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不论是研究托尔斯泰的论文还是研究他的小说和诗学 ,我们都可以找到这位伟人一生直面“死亡”和“虚无”所追求的主体精神之原因 ,乃在于他彻底否定“非本真的日常生活” ,从而确立“爱”才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在于他呼吁人类应把以“善”为核心的“道德至上”作为世俗生活的生活准则 ,并以此建立合乎真理的生活秩序。  相似文献   

2.
渥伦斯基并非人们简单理解的“花花公子”形象,他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一生动摇于强烈爱情与习惯的生活准则之间,他是安娜悲剧的一个原因,但他也是各种社会、历史原因,尤其是男女严重不平等的社会造就的。他的一生充满了人的积极愿望和盲目的奔忙,充满了激情和迷误。  相似文献   

3.
风雨任平生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者,乃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也。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  相似文献   

4.
柳永一生处于求仕而事业无成、求爱而情感无依的两难困境之中,造成这种人生悲剧的原因,不仅是正统文化与市井文化的对立,更是他所追求的人生道路及其背后儒道思想矛盾,而所有外向的追求使柳永的儒道思想无法达到哲人的完善境界,也就无法完成他自己。柳永的意义在于他努力以排斥于儒道之外的脉脉温情,来否定种种动荡而虚幻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1877—1927)是我国近代的学术大师.在他一生短短的五十寒暑中,学术著译达六十余种,经他亲手校批的书籍近二百种。在美学、文学、哲学、史学和考古学等许多领域,王国维都颇有造就。他之所以成为一代学术大师,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  相似文献   

6.
抒情诗就是作者在向人们敞开他的心灵世界.当我们翻开曹植的诗作,走进这位志存高远、才华卓绝,而又命运不济的天才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中,徜徉在他的思想、情感的天地之间时,如果进一步和他做一番心灵上的沟通,那么或许会有助于人们更进一步了解其文的艺术堂臭了.一、寻求以“立功”、“立言”、“立德”、传“声名”为精神支撑点的真实人生境界曹植的一生无疑地是执着于实现人生价值和对人生有着过多感慨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但他的人生悲剧并不在于没有做皇帝(或许也正是由于此才促成了他文学上的喜剧),而在于因为卷入了皇权之…  相似文献   

7.
马相伯(1840~1939),是我国近代伟大的爱国者、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积极奔走于国家民族之前途,为中华之崛起排忧纾难、毁家兴学而不遗余力,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一、毁家兴学、教育救国同20世纪初许多中国知识分子一样,马相伯也认为兴国在于振兴教育。他说:“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于是,他决心在中国兴办新型教育,培养救国救民人才。考虑到自己已年过六旬,个人力量有限,势不能久,乃请托耶稣会团体办学,传授欧美新知识,以应救国之需。1900年8月,他将其长兄马建勋所遗松江、青浦3000亩田…  相似文献   

8.
<正>提起苏轼,中国的读书人没有谁不知道他。苏轼的文学艺术成就可以用两个字来评价,那就是"不朽"!苏轼的人生经历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独一无二"!他的人生正如他的号"东坡"一样,一坡又一坡,而且大都是下坡。苏轼的一生,历尽坎坷,一贬再贬,可以说是中国贬谪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苏轼一生最大的成就不在于他大量的文学创作、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而在于他于困境中修炼而成的超然乐观的人生智慧这才是他留给后人最大的精  相似文献   

9.
《皇冠》(1954-)乃1949年之后华人通俗文艺杂志中的翘楚,冯冯(冯士雄,1935-2007)为其中重要代表作家,他的“微曦四部曲”在1960年代轰动全台湾。被《皇冠》创办人平鑫涛誉为“天才、奇才、鬼才”的他,一生集“‘逆子’、‘孽子’、孝子”三种身份于一身,创作丰富,除自传、长短篇小说外,还有宗教书写。  相似文献   

10.
奥塞罗爱妻子但却残忍地扼死了妻子并终于自杀。他的妒忌仅是一种表层的理诱因,更深层的原因乃在于他内心根深蒂固的偶像崇拜意识。一方面,他将自己打扮成令妻子崇拜的偶像;另一方面,又将妻子视为敬拜他的信徒。一量妻子被疑为“不忠”,偶像崇拜、唯我独尊的罪性便必使其杀妻,并以自杀维护自身偶像的尊严。  相似文献   

11.
蒋介石将政治失败归咎于新旧制度的脱序与“政党政治”的失败。其错之一,他掩盖了国民党挑动内战的罪恶事实;其错之二,在为其政治失败寻找“理论”根据;其错之三,为国民党的政治腐败开脱。蒋认为失败的经济原因是“通货恶性膨胀的结果”;行政院擅自动用了中央银行改革币制的基金。而实际上是蒋采取了错误的财经政策,及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蒋认为军事失败的原因,是军队纪纲败坏;官兵对立、军民关系恶劣;没有奉行三民主义;战略的错误;军队的腐败堕落。他没有明战争性质与人心向背及战争政策与错误指导。蒋认为外交失败是苏联对中国的侵略和对中共的扶植及美国对苏俄中共的妥协政策。他背弃国家民族利益的依赖主义外交路线是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武侯的遗憾     
诸葛亮身为蜀相,志向、才能和德操罕有人敌。他全力以赴帮助刘备,联东吴、霸西蜀,以灭曹兴汉为最终目的。大事未成的原因是:其志向与二主不同而遭到他们的破坏和怀疑;申韩之术治国急功近利大伤蜀汉的元气。辅君未得真明君,治国未行儒家仁政,是诸葛亮最大的遗憾。认识这些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历史和人生,从古人的教训中吸取智慧。  相似文献   

13.
马莉英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4):37-39,46
孟浩然是我国古代少有的以布衣终身的大诗人,对他的身份定位,历来存有争议。从孟浩然的诗歌、生平以及与真隐者陶渊明的比较中可见,孟浩然并不是一个地道的隐者,其仕进之心一直没有泯灭。40岁之前为出世而隐,落第之后被迫归隐。既不想在开明盛世无所作为;又不想为官场所累,因此其思想总是处于仕与隐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14.
Sinclair Lewis is the first American writer who won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and Babbitt is considered to be his magnum opus. Babbitt is also the protagonist's name in this book. As a rich merchant who lived in America over the 1920 s, Babbitt was tired of his monotonous life. So he began to do a series of rebel activities, but his rebellion failed at last. The thesis analyses the cause of failure in his rebellion from two aspects: internal cause and external cause.  相似文献   

15.
《论语》所记孔子关于仕隐问题的言论有自相矛盾之处,这说明孔子的仕隐现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孔子早年对出仕辅政持理智态度,在经历了种神政治坎坷后,晚年的孔子已不再依据理性原则,而是从“义”的理念出发,去面对“乱世该仕该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圣马丁(Jose De San Martin)是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的卓越领导人,为拉美的解放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受平等观念和爱国情感的驱使,抛弃在西班牙舒适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返回祖国,参加抗击西班牙殖民者的斗争;他审时度势,制定和实施了翻越安第斯山天险,先解放智利,然后经海路解放秘鲁的作战计划,堪称拉美近代史上杰出的战略家和战术家;他淡泊钱财,把宝贵的年华献给拉美的解放大业,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在拉美解放的关键时刻,以大局为重,急流勇退,自我牺牲,成就了高尚的人格.  相似文献   

17.
唐太宗是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在位间,取得了为后世瞩目的成就,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顶峰。作为一名统治者,唐太宗是优秀的,然而作为父亲,从贞观朝皇子们的教育成果看,他并不成功。文章以太宗的皇子们为对象,分别对太宗为教育皇子们而设置的机构、配备的师傅、内容、教育的结果和失败的原因等做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但由于众皇子情况纷繁复杂,文章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分为三大部分:太宗诸子简介、太宗皇子教育、太宗皇子教育评价。  相似文献   

18.
虽然鲁迅不刻意提倡学术.但回过头来看,他又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绩。鲁迅生命早期不同阶段的学术活动具有不同的动因.学术之于他的生命也具有了不同的涵义,那就是:在日本留学期间(1902—1908年)。鲁迅看重的是学术的实用性,他借此以拯救中国;自日本回国到为《新青年》写文章期间(1909—1918年),鲁迅看重的是学术的无功利性.他借此以打发生命;自教育部欠薪始到去上海前(1920--1927年)这段时间.鲁迅看重的是学术的职业性,他借此以维持生活。  相似文献   

19.
陈相圭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1):30-32,29
悲剧精神是一种正视人生苦难、反抗命运的作弄、争取人的自由的伟大而崇高的精神。柳宗元的一生经历坎坷,但是无论穷达,他都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正是这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与他的生活相结合,构成了他的悲剧精神。人生遭遇的不幸,对柳宗元来说,实在是祸福难辨。  相似文献   

20.
戊戌变法的惨败,与1895~1898年康有为改良理论的失误直接相关。康有为改良理论源于孔子学说,改良理论模式采取激进主义,改良必要性植根于中国战败的现实及其严重后果的预设,改良的主要依靠力量寄望于维新派人士乃至皇帝一人。如此诸多失误,为改良运动的最终失败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