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针对胡状集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储层非均质严重,剩余油分布高度分散、挖潜难度加大、开发效果变差等系列问题,解放思想,摸清剩余油在平面和储层间的规律,进行严重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分类与韵律层重组研究,为油田的后期开发打下基础,在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油田已经入特高含水阶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特高含水阶段开发特征,研究不同含水级别剩余油的平面、纵向分布规律,评价不同含水级别、剩余油挖潜办法,是实现水驱油藏特高含水期有效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在油田开发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邓新颖 《内江科技》2009,30(11):111-111
胜坨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非常复杂,措施挖潜难度越来越大,提高采收率是油田是油藏后期开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根据近几年通过井网调整提高采收率的经验,总结了几种特高含水单元井网调整的做法和技术思路。对从事油藏开发的技术人员有一定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东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经过强化注水挖潜、精细油藏描述、实施三次采油调整挖潜之后,地下剩余油分布更加分散和隐蔽,剩余油分布状况不清晰和难以有效动用是制约现阶段提高开采效果的主要矛盾。本文通过分析描述特高含水期影响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提高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再认识,指导现场开发挖潜,见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胜坨油田沙二段83层经过数十年的注水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阶段,油藏中剩余油的分布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利用含油薄片资料,对特高含水阶段沙二段83层微观剩余油的分布形态进行了分类,并对影响微观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进入特高含水阶段后,该层微观剩余油的分布形态主要有四种:网络状、斑块状、孤滴状、油水混相;该层上部的剩余油以网状为主,中部以网状、斑块状常见,下部则以孤滴状和油水混相居多;储层的润湿性、毛管力及孔喉网络的均质程度等参数的变化对微观剩余油的分布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6.
林玺 《内江科技》2010,31(5):111-111,151
渤南油田义118块为低渗透岩性油气藏,经过20多年的滚动勘探与开发,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阶段。在对渤南油田义118块地质特征和开发状况的认识和研究的基础上,动静态资料相结合,详细分析了研究区块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揭示了沉积微相及井网特征等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并针对剩余油分布特征对研究区生产上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合理的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7.
位于胜坨油田的坨21断块在1965年投入开发以来,先后经历了多次以完善层系井网为目的的综合调整,至今已经历了50年的开发历程。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沙二3-7层系由于层多,厚度薄,砂体分布零散等特点,井网基础变差,储量动用程度低。为了进一步改善特高含水期的开发效果,达到效益的最大化。我们在精细油藏描述及数值模拟研究、综合分析新井多功能、动态监测以及实际生产等资料,充分认识剩余油分布状况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开发中存在的突出的井网问题,提出了分类开发提高零散砂体的储量动用。  相似文献   

8.
黄国勇  王中华 《内江科技》2006,(1):155-155,160
为了寻找双河油田的剩余油分布规律.采用岩心仿真水驱方法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特高含水期有81.6%的剩余油是因注入水波及不到和“海恩斯跳跃”滞留在中低渗透部位.分布形态有30多种;在特高含水期,有40%左右的剩余油分布在孔径小10.03μm的小孔道中。根据研究结果对双河油田Ⅰ—Ⅳ油组提出了挖潜措施.预计提高采收率1.5%。这种方法对油田挖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油藏工程综合分析技术、数值模拟技术结合各种动态检测技术,对注水开发油田特高含水期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获得了相关的监测方法并建立了校正公式。  相似文献   

10.
由于纵向层系多、层间非均质性强、开采方式等因素造成层间干扰型剩余油的形成,在油田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层间干扰型现象尤为突出。本文以文51块为例,通过对层间干扰型剩余油的因素分析,通过数值模拟软件确定层间干扰型剩余油的分布,结合低油价形势确定相应的挖潜措施。实例表明,明确合采层间干扰因素,确定合理的技术对策,对此类油藏开发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姚友龙 《内江科技》2006,27(2):150-150
本文根据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52 3单元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特征,针对522和521韵律层采取水平井和补孔、整体堵调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单元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
埕东东区为中高渗透整装疏松砂岩油藏,自1996年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地下剩余油呈"整体高度分散、局部相对富集"的状态。通过综合应用密闭取心、动态监测、数模技术定性定量描述了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针对性的剩余油挖潜措施,为东区提高采收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油田进入开发后期时,剩余油量的分布变得十分复杂,为此必须选择合理可行的钻井技术。基于此点,文章从油田开发后期的特点分析入手,论述了钻井技术在油田开发后期的应用。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油田开发后期产油量的提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大量生产、作业、监测等资料对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 进行研究,同时在探讨挖潜剩余油方面,采取压裂工艺是一项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邵保林 《内江科技》2011,32(9):135+137-135,137
孤东油田八区位于孤东油田南部,主要为正韵律的河流相沉积,油层非均质性严重,处于特高含水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常规注水挖潜困难。不稳定注水是提高水驱开发的一种重要有效手段,有必要研究不稳定注水相关增效机理。从实践出发分析水驱后期剩余油分布特征,提出了从井网、注采关联出发的不稳定注水适应性,提出了优先选择注采关联相对独立的井组、油层边部注采不完善的井组、层间差异大的井组实施不稳定注水,并进行了矿场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隋小兵 《内江科技》2009,30(2):133-133
对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的油田,大都存在储、采、注矛盾突出,产量递减快、老井稳产难度大、生产成本上升的普遍性问题。控制老井产量递减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问题就是控制自然递减率的上升;本文在深化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对老井注采调配工作研究,有效控制自然递减率的上升,现场应用取得较好效果。对其它已进入特高含水期油田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黄俊 《内江科技》2006,27(2):157-157
通过对孤东油田七区西单元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研究,针对中低渗透油层剩余油较为富集的现状,在探索挖掘的途径上,其中压裂工艺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18.
提高油田采收率的过程中,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是关键的参数。利用钻井取芯和常规测井资料研究储层剩余油分布是一个新的思路既经济又适用。本文对X断块进行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及研究,解决开采矛盾,中、后期合理开发,增油上产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梁23块为中高渗油藏,早期实施注水开发,目前已处于特高含水期。在对其水驱开发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动态测试、水淹层测井解释及数值模拟结果,详细研究了该油藏的水淹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为油田调整挖潜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水平井配套开发技术提高孤岛油田采收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岛油田为河流相沉积的疏松砂岩稠油油藏,1992年进入特高含水期后,重点开展了以“砂体内部夹层空间预测”为核心的河流相储层构型分析、三维建模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等技术研究,配套形成了独具孤岛特色的水平井开发管理模式,水平井配套技术的应用,使孤岛油田特高含水期正韵律厚油层、稠油水淹层顸部、窄薄油层、高含水潜山油藏、断层边部等挖潜取得了新进展。截止2007年底,已投产各类水平井76口,提高了孤岛油田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