时做作业”,“亚洲学生都很擅长数学,比美国学生强”。在美国,我通常在上午8点或8点半的时候去学校,在下午2点半或3点回到家。而周五许多学校在中午12点就下课了。一年之内,我们只需在学校呆满180天,据说在中国要超过200天。上小学二年级后,我才开始有家庭作业,而且通常只要十几分钟就完成了。后来虽然课业负担逐渐加重,即便这样,我写作业的…  相似文献   

18.
“汽油的使用效率何时最高”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选修1—1(选修2—2)“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中的一道例题.经过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个实验区一轮的实验后,老师对这道例题有很多反映.相当多的老师认为,这道例题虽然新颖,但难度很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理解接受都有困难.下面笔者谈一谈这道例题的设计思路,并作相关说明,希望对老师和学生理解这道例题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习惯于用高考升学率来评价教育质量,并把它作为考察教育系统干部政绩的标准;同样,校长衡量教师工作,往往与教师的工资、奖金、晋升职称挂钩。在考试这根魔棒的驱使下,一代代教育工作者耗尽了汗水和心血,教师和学生感到考试的难度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考试的资料和信息更是日新月异。案例:某中学初一年级的一名学生,一天的作息如下:早6点20分到校上自习,8点上课至中午11点30分放学,下午1点20分上课至晚5点30分放学。匆忙吃过晚饭后就开始写作业,一般情况下,这名学生写完作业要到10点左右,偶尔要写到11点多。每天纯睡眠时间不足七…  相似文献   

20.
每天从家到学校,要面对一群嘈嘈不停的学生,忙着处理一件又一件、永远做不完的事情,做教师的“幸福感”在哪里呢?无独有偶,我曾经在一篇杂志上,看到一位教师的生活札记,长长的一份时间清单,密密麻麻地列出了一位中学教师一天的生活:从早晨走出家门开始,一直到晚上带着疲惫的身心走进家门,时间是早7:15到晚7点。在这近12个小时中,我看到了一位教师找个别学生谈话、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