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世界》2004,(6):26-27
3月下旬,湖南卫视主持人张丹丹专程到香港采访了金庸,期间不仅与金庸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精彩对话.还亲眼见证了金庸在香港的生活。3月28日,风尘仆仆的张丹丹刚回长沙,第一时间向本刊透露了采访金庸的全部过程。  相似文献   

2.
姜川 《新闻世界》2007,(8):29-29
为了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央视《艺术人生》远赴香港采访了香港文化代表人物——83岁的金庸先生。金庸讲述了以前他从未披露过的往事。  相似文献   

3.
张彦维 《新闻爱好者》2011,(11):124-125
提到金庸。人们想到的首先是其武侠小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博古通今,深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但事实是,武侠小说仅仅是金庸的一个副业,金庸首先是一个杰出的报人,评论家。既然要谈论金庸与香港的文人办报.那我们当然要从金庸及其创办的《明报》谈起。  相似文献   

4.
张彦维 《新闻爱好者》2011,(22):124-125
提到金庸,人们想到的首先是其武侠小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博古通今,深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但事实是,武侠小说仅仅是金庸的一个副业,金庸首先是一个杰出的报人,评论家。既然要谈论金庸与香港的文人办报,那我们当然要从金庸及其创办的《明报》谈起。《明报》,1959年5月20日,  相似文献   

5.
提起金庸,人们首先会想到以《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为代表的武侠小说,但金庸还是位著名的报人,上世纪60年代,他以一介文人的觉悟开始创办《明报》。金庸为《明报》撰写社评20余年,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明报》已成为香港特别是知识分子中有影响的大报。金庸早期曾在上海《大公报》、香港《大公报》和《新晚报》先后当过记者、翻译和编辑,  相似文献   

6.
金庸不仅是闻名的武侠小说大师,也是一位资深的老报人。最近一本《金庸与报业》专著在香港出版了,可以说它是香港报界乃至中国报界中地域性断代史系统研究的一件大事。 作者根据自己的博士论文增删而成的这部专著,共32个章节,洋洋洒洒,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年轻的“侠客”怎样用毕生的精力去战胜自己、战胜对手,以及创业的经历。该书从1959年香港的报业形势谈起,从金庸显赫的文化家庭历史谈起,把读者引入一个奇幻的故事中去。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单独会见的第一位香港同胞是查良镛--金庸. 那是1981年7月18日上午,邓小平以中共中央副主席的身份会见香港<明报>社的创办人和社长查良镛.当时,历时十载的<金庸武侠小说全集>(15种36册)修订工作将近完成,金庸宣布从此"挂印封刀",不再写武侠小说.  相似文献   

8.
香港著名作家金庸(原名查良庸)创作的武侠小说多年来一直十分畅销,广大读者都为之倾倒。金庸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形成也越来越引起文学评论工作者的关注,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探讨金庸家世的论文。2004年1月3日和1月10日的《丹阳日报》,以两个整版的篇幅,  相似文献   

9.
国际     
《青年记者》2009,(13):5-5
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6月25日成为中国作协新会员。此次金庸入作协.也是1987年以来中国作协首次吸纳港澳作家。金庸入作协,以他的地位和影响,对促进内地和港澳地区的文学交流很有意义。金庸是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这次入会.相当于在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之间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另外,这也表明中国作协秉承开放的态度.对各个领域的作家都愿意吸纳。  相似文献   

10.
大家大讲堂     
《全国新书目》2008,(11):30-30
四十多年前的1966年,金庸在香港创办了《明报月刊》杂志。香港《明报月刊》创刊四十多年以来,历经查良镛、胡菊人、董桥等8位主编,在文化界、知识界、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金庸先生的倡导下,他们有计划地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邀请海内外有巨大影响力的学者就国家、历史、民族与当时的社会重  相似文献   

11.
金庸,本名查良镛,以其笔名“金庸”行世。金庸有两支笔,一支是为《明报》写社论,一支是写武侠小说。金庸的《明报》成功,除了它的武侠小说、新闻报道等因素外,也离不开金庸以他本名查良镛发表的社论。金庸写了30多年的社论,当时,世界发生了什么事,不仅香港人会习惯性地想到看看《明报》社论怎么说,海峡两岸的政要也非常重视他的社论,国际上对《明报》“路易—查”(笔者注:金庸的英文名)的评论也非常看重。他的社论为知识分子所欢迎,有些人买《明报》就是为读他的社论。笔者认为,金庸的社论,在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上应该有一席之地,值得我们进…  相似文献   

12.
4月3日,浙江大学举行百年校庆,特邀嘉宾金庸端坐主席台前排。会后,蜂拥而至的大学生纷纷要求他签名、合影。4月4日,浙江大学金庸人文基金研究会成立,为了一睹这位香港名人的风采,影视厅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面对炽烈的金庸热,记者的思绪却飘到了一个冷冷的角落:金庸的知名,仅仅因为他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吗?  相似文献   

13.
业界动向     
《出版参考》2008,(2):34
台北县自编字词簿供学生免费使用;台师大学生最爱借阅金庸武侠小说;香港第三届城市文学创作奖开锣;香港出首份绿色地图420景点入选  相似文献   

14.
刊物     
《收获》2000年第一期的《收获》增加了不少新栏目:有名人参与的《走进鲁迅》;有《人生采访栏目》。此期由香港的彦火介绍金庸的作品,及金庸的散文,而特殊之处在于金庸从未写过类似的散文。叶兆言的专栏《杂花生树》这期写的是《周氏兄弟》的故事。卷首的小说是莫言的《四令的女人》。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人民人会堂正式单独会见的第一位香港同胞是查良镛——金庸。  相似文献   

16.
50年太久     
据悉,与数任港督和董特首交情不浅的金庸目前正在口述香港历史。不过,这部作品要到金庸去世后50年才能出版,查先生自称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观点“无保留”。年近八十的查先生既不想曲笔作史,又不想在有生之年伤了朋友颜面,真是深得处世之道。  相似文献   

17.
武侠小说大家金庸的本名也许没有他的笔名更为人所知。他的笔名由来也是许多人知道的:1955年,金庸因友人介绍开始写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动笔之前,他从未想过要使用笔名。小说在《新晚报》连载时,主编希望他选一个具有“侠士味”的笔名发表。几乎是不假思索,金庸将他的本名查良镛的镛字拆开,于是如雷贯耳的笔名“金庸”便由此产生。此外,金庸还有“姚馥兰”、“林欢”等笔名。姚馥兰由英文。您的朋友”(Your Friend)读音而来。当时香港报纸副刊相当男性化,金庸就以一个女性化名字写影评,冲谈一下男性的阳刚气。“林欢”的笔名也是金庸写评论用的。  相似文献   

18.
浙江海宁市籍的香港《时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武侠小说作家查良镛(金庸)先生,捐赠给嘉兴市港币300万  相似文献   

19.
这两年,根据金庸的武侠经典改编的古装武侠剧,基本已经重拍了个遍。而在2005年,这股热潮依旧。《神雕侠侣》是金庸作品中的上乘之作,目前金庸武侠剧重拍大户张纪中正带领剧组转战各地,拍得如火如荼,隔三岔五会有相关消息出炉而占据娱乐版的头条,观众的期待心理已经被吊足了;来到内地“淘金”的香港著名娱乐片导演王晶与张纪中争夺《雪山飞狐》的拍摄版权正忙得不亦乐乎;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旗下一气推出了三部武侠大戏——《七剑下天山》由香港著名电影导演徐克操刀,目前已经正式杀青,近日又传出筹拍续集的消息;《小鱼儿与花无缺》以经典武侠剧《绝代双骄》为  相似文献   

20.
周莹 《新闻世界》2011,(8):195-196
金庸在《明报》办报时期,通过社论、专栏等形式发表对祖国大陆,台湾社会,以及香港问题的种种意见,也以记者、报人等身份和政界要人,社会名流进行交往。本文以《明报》时期,金庸的新闻活动为主线,研究其与政治界和文化界的公共交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